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十)、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年、月、周、日、时是时间单位。劳动时间单位与自然时间单位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一致性就是都使用相同的时间单位年、月、周、日、时是相同的。差别就是劳动时间单位里通常还包括劳动者正常的休息时间。比如说一个劳动日的法定劳动时间为8小时,一周的法定劳动时间为5个劳动日等 。 价值量是用劳动时间计算的。由于年、月、周、日、时等时间单位是不变的,所以作为一个无差别的劳动者或者说劳动者平均在相同的时间单位里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不管商品经济社会如何进步,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会改变这一法则。
影响我们对‘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这一劳动价值论观点认识的因素,是用人民币表示的劳动者的年、月、日货币工资额的不断增加。而且,理论界将这种货币工资收入增加的现象解释为,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的积极成果。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证人民收入稳定增长,既是作为上一年度国家政府领导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重要标志,又是作为下一年度国家政府领导经济建设的预期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高速度增长,是国家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上述理论界,政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就是对‘劳动者平均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这一劳动价值论观点的否定。
实际上,劳动者平均的年、月、日、时货币工资额的增加就是通货膨胀的本质表现。以劳动者日工资的变化为例,日工资由上世纪80 年代的1元人民币普遍提高到现今的100元人民币,不能看作是劳动者每日创造的价值量增加了100倍,国家人均收入增加了100倍。上世纪80 年代的1元人民币和现今的100元人民币表示的都是同一相等的价值量。因此,上世纪80 年代的1元人民币与现今的100元人民币是等值的。不同的是,上世纪80 年代的1元人民币与现今的1元人民币不是等值的,现今的1元人民币仅与上世纪80 年代的1分钱是等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