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63 0
2015-10-23

劳动价值论可重生再造(61劳动价值论重生再造要点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李嘉图难题;新解答

李嘉图两个难题的新解答(续)——

重生再造的劳动价值论的解答

本(56)已指出,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概念是备受质疑的,显然是有瑕疵的。而马克思关于生产价格形成的理论,也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撇开生产价格理论中的有关“两个等式”的长篇大论的争论不谈,首先仅就生产价格理论中的资本从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流向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的说法而言,马克思的这种资本转投是不符合社会生产的现实发展的:现实的情况是整个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是在不断地提高的。马克思的那种资本转投只会使社会的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低,而平均利润率会越来越高,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其次,从经济发展现实来看,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可以进行“拾荒”或“开荒”!),资本实际是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向有机构成高的部门有净流入。马克思曾经论述了机器被使用的前提:“如果只把机器看作使产品便宜的手段,那末使用机器的界限就在于:生产机器所费的劳动要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对资本说来,只有在机器的价值和它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存在差额的情况下,才会使用机器。”[23,430]这就是说,使用机器和不使用机器相比,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到有利润优势,机器才会被使用。因此只有使用机器(先进的科技成果),资本有机构成才会提高,劳动生产率才也随着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会提高利润率。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与现实的明显背离,又根源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前提——简单劳动的狭窄适用范围,因为只有全社会都是使用简单劳动,各部门的活劳动的剩余价值率才会都相同。但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部门,劳动的复杂程度通常是很不同的,所使用的社会性潜劳动也是不同的,其剩余价值率就不可能是相同的。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的剩余价值率一般会高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这就是说,马克思假定不同部门的剩余价值率相同是不合理的。既然这个假定与现实不相符,以此为逻辑起点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与现实不相符的。

李嘉图两个难题的新解答是以引进社会性潜劳动概念来化解李嘉图难题的。重生再造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发生的那个增殖额并不完全只是由马克思所谓的雇佣劳动“创造”的(其实,价值并不是在生产领域中就创造出来的静止的先验的实体)。第一线的雇佣工人的劳动只是完成产品生产总体劳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说就是决定性的部分,更不能说是唯一的部分。我们知道,一般第一线的雇佣工人在企业生产中,主要只是提供体力、肢体工具等。他的作用基本上是一种重复性的简单体力型劳动,创造性成分很少(在大规模标准化的企业生产中,工人只可以提合理化建议,不允许自作主张进行任何标新立异的行动),他要与生产用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各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生产中真正起能动作用的是生产用的设备的设计者、生产的组织者、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等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这种作用就是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等的作用。这种创造性劳动既可能由资本家承担,也可能由白领工人承担,或者由专门搞科研的人员承担,但绝不是主要由生产第一线的数量众多重复性劳动者承担(当然不可否认他们中的少数可以有许多重大的合理化建议,个别的也会有重大的发明创造)。由于没有区分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的不同作用,马克思得出了只有雇佣工人的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结论,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一种乳牛比别种乳牛会下奶,牛奶价值总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乳牛本身的生理功能(这应归功于选育该品种乳牛的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而与饲养乳牛的工人的劳动关联度不是最大。在这种情况下,牛奶商品价值总量的增加就不能说主要是饲养乳牛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当然更不能说仅仅只是饲养乳牛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我们必须明确,资本的最终增殖,第一线的雇佣工人的作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投资者、生产设计、管理、技术、原材料、设备等等(包含着大量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的使用)都起着不同的重大作用(整体的作用还不应该机械的还原为其组成的个体作用之和)。当然马克思更明白,如果第一线的雇佣劳动创造出的使用价值不能实际上用于满足社会需要,即使劳动消耗再多,也不可能表现为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了。

马克思说过“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不可能有大私有者阶级”[23,559]因此剩余价值是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的。马克思还说“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要以一定的劳动生产率为条件,这个生产率使劳动能力能够创造出超过本身价值的新价值,能够生产比维持生活过程所必需的更多的东西。”[26(1),22]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依靠先进的科技成果的应用。马克思没有认识到生产资料作为社会性潜劳动(劳动能力)的载体,荷载有科学技术知识中所冻结的巨量的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都是科学劳动的载体,是科学劳动物质化的结果,它们荷载有大量的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在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进程中,人类的器官(包括大脑)正是借助于科学劳动的物质化而扩展。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的出现,也正是世世代代人类社会性潜劳动积累的成果。本(55)指出,资本在运动过程后最终的增加量ΔG =MS+ML+Mi。其中劳动力所表现的剩余价值只是ML这一部份,MS则是代表先进生产资料中所冻结的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在活劳动的激活后最终在商品交换中可表现的商品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价值中的劳动包含有三种时态的劳动——活劳动、死劳动以及社会性潜劳动的作用与贡献,活劳动只是其中之一。活劳动所表现的价值,总是小于价值产品是因为价值产品包含了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的作用与贡献所表现的价值。马克思和李嘉图一样,因为都只有两种劳动时态的概念,忽视了社会性潜劳动,仅仅把价值产品看成是完全只由活劳动创造的静止的先验的实体,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的第一个难题。李嘉图学派的失败,就是活劳动耗费价值论的失败。有了社会性潜劳动概念及其重要的作用与贡献,第一个难题就自然地化解了,利润大部分来源于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的作用与贡献。

重生再造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李嘉图第二个难题产生的关键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生产中的活劳动的减少是由先进的科技成果中的社会性的潜劳动来顶替的!我们知道,所谓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就是大量的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中的社会性潜劳动的部门。本(55)已经指出,在使用先进的科技成果的情况下,商品在市场交换中总价值的构成公式变为:

W=C+VL+I+MS+ML+Mi

这样,资本在运动过程的增殖量为ΔG =MS+ML+Mi。上述公式就能很好地解释在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时,即用于购买先进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C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增加时,因而MS代表先进生产资料中所冻结的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在活劳动的激活后在市场交换中可表现出的价值也极大地增加,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L不断相对或绝对地减少时,因而ML代表可变资本所购买的劳动力的活劳动在市场交换中可表现出的剩余价值也相应减少时,根据马克思的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的要求,总的表现为MS+ML+Mi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就不会减少,甚至可以极大增加(即在市场交换中复活了的无偿性的社会性潜劳动所表现出的价值MS极大增加,抵消并可大于由于劳动力VL的减少可表现出的剩余价值ML的减少)。这样,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矛盾就不存在了。

这里的关键在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部门活劳动量的不同是由相应的科技成果中的不同量的社会性的潜劳动来替补的!总的表现为MS+ML+Mi的表观实际剩余价值是可以不变甚至可以增加,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是很正常的,用不着所谓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用不着所谓的脱离市场交换的单方面形成于生产领域中的静止的先验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这种多余的转化。耗费大量经济学家精力的“转型问题”就是一个伪问题!在重生再造的劳动价值论看来,商品价值就是商品交换价值,其货币表现就是商品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