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87 38
2016-01-29
                                                                                                                                                     一有效供给创造需求

摘自黄焕金《代价补偿价值论》

<一>

关于“有效供给创造需求”,本书前面已经提出过,并作了一定阐述。它是针对单纯财政货币扩张上的“扩大需求”,而提出的一个具有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意义的论点。扩大需求,有单纯通过投资,甚至通过增发货币、增发工资来实现的需求,也有通过一个更加曲折与间接,然而更富有效果、更富长远发展意义的方式而实现的需求---这就是通过“有效供给”来实现的需求。在今天生产过剩经常发生的市场境况下,这是经常引起争论,又经常涉及到ZF决策的两个扩大需求的方式。ZF的决策常常倾向于凯因斯主义,也就是通过扩张更多的货币,刺激更大的投资,来解决需求疲软、生产过剩的问题。而有效供给原理则强调投资的效率性与效果性,强调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产品供给来解决产品滞销、市场疲软的问题。前者,主张ZF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介入,进行各种宏观调控,以调节市场供求。而后者,则主张更大程度地放开市场,让市场有更大的自我调节空间,因而它更倾向于市场的自由本质。

实际上,人类经济始终贯穿着一条“自由经济---ZF干预”的轴线。经济学也因此而区分为不同的思想流派。比如,众所周知,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ZF干预经济;而马克思则持另一个极端,主张消灭市场经济而实现共产主义经济方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具有许许多多思想意识,其中凯因斯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哈耶克则倾向于亚当·斯密一边,萨缪尔森则强调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经济”,才是经济必须采取的运作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9 07:45:32
在这里所揭示的扩大需求的两种方式,也体现了这条经济运行的轴线。其中,ZF投资与宏观调控 即表示经济运行倾向于ZF干预的一方,而有效供给原理则倾向于自由市场 一方。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人意识到自由市场自我调节能力的缺陷,因此必须引入ZF干预因素来干预市场。这在理论上产生了凯因斯主义, 在实践上则产生了美国“罗斯福新政”。但实际上这两个人为努力的因素在当时并未见产生多大的效果,最后却是一个非人为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把西方经济从萧条的深渊中拉上来。战争既可以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击垮,使一个时代的超级强国从此衰败下去,也可以使一个国家兴盛起来。因为,战争的“不惜一切代价”,能够极大地发挥一个国家的经济创造潜力,能够拉动它的经济生产得到迅速增长。另外,为满足战争需要,人们必须绞尽脑汁,创造出种种新技术以支持战争。比如,计算机的原型就是在“二次大战”得到设想与设计,以求更有效地处理战争情报问题。
这种创造力的发挥,实际上已经是“有效供给”的体现。因此,当凯因斯预言二次大战后世界经济将回归萧条 时,实际情况却正好相反,经济继续沿着健康增长的道路发展。 因为什么?正因为在大战中人们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供给了许许多多的先进思想与技术。这些思想与技术能够在新的时代引领经济继续向前发展。比如在大战中产生的最原始的计算机思想与技术,战后就渐渐应用到整个国民经济上面。又如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核技术,它既可供制造核武器,也可供制造核电站,和各种需要核技术的国民经济方面。所以,虽然大战的支出对拉动经济具有巨大的作用,但更根本的作用还是大战中许许多多新创造的技术的作用,这些供给因素对战后经济的发展具有更根本的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07:48:43
因此,无论扩大需求如何通过财政与货币来进行刺激,它的有效性,仍然离不开有效供给。财政与货币政策所引起的投资增加,必须是有效的,能够导致有效供给,否则,这种投资不但未能扩大需求,反而会使生产更加过剩,需求将会更加疲软。关于这一点,在本书前面的“凯因斯难题”里已有所阐述。经济波动周期告诉我们,经济衰退前期往往是投资高涨,需求旺盛时期;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我们则希望投资高涨、需求旺盛状态的到来;因此,我们如何摆脱期望与现实之间的这种矛盾呢?当我们希望的经济局面到来时,却离下一次的衰退已经不远了。因此,单纯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不能使我们摆脱这种周期波动,必须要纳入某些“古典”因素,才能使这种波动得到缓解,才使经济具有长远增长的性质。这个古典因素就是“有效供给”,它与萨伊“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古典经济学思想似乎相似,但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强调的是供给的“有效性”,而不是一般的供给。有“有效”就肯定有“无效”,这些无效的因素古典经济学无法解决,实际上,凯因斯主义、ZF干预也无法解决这些因素, 只好让其自生自灭。因此,自由市场经济承认经济活动中的生死存亡,承认破产失业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经济现象,并将其看作人类经济新陈代谢的体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07:52:41
人类经济的历史也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二次大战以后,美国ZF以凯因斯主义理论为依据,把社会总需求看作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只要解决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其他各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此,ZF把干预和调节经济的重点放在总需求上,在消费、投资和外贸领域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通过ZF的行为来增加和刺激总需求。70年代以后,由于现代货币主义和供给学派的兴起,以及它们的理论作为ZF的政策依据,ZF宏观调控的对象又转向了对供给的管理,即由刺激总需求为主转向了刺激总供给为主...从80年代后期开始,ZF的干预和调节对象不再单一地集中于总需求或总供给,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十分注重解决两者的结构性问题。” 而在需求与供给的两者关系中,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需求的ZF措施只是暂时的,而供给措施则是长远的。因为刺激需求的凯因斯主义需要耗费ZF的经济力量,这是不可能持久的。而增强公司企业的有效供给活力,才是意义久远的根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16:30:42
wzwswswz先生不敢看哦。还有呢,等着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9 21:04:36
前面曾指出“有效供给”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产品的品质与品种,即产品的使用价值方面,另一个是产品的价格,即产品的价值方面。任何一个生产者,如果你的产品品种、品质是优良的,那么你的生产供给就是有效的;同样,如果你的产品成本可以很低,因此可以在很低的价格上赚取利润,那么你的产品的这种低价格也是一种有效供给。其中任何一种,都是有效供给的体现。但现实情况常常要求这两方面必须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效供给。这样,所谓“有效供给”的实际意义是:以最小的代价耗费供给使用价值上最好的产品;这与本书的价值思想吻合一致,是这个价值思想的具体体现。一种产品,如果它的品种品质很好,但它的价格却非常昂贵,则前一方面的有效性就会被后一方面的无效性所抵消;同样,如果产品的价格很低但其品种品质很差,前一方面的有效性也会被后一方面的无效性所抵消。因此,谈到有效供给,这两方面必须协调,不可差距太过。比如前几年美国人曾造出铱星环球通迅系统,它的使用价值是非常高的,可以让地球任何两个点通过铱星沟通联系,因此在品种品质方面是有效的。但它的使用价格非常昂贵,没有多少人受用得起。因此这么好的东西却不得不陷于“过剩”,最终因其价格昂贵只好抛弃于太空。这应该是有效供给两方面分离太大的一个典型事例。在现实经济中效用与价格方面的协调与差距的事例,枚不胜举。比如中国制造的许多产品,其品种品质比发达国家相应产品低得多,但价格却很低,因此在国际市场仍十分畅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