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946 0
2009-03-19

“科研提成”应下决心取消

熊丙奇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院长高抒教授批评,目前科研经费分配和使用上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的问题,科研人员可以从科研项目经费中按一定的比例提成,虽然这曾经起到过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作用,但这种做法现在已出现为提成而搞项目的倾向,有些人甚至通过虚开发票占有科研经费。(新京报3月13日)
      “科研提成”在最初阶段,确实曾经起到过激励科研人员申请课题、开展研究,并适当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的作用,但是,近年来,这一政策,却逐渐演变为科研资源浪费、科研腐败的温床,制造“科研经费黑洞”。至少存在以下四方面严重问题。
       一是导向科研人员关注课题申请,却不关注学术研究过程。按照目前的“科研提成”规定,纵向科研经费到手后,即可提成最少10%(最高可达20%),横向经费则可提成40%甚至50%,如此便捷的科研致富途径,让学者们醉心于申请课题,提高自己的收入待遇。本来应用于科研的经费,也很少真正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二是导致课题申请中请客公关频频。在巨大的资金诱惑面前(有的项目高达几千万,提成就可达几百万),一些研究者采用各种手段,而不是用真正的科研实力来“打动”课题设立方。课题从开始设立起,就背离“谁有能力做好研究,谁能做出成果”的学术评价原则,而是利益控制着课题资源的分配。
      三是“官学不分”、“学霸”盛行。科研提成,让科研经费变成一块谁都想切割的蛋糕,一些行政领导、已经没有研究能力却有显赫学术头衔的“权威”热中于挂帅课题,表面上是不放弃学术,实际上是由此一来可名言正顺的领取“提成”,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手握行政权、学术权,主导或至少影响着课题的设置,对学术的公平、公正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重大课题不公开评审,规定要由具有某些学术头衔的学者挂帅,被认为是某些行政官员和“学术权威”,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让规则直接为自己谋福利。
      四是挫伤青年学者的积极性。虽然近年来一些课题、基金专门设有青年项目,但是,项目少,经费不多,青年学者很难通过课题“改善”待遇,更多的青年学者是在领导申请来的大课题里,承担主要工作(包括撰写申请课题报告,从事具体研究),看着一些教授成为“富翁”,而自己只得到很少的报酬,他们在等待媳妇熬成婆的过程,久而久之,曾经的学术理想,被现实的学术利益追求所取代。
      显然,取消“课题提成”是当前让学术回归本原的重要途径。3月10日,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新华网专访,在谈到科研造假行为时也指出,“绝不允许利用金钱和权力侵蚀我们崇高的科学事业”。但是,从学术研究的现实看,取消科研提成面临极大的阻力,首先就是拥有行政权和学术权的行政官员和学术权威的阻力,因为取消提成,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某高校曾在四年前尝试取消课题提成,虽得到青年教师的叫好,但随即遭到学校院长、骨干教授的强烈反对,政策无迹而终;其次是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与鼓励科研经积极性的平衡,管理者担忧普遍提高科研人员待遇,可能并不利于科研积极性的维护,意即如果取消提成,不少学者就不愿意干科研了。
      在笔者看来,担心取消提成,将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把科研功利化,保护这样的积极性,保护的只是功利科研的现实格局,而对科研本身的发展毫无益处。排除行政力量和“学术权威”的阻力,关键在于实行学术本位管理,改变目前行政主导、学术头衔高于学术贡献的学术行政评价格局,实行利益回避,让行政官员退出学术活动。而处理科研人员待遇和保持科研积极性的关系,需要采取两大措施。首先,实行科研人员年薪制。在我国当前的科研经费现状下,已经有条件实行年薪制,并公开各级科研人员的收入,这有利于科研人员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而有更多精力投入科学研究,对于年青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其次,建立透明、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在国外,科研经费大多用于人头开支,但是在大学或在科研机构担任全职并领薪资的研究人员,并不从经费里提成——如果教授在学校里领取9个月薪资,其余3个月可以从课题经费中领取薪水,但总薪资不超过额定的年薪标准。科研经费的人头开支主要用于招收博士生,给予博士生全额奖学金,邀请访问学者,也就是说,全部用于真正的科学研究之中。而在我国,虽然表面上科研经费(尤其是政府设立的纵向基金)使用限定很死,规定用于人头的比例(即提成),但由于财务管理不严,经费使用不透明,科研经费中相当比例流向科研人员腰包,用科研经费报销家庭水电费的很常见,购房买车也不鲜见,甚至还有人给学生开劳务费,然后叫他们返还一定比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