敚斔灯鹉媳蔽侍猓真是无论用哪一个地理范围都可以套上。大到全世界的南北对话南南合作问题,往小里说就是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江苏的南北发展问题。其实这一问题由来已久,探讨的也很多,可以切入的着手点也很多,这里我想主要从历史的演化和地理的延伸来谈谈苏南苏北的过去和今天。
显然,与世界意义的南北问题不同的是,江苏的南北问题正好是相反的情况,尽管江北也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模式,但是明显落后于苏南,且差距在进一步拉大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一事实,既有思想意识,城市的经营意识等深层次的东西,但仅仅就历史变迁而言,似乎苏南乃至整个江南的崛起就是必然的。
尽管我们一直在说我们国家的母亲河是长江黄河,但是长江的影响也主要在北岸。以淮河为中心,夹于长江黄河之间的不正是我们现在的江北地区吗?处于那个特殊时刻的江北地区是很有优势的,因为一方面处于中原主流文化地区有利于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是诸侯争霸的核心区域,较少地受到战火的袭扰,因此发展很快。然而自从徐州相继出现了刘邦项羽以后,江北地区开始与战争越来越紧密的联系起来。
江南地区长期不是中国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带,是蛮夷没有开化的代名词。在我国的历史上,江南地区第一次崭露头角,个人认为当属春秋晚期,吴越争霸之时。直至此时,中原的人们才惊讶的发现原来此地的天文地理条件是如此的适合居住,适合发展。到三国时期,经过盘踞江南的吴国孙权的大力开垦,江南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开始有了极大的提升。
从东晋开始,大批难逃的贵族和技术工人使得拥有长江这条天然防线的南方迅速发展起来,而北方尤其是苏北地区由于处于南方反击意图恢复江山的前沿阵地,也是北方少数民族势力重兵防守的地方,由此战争频繁,生产发展由此开始落伍。所以自从隋唐以后,直到明清苏南的全国粮仓银库地位就再也没有改变过。苏南苏北二重天的局面也就长期没有变化。
伴随着中国近代的开端,南通似乎要担当起挽救苏北进一步没落的历史重任,在清朝晚期最有名的状元张謇的主导下,近代第一城,北上海的称号相继而来。但是却真的有一些空有其名,却无其实的尴尬和空洞。由于港口的自然条件,腹地建设等原因,北上海终究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上海的北岸还是少了一个遥相呼应的地方。
再看地理因素。一是腹地效应,苏南非常明确的抱上了上海。苏北总不能抱着北上海南通吧。二是交通效应。应该说苏北的没落也是大运河的没落,由于京沪线在苏北地区经过的太少,缺乏了通畅的运河交通,苏北地区地发展就没有依托。而苏南地区紧密的联系在了京沪线上,这样一条命脉的高效运转是至为关键的。三是文化因素,吴文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整体,所以就有了苏锡常这样一个相对系统化的城市群名称,容易形成产业优势,容易在优势互补,城市文化的烘托和经营上做出文章。在苏北,很多乡镇之间语言都不同,文化的严重隔阂使得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这一市场经济的最基本要求都很难完成。四是南京的问题。在全国,像南京这样尴尬的省城肯定都不多,一是没有起到吴文化和淮文化的连接作用,苏南苏北的交通,市场的运作,南京也实在是出力很少。反而受安徽影响很深,在江苏省内似乎又形成了第三种文化,严重影响了省域经济体文化体的成长。另一方面,南京的这种似乎超脱于苏南苏北的超然态度,使得苏南苏北的对立和割据更加加剧,苏北的发展更加急功近利,依然在粗放型铺摊子的路上越陷越深,尤以所谓“苏中”的南通,泰州为甚;苏南更加孤傲,显得过于自负不思进取,在与浙江,珠三角的较量中越发处于下风。所以解决南北问题对于优化苏北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变粗放为集约有着极大的意义,苏南的再次领导全国潮流也才有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