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585 2
2016-01-13
两种必要劳动  

    由于人是同时具有自在、自为、自觉三种性质需求的主体,对每个人每种条件来说,这三种需求并不均衡,每个个体不同条件下所希望实现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实现需求的能力和效果存在更大的差别。但是,自在、自为、自觉这三种性质的需求,后者总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前者独立存在。这样,前者的性质就制约、影响甚至决定着后者的发展,后者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方向和范围之内。比如,人虽然可以享用许多高尚的精神产品,想穿漂亮衣服,向往精美的食品,但首先要实现最低限度的生存,先要活着。一个人可以尝试吃下任何稀奇古怪的食物,比如黄金、钻石之类贵重物品,但前提是,这必须能被肠胃所接受。因此,至少可以把人的需求分析为两部分:生物学生存意义上的需求;作为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人的标准所规定了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需求。后者从前者中分化、发育形成,成为两种不同进化尺度的需求,两者虽然相互交叉,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比值和意义,但无法最终相互通约和替代,始终无法用同一种尺度进行度量。

    譬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支点和分析方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也是社会产品,也是商品,上述原则也适用于劳动力,也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标定劳动力的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像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一个活着的人要维持他自己,就需要一定量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生产这种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2]

    一个人只有生活着才可能成为劳动力。但是,这其中“生活”的含义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复杂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参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阶层之间,变化的幅度极大。对于一个人来说,用怎样的方式劳动多长时间才能满足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主要取决于需求内容和劳动生产效率这两个因素,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这两个因素各自都有很大不同。

    既然前面已经粗略地把需求的内容分成了生物学意义的和社会学、心理学意义的这样两个相互不能替代的种类。那么,就可以沿着这条缝隙深入下去。

    先来看从生物学角度维持个体基本生存和延续所必须付出的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5 09:04:45
       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两个极端的情形:

1、假定,在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用于食物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最多是整个白天,约10小时。
  2、在现代化社会里,某发达国家曾以3%的劳动人口生产了全国人口所需120%的粮食。当然,这种说法省略了分工因素,实际上,其他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地为粮食生产做出贡献。加上这部分劳动,可以粗略地将用于粮食生产的社会劳动估算为全部社会劳动的10%。相当于每一个劳动者全部工作时间的10%直接用于自己和家人的粮食生产。按每日八小时工作制计算,平均每个工作日只有48分钟用于最低限度粮食需求的生产。再减去每年125天假日和退休后的越来越长的养老时间,实际每天所需的用于最低限度食品需求的必要劳动时间也不会超过30分钟。也就是说,全社会每个人在劳动年龄阶段里,每天最多直接劳动30分钟就可以生产出当天全家人生理学意义的“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粮食。这个推论并不精准,因为间接劳动还在不断缩短,随着技术进步,这个数字在不断减少。例如,许多国家都减少了法定工作时间。
  可以把曾经发生的过的所有社会形态都放在上述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看成是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某个阶段性的状态,看成是最低限度必要劳动时间逐步减少的过程,比如说,从10小时向8小时、6小时、0.5小时 …… 的过渡。
  这个推论还可以进一步解读:
  1、由于所谓“劳动力再生产”的含义在逐步扩展,除了劳动者自身当前劳动能力的恢复,还包含了子女、配偶的教育、生活,还应包含诸如看病、养老、意外事件……所需。
  2、虽然生物、生理性需求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其发展速度缓慢,远远落后于社会其他内容的发展水平;
  3、相对来说,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有限需求;
  4、长远看,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于全部劳动时间,可能缩短到微不足道的程度。
  5、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对于食品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的“按需分配”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8 08:23:48
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既然所有劳动力每日只需劳动0.5小时就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为什么还要工作8个小时呢?

    在这个例子里,0.5小时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基本的生存所需,仅仅可以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或者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仅仅可以实现动物性的需求,实现自在和自为的需求。在其余的时间里,我们还要生产出这个时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其他必需品,生产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平均生活水平的生存所需,还要实现我们的自觉需求中新生成的另一些需求,特别是要创造和维持只劳动0.5小时就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生存的社会生产能力。这段工作时间的任务是实现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需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剩余劳动时间。

    《红楼梦》里的妙玉请人喝茶,说,这第一杯是品尝,第二杯是解渴,第三杯便是饮驴了。如果对于一个沙漠中的行者来说,就要倒过来说了。同样的茶会有不同的价值,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同一物质载体除了它的物质属性之外还具有不同的元间属性,对于元间属性的价值,常常取决于我们的理解。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元间需求。我们很多的时间被用来设计、制造、交换、理解、消费这些元间产品,实现我们的元间需求,实现这些常常以及微量物质产品作为载体的元间需求。

    显然,应当从全部劳动时间里区别出哪些是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哪些是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后才是剩余劳动时间。同样,剩余劳动的目标和产品也应区别为这两种性质。

    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必要需求主要是通过物质要素体现的元间需求。对于元间需求,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展开,这里可先大致做出如下两点推论:

    1、元间需求主要对应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由于人的元间组合能力非常强大,几乎可能产生无限多的元间实体,每个元间实体都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需求,所以,人所能够生成的元间需求目标就会具有无限多的样式和种类,因此,元间需求的种类和样式的数量将远远超过天然的物质资源中所拥有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超过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所能够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元间需求相对于有限的物质需求来说,相对于以物质要素作为实现形式的物质需求来说内容无限大、无限多。

    2、同一种族、区域、历史时期的人处于相似的环境势态中,有共同的生存条件,可能产生共同的元间需求。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人,每个作为主体的人都能产生几乎无限多种形式的异样的元间实体,个体之间拥有的共同元间实体只是全部可能的元间需求目标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元间实体仅仅属于每个个体自己。如果试图通过社会劳动生产出这所有的、无限种类的元间实体,满足所有的元间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不切实际。这是“按需分配”理想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

    既然元间需求的极限是无穷大、无穷远,那么,用有限的方式就不可能实现这无限的需求,因此,元间需求的实现是一个独特的论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