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ljqthzh | 发表于 2004-11-17 8:09:48 | 自序——献给读者的理论评价的白箱判定法 第一篇 导言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分类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艰难历程 第二节 具有阶级属性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具有社会制度属性的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超越阶级和社会制度属性的政治经济学——弹性资本论 第二章 各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三节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五节 弹性资本论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 第三章 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困惑 第一节 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困惑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的困惑 第四章 弹性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控制论方法 第二节 理论体系构建方法的选择 第三节 《资本论》的逻辑前提与市场供求关系 第四节 《弹性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弹性资本论》与政治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弹性资本论》的政治含义 第二节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内核与其局限性” 第三节 “经济人”假设所遭到的非难 第四节 政治经济人假设 第五节 政治经济人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二篇 劳动与商品 第六章 劳动概述 第一节 政治劳动与经济劳动 第二节 科学劳动与艺术劳动 第三节 占有劳动、生产劳动与服务劳动 第七章 商品概述 第一节 商品概念的推广 第二节 刚性商品与弹性商品 第三节 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 第四节 占有性商品、生产性商品和服务性商品 第八章 直接劳动与间接劳动 第一节 商品生产的直接劳动 第二节 商品生产的间接劳动 第三节 直接劳动与间接的关系 第四节 直接占有劳动与间接占有劳动 第九章 商品的一般价值属性 第一节 商品的刚性使用价值 第二节 商品的刚性价值 第三节 刚性交换价值 第四节 差额刚性价值 第十章 刚性价值规律与计划经济 第一节 刚性价值规律及其派生的占有刚性价值规律 第二节 刚性价值规律的误区 第三节 计划经济思想的由来 第四节 计划经济与刚性价值规律 第十一章 商品的特殊价值属性 第一节 商品的弹性使用价值 第二节 商品的弹性价值 第三节 弹性交换价值 第四节 商品一般价值属性与特殊价值属性的结合 第五节 个别刚性价值与个别弹性价值 第三篇 价值形态与货币 第十二章 价值形态 第一节 刚性价值形态 第二节 弹性价值形态 第三节 价值形态 第十三章 货币 第一节 生产货币的直接劳动 第二节 生产货币的间接劳动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第四节 货币流通规律 第十四章 货币符号 第一节 货币符号与纸币流通规律 第二节 货币与货币符号的区别 第三节 通货概念的广狭之分 第四节 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紧缩 第四篇 弹性价值与市场经济 第十五章 商品弹性价值的形成与代数和原理 第一节 商品生产前的弹性价值的形成 第二节 商品生产中的弹性价值的形成 第三节 商品生产后的弹性价值的形成 第四节 弹性价值形成的代数和原理和弹性价值公式 第十六章 弹性价值规律与市场经济 第一节 弹性价值规律 第二节 弹性价值规律对于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 第三节 弹性价值规律与刚性价值规律的比较 第四节 弹性价值规律与股票市场 第五节 弹性价值规律引发的政府行为 第十七章 弹性价值规律与制度选择 第一节 弹性价值规律决定制度变迁 第二节 弹性价值规律要求建立平等竞争的开发经济体制 第三节 弹性价值规律与市场分配制度 第四节 弹性价值规律要求建立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奖励制度 第五节 弹性价值规律要求建立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专利制度 第十八章 商品弹性价值与市场经济周期 第一节 商品生命周期与危机阶段的比较 第二节 商品生命周期与其弹性价值运动 第三节 商品弹性价值运动与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 第四节 经济周期层次的划分 第五节 经济周期的最小公倍数原理 第十九章 经济危机的原因、预防或延缓 第一节 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预防或延缓 第三节 经济周期与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延长企业生命周期的方法与途径 第五篇 分配规律 第二十章 相对绝对刚性价值规律及相对绝对弹性价值规律 第一节 相对刚性价值 第二节 绝对刚性价值 第三节 刚性价值率 第四节 相对绝对刚性价值规律 第五节 相对绝对弹性价值规律简介 第六篇 刚性资本与弹性资本 第二十一章 资本概述 第一节 资本概念的推广 第二节 资本概念的重新划分 第三节 人力资本 第四节 资本信息 第二十二章 弹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第一节 弹性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弹性资本的周转 第二十三章 刚性资本的弹性化 第一节 刚性资本弹性化的种类 第二节 刚性资本弹性化的原因 第三节 马克思对刚性资本弹性化的回避 第四节 刚性资本弹性化与弹性价值运动 第五节 弹性价值的转化形式 第六节 “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质疑 第七篇 知识经济与文化背景 第二十四章 经济知识与知识经济 第一节 经济知识 第二节 知识经济 第二十五章 文化背景的经济意义 第一节 文化背景与商品的弹性价值 第二节 企业文化与商品的弹性使用价值 第三节 企业文化与商品的弹性价值 第八篇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二十六章 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第一节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学科区别 第二节 生产力的学科分类 第三节 生产关系的学科分类 第四节 生产方式的学科分类 第二十七章 发展生产力与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节 发展生产力 第二节 调整产业结构 第二十八章 生产关系运动规律与生产方式类型 第一节 生产关系的运行状态 第二节 生产关系的运行方式 第三节 生产关系运行规律 第四节 生产方式类型 第九篇 劳动价值论与国际贸易 第二十九章 劳动价值论 第一节 古典的劳动价值论 第二节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节 所谓劳动价值论的困惑 第四节 间接劳动弹性价值论 第三十章 国际贸易规律与比较价值原理 第一节 国际弹性价值规律 第二节 国际弹性价值规律引发的国际贸易政策 第三节 比较弹性价值原理 第四节 里昂惕夫之谜 注:拙著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的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均有藏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