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372 0
2015-11-05

自然与人-7.12 太阳表面的米粒结构

李开乐

    摘要:在太阳的广大辐射区里也到处都不停地进行着相对较弱的热核反应,产生了大量气体从四面八方上升出来,便使太阳表面的大量气泡此消彼长,连续不断,那就是米粒结构了。


    太阳光球面上还有很多的米粒结构,保持数目多达250万个左右。说是“米粒”,实际上每个的直径都有1、2千公里。一个“米粒”就能覆盖两三个省区。它们均匀散开,布满整个太阳表面积约40%,真是密密麻麻。每个米粒结构只约保持10分钟就消失了,另一个又冒了出来,此起彼伏,很像密集的大雨点落在平静的水面上又激起了大量气泡的情况。地球人类目前是能如此清楚地观测到太阳表面这么细微的情况了,但却尚未见到对此做出本质的解释。

    太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米粒结构呢?难道太阳上连续不断下着特大暴雨吗?不是的。在“自然与人-7.1”中就已经说过米粒结构是从太阳内部上升出来的气团所吹出来的大泡泡。笔者认为米粒结构也应该是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所生成的产物,所以,它的温度还会比太阳表面高出300度左右。如果不是热核反应,也不可能如此快速不断产生出上千公里直径的大量气团。不过,从它仅仅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出300度的数据,就可知这些热核反应并不是发生在日核附近,而是主要发生在遍布于太阳辐射区内的众多的热核反应小“工厂”里。

    在太阳实体的广阔的辐射区内,也到处都在不停地进行着小型和轻弱类型的热核反应,它们使整个太阳就像是一锅炉火正旺的开水。想一想那些气团的大小和数量,可知所产生的总气量是何等巨大。因此,我们在“自然与人—7.1”中说太阳“是以液体为主的液、汽混合体”,是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的。但是,与日心附近的热核反应相比起来,辐射区里的这些反应还是很缓慢的,相对地说只维持着量变的性质。它们通过对气团的不停排放,不断把能量释放掉,所以没有引起什么大爆发。

    在太阳核心里所发生的热核反应,情况就不一样了。尽管在日核因温度极高,所以核反应的类型和强度都要更加强烈得多,但因受到深层的高压,能量未积聚到相当程度是无法泄漏出来的。一到时机成熟,就会突破高压,猛冲出来,于是才有耀斑和太阳风的爆发。完全释放了高压力之后,又必须重新积聚一定时间才能再次爆发。所以,虽然深、浅两处都在进行热核反应,但从日核冲出来的那种强烈的爆发只能是间隙性的发生,米粒结构现象却是一种连续而和缓的发泄,表现方式完全两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