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无意在网上看到一个文章,写茅于轼提出的打破18亿亩耕地红线,怀疑他是美国的间谍,继而对其人品进行了攻击。看了下面的跟帖,有就事论事的,不同意同意的;也有什么不说,就“汉奸”、“卖国贼”的一通乱叫;有人质疑博客主人的人品,延续文革时的遗风给人上纲上线,扣帽子。我是最后一种观点的支持者,博客作者不是一个学者,却对学者的人身进行攻击,像有的网友说的,茅于轼先生完全可以到法院去告他!更有甚者,我在26日的《中国青年报》上也看到了论调相似的文章,当然语言用的相当干净,但却透露着肮脏的思想。我就服了,在国家级的公开刊物上,居然会登出那种文章! 
     首先我介绍一下茅于轼,以下摘自天则经济学研究所。“1929年1月14日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1984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赴美国在哈佛大学任注册访问学者。1987年回国,以后7年内担任非洲政策研究网顾问。1990年应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邀请任高级讲师,讲授研究生班的微观经济学。1993年从中国社科院退休,与其他四位经济学家共同创办天则经济研究所,现任天则所理事长。茅于轼于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重新构造了整个微观经济学。1981年茅于轼又将择优分配推广到动态过程,即在给定始点和终点的前提下,寻求过程的最优化。用他独特的方法得出了动态最优过程变分问题的解,即欧拉(Euler)方程。
    茅于轼从1985年起关心道德问题,以后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和思考,于1997年出版了《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1997年提出人与人的等价关系。从对等关系出发,对人权、自由主义、道德、民主等观念都可以做出更深入的理解。”
     就我的了解,茅和其他同仁建立的天则经济研究所是非赢利性学术机构,他们的天则双周学术活动更是延续了数年,在中国学术届可谓少见。另一个是他自筹资金,1993年在山西临县龙水头村用小额贷款的方式使农民脱贫致富。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和上面提到的肮脏字眼匹配呢?现代人肤浅的居多,一听到“爱国”、“道德”,就完全失去了理智,这也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这真是可悲。大家应该更成熟一点,就事论事不人身攻击是学术、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我们不要什么都和道德和爱国挂钩,这除了浅薄只能让人怀疑是居心叵测了。
     我最初对经济学感兴趣也是看了茅先生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他讲思想多于单纯的知识,可以说是我的引路人,所以我很敬重他。加上对他一些作为的了解,更让我相信他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有关他们争论的问题,我有个网址,是茅先生的观点,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http://www.unirule.org.cn/SecondWeb/Article.asp?ArticleID=2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