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黄焕金《代价补偿价值论》
<一>
关于“有效供给创造需求”,本书前面已经提出过,并作了一定阐述。它是针对单纯财政货币扩张上的“扩大需求”,而提出的一个具有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意义的论点。扩大需求,有单纯通过投资,甚至通过增发货币、增发工资来实现的需求,也有通过一个更加曲折与间接,然而更富有效果、更富长远发展意义的方式而实现的需求---这就是通过“有效供给”来实现的需求。在今天生产过剩经常发生的市场境况下,这是经常引起争论,又经常涉及到ZF决策的两个扩大需求的方式。ZF的决策常常倾向于凯因斯主义,也就是通过扩张更多的货币,刺激更大的投资,来解决需求疲软、生产过剩的问题。而有效供给原理则强调投资的效率性与效果性,强调通过向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产品供给来解决产品滞销、市场疲软的问题。前者,主张ZF对市场经济的积极介入,进行各种宏观调控,以调节市场供求。而后者,则主张更大程度地放开市场,让市场有更大的自我调节空间,因而它更倾向于市场的自由本质。
实际上,人类经济始终贯穿着一条“自由经济---ZF干预”的轴线。经济学也因此而区分为不同的思想流派。比如,众所周知,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ZF干预经济;而马克思则持另一个极端,主张消灭市场经济而实现共产主义经济方式。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具有许许多多思想意识,其中凯因斯处于这两个极端的中间,哈耶克则倾向于亚当·斯密一边,萨缪尔森则强调以市场为主导的“混合经济”,才是经济必须采取的运作方式。
“有效供给”虽然也不时被经济学家们提到,比如中国的吴敬琏[1]、魏杰[2]及前面提到的胡培兆教授等经济学家就经常用有效供给观点来应对财政货币扩张观点的经济行为;但它的影响力仍然比凯因斯式的“需求理论”弱些。而当财政货币扩张导致太高财政赤字与通胀危机时,人们就会想到有效供给观点。比如当以财政扩张为基本主张的凯因斯主义导致“滞胀”时,以减税为基本主张的供给学派就乘机兴起了。减税之所以具有有效供给功能,是因为它可以在产品价格更低时获得一定利润,如果没有减税,那么一方面市场疲软使价格压低到成本线,另一方面又需要你缴纳固定不变的税量。这样,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的生意将会导致厂商倒闭,工人失业。所以在市场疲软、经济衰退时就需要减税,以扶持各个厂商,使其生产经营活动维持下去。
[1]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的观点如下:“所谓供给方面,就是企业方面。政府要做的事情是想办法发挥供给方面的潜力,提高供给方面的活力。否则的话,一出现衰退政府就扩大需求,这样企业将越来越安于这个环境,使得它不思进取,不提高自己的效率,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样经济运行状况会越来越恶化,直至出现滞胀的情况。美国就是这样,以至于到1970年代,汽车业,电子工业的霸权都落到了日本手里。经过1970年代的一场大争论,美国共和党的里根和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都采取了供给学派的政策。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总统都是所谓自由派,反对政府干预,都采取了供给方面的政策,发挥供给方面的活力,结果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很快复苏了,竞争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里根的供给学派政策,主要有三项:第一、减税。减轻企业的负担;第二、解除管制。比如,解除民航管制、电讯业管制,强化竞争;第三、大力扶植小企业。小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整个社会的竞争度。”(摘自《科学时报·新经济周刊》2001年06月09日)在此,吴敬琏将扩大需求的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财政、货币扩张型的扩大需求,它很可能导致“企业将越来越安于这个环境,使得它不思进取,不提高自己的效率,不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的恶果;另一类是以“发挥供给方面的活力”的有效供给促进需求。显然,吴敬琏倾向于选择后者,对前者抱扬弃态度。
[2]中国清华大学教授魏杰先生以下一段真是真知灼见!他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扩大内需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充实扩大内需政策的内容,提高政策实施的效果。2002年的扩大内需要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这标志着我国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已逐渐从需求调控为主向需求调控与供给调控并重的方向发展。所谓供给调控,就是从供给方面进行的宏观调控。用供给调控来扩大内需,就是要创造出成本低、质量高、有新的效用的有效供给,这种有效供给本身就是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比如,政府降低住房建设的各种税费,就会使住房成本减少、价格下降,原来买不起房子的消费者也能买房,住房消费需求就会增加... ...要创造出这样的有效供给,一靠经济结构调整;二靠技术创新;三靠经济体制改革,包括税制改革、企业改革、政府职能改革等。”(魏杰:《供给调控崭露头角》,载《人民日报》2002年1月7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