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126 0
2008-12-21

人的经济理性、社会性与工会职能的转变

作者:范存会

 

人的本性

马克思曾经提到过“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满足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或者说是一个自然的人;但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在于人的自然性,更主要的是在于人的社会性。因此马克思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自私性、理性人假设与市场经济

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都是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理性人假设比较一致的概念是指,为了便于分析社会经济问题,把所有人都抽象为以自利为目的的理性人,个人通过自己的理性进行选择,在给定偏好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总是能够以自小的代价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用经济术语讲,叫做达到个人效应最大化.

因此理性人假设强调的是人的“自利性”,这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私性”。《辞海》对自利的定义为:“西方古典经济学分析人类行为的逻辑出发点。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认为理性的自利动机,在客观上并不危害社会,反而有益于社会……”。这里就明确了利他与利己的关系。可能个人的出发点是利己,但是,行为的结果却往往形成了利他。西方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提出了类似的思想,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因此一般意义上的贬义词自私自利应该分开看待,自私与自利是截然不同。前者只顾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后者只强调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要遵守必要的约束。自私的结果往往导致损人利己,而自利则是利己不损人。

到现在为止,已经得到世人公认的最有效率的社会资源分配形式是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运行应该是以自利目的为基础的理性人为主体。每个参与市场经济的个人,以自利为目的完成自己的市场行为,参与市场交换,形成了以市场经济为经济基础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参与市场经济的理性个人在达到自利目的的过程中,也为其他人提供了产品或者服务,以市场交易的方式,完成了利他的社会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纯粹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的区别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但是随着垄断资本主义乃至帝国主义社会形态的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就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关注问题,因为这种失灵导致的经济危机已经威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

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包括个体厂商行为的外部效应、信息不完全、风险和不确定性已经一些纯粹公共物品的供需难以确定承担主体等,这些原因的根源都是由于理性人的自利行为。更进一步,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政府成员同样满足理性人自利的特点,由此使得政府的最优化目标偏离了最大化社会总福利的理想化目标,变为追求部门、特定群体或者官员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使得政府行为也能够出现失灵的现象,所谓的民选政府成为了一张“画皮”。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区别有过许多观点。例如比较流行的观点一般从经济主体(公有制为主还是私有制为主)、分配原则(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还是强调要素贡献率,加大非劳动要素在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还是追求所谓理想的自由主义)、中国特色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但是笔者认为,两者从根本上的区别应该是对于理想自利人所持的态度。

以自由资本主义古典西方经济学家的观点为代表,资本主义社会(典型的是美国社会)鼓吹完全自由的人性,只要是自利的理性人行为,政府都不能够干涉,而是要帮助理性人达到自己满足个人效应最大化的目标。于是政府最理想的状态是成为社会的守夜人或者看门狗。在这样的目标激励下,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曾经经历了经济辉煌发展的历史,但是物极必反,极端的鼓励追求自利也为今天影响全世界人民生计的金融危机留下了祸根。实际上危机的兆头早在上个实际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就已经初见端倪,但是政府当时的做法不是防患于未然,而是帮助金融资本家隐瞒公众,直到最后由于普通公众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被骗,参与金融产品的交易而不堪重负,成为了金融大厦坍塌的导火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之间是被资产阶级分离的。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之间是结合的,这就为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企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避免了财产权与政治权的直接联系。西方所谓三权分立制度表明上能够实现权力的制衡,但是权力的分配最终取决于财产控制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强调人民代表在不同社会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从政治准入权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金钱对于政治的直接干涉。

中国共产党以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为特征的全社会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广大党员和群众突破现有生产力水平对于个人道德水平的限制,使得广大公民在参与市场经济过程中,更加强调合作互助意识,而不是单纯的利润意识。通过个人对于理性追求自利的适度限制,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悖论(劳资分离导致??)的市场经济制度,只有通过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竞争、合作、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够逐步显示出其优越性。

人力资本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职能

市场经济的运行必然要引入资本。资本可以是作为生产手段的产品,或者是作为生产未来商品的产品。人经过教育、培训、经验积累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称之为资本,某个人可以利用自己具有的人力资本为他人提供有社会价值的生产性服务。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没有工会组织,工人阶级将永远处在与资本家阶级讨价还价的劣势地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资本家阶级作为劳动力就业机会的提供者,比劳动力就业机会的需求者

——单个的工人,更具备影响就业岗位价格(工资)的实力。

工人当时成立工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工会组织,减少工人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竞争,提高与资本家阶层讨价还价的实力。但是工会对于工人的就业机会也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相应的负面作用,那些没有加入工会的工人,可能愿意以更低的低于工会与资本阶层协商的工资水平就业,但是由于不具备工会会员身份,就沦落为失业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工作的双赢机制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要根据生产要素的贡献进行分配,但是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因为马克思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其根源都是人类的劳动。

在分配收入的过程中,由于除了直接的人力资本投入外,还要涉及到许多的物质投入,正是人类劳动与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够完成商品生产过程。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过程应该坚持以按劳分配作为主要方式,同时还要考虑其他要素投入的贡献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于劳资二者之间的结合,使得讨价还价的就业过程转变为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财产分配过程。工会的作用就是要发挥服务职能,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中,需要通过工会的组织功能,实现职工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这样一种双赢的状态,一方面由于工会工作,使得全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改进,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即所有人都能够从工会工作中收益,并且没有一个工会会员掉队);同时每个职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