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学者的误导,人们一直认为是价值规律支配了市场经济,这种认识使人们停止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探索和揭示,阻碍了经济理论的发展与进步,使理论远远落后于社会实践。 真正支配市场经济的是弹性价值规律,因为弹性价值规律与市场 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通过揭示弹 性价值规律可以得到证明。 第一节 弹性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是由刚性价值和弹性价值组成的。因为商品的刚性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它永远是正数,人们不可能不花费时间就生产出商品来。 刚性价值是常量,而弹性价值则是变量,其取值范围为正数、负数和零,显然,商品的价格主要取决于弹性价值,这就涉及到商品弹性价值量的确定问题了。而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的,正是弹性价值规律。 所谓弹性价值规律,就是经过市场供求关系检验的抽象间接劳动 决定商品弹性价值量的规律。 人们为了使商品的弹性价值大于零而成为正数,付出了大量的抽象间接劳动。而这些抽象间接劳动是否有效,即弹性价值是否大于零, 必须经过市场供求关系的检验,才能最后确定。 谁能保证自己商品的弹性价值大于零,以至更大,谁就能够获得成功;谁的商品的弹性价值量小于零,谁就必然失败。 因此,在价格放开的条件下,弹性价值规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 用: 一、自发地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某种商品的弹性价值如果是正数,就是传统理论所说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上”,转换为我们现在的认识,就是“价格波动到其刚性价值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决定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竞相投入到这种商品的生产中来。 如果某种商品的弹性价值为负数,即原来所说的“价格波动到其价值以下”,转换为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价格波动到其刚性价值以下”,就必然要引导大批商品生产者,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 这说明在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不仅仅反映其刚性价值,更重要的是反映其弹性价值,即弹性价值的正、负、零的区别。 弹性价值规律的这种调节作用,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刚性价值规 律的作用,其实不然,弹性价值为正数就吸引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 负数就排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与商品的刚性价值本身没有必然联系。 难怪刚性价值规律总是不能自圆其说,而把价格围绕刚性价值波 动的那部分价格简单归结为供求关系,因此不能揭示出商品价格波动的本质。 供求关系与弹性价值相比,前者是现象,后者才是本质,因为弹 性价值凝结着抽象间接劳动。 二、促使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由于现代科学主要是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创新与发现,这些科学技术一旦应用在商品生产中,可以大大提高商品的增效弹性使用价值,通过商品交换而获得相应的高额弹性价值。 例如,应用纳米技术制做的衣服,可以不用洗,节省了人们大量的宝贵时间。在不远的将来,纳米机器人可以输送到人的血管中,去清理血管壁上的动脉硬化形成的斑块,比任何药品都来得更为直接、迅速、有效。 由此可见,生产出具有增效弹性使用价值的商品的根本出路,就 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 因此,弹性价值规律可以刺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专 利制度条件下,尤为如此。 因为专利制度可以保护科技人员创造的弹性价值,科技人员通过 有偿转让其科研成果而获得高额弹性价值,从而促使科技人员更加勤 奋刻苦地钻研科学技术,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三、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科技只有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实现其弹性价值;科技只有实现了 弹性价值,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高额弹性价值,千方百计地应用新技术,开 发新产品。他们把目标集中在技术市场上,一旦发现适销对路的专利 产品,便不惜代价,抢先开发。信息、时间、机遇在这里都充满了浓 厚的商品色彩。 开发新产品还包括适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因为产品和人一样,也是具有生命周期的。适时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也就是要在产品的成熟期末和衰退期前,开始试销换代新产品。即实现“吃一、看二、想三”的新产品开发策略。这样,就可以加速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加速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大批中介组织应运而生,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没有的事情。 四、刺激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技术协作 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高额弹性价值,必须具备雄厚的经济和技术 实力。因为很多高新技术的引进,必须花费昂贵的资金,特别是专利 技术,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就不可能开发独家生产的专利产品,就 不可能独占鳌头。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经济技术协作,以提高竞争的实力。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合资企业、三资企业等,特别是一些强强联合的企业,就是不自觉地遵循弹性价值规律、加强经济技术协作 的结果。 五、促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生产要素中的人才、资金、设备、资源、技术、信息等等都是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须臾离开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产要素本身就是商品,相应地、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人才 市场、劳务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等。 如果甲市场某种生产要素的弹性价值高于乙市场的,那么,乙市场的生产要素就会向甲市场流动。因此,生产要素同其他商品一样,总是由弹性价值低的市场或部门,向弹性价值高的市场或部门流动。 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以丰厚的 物质待遇,即以高额弹性价值引进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是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竞争中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决策。这样,在客观 上就创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宽松环境,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 但是,人才流动的前提是:必须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或单位所有的框框,人才本身能够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是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总之,弹性价值规律具有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作用。 六、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开拓商品市场 一种适销对路且与有效需求相适应的新产品,以消费者能够认可的销售价格投入市场后,就能够造成一种供不应求的销售形势,从而实现高额弹性价值。这就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扩大商品的幅射面。他们不仅开拓国内市场,而且还开拓国际市场,以求获得更多的高额弹性价值。 经济全球化是各国最大限度开拓商品市场的最终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它们组建的跨国公司就越早、越多。这本身就是经济发达的表现。同时也是不自觉地遵循弹性价值规律的结果。 七、促使商品生产者加速分化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力是各不相同的,实力强者,在获得信息、争取时间、把握机遇等方面必然占据优势,从而获得成功;而实力弱者,常常导致失败。这样,就容易导致两极分化。并且竞争越激烈,分化也就越迅速○1。 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如果决策失误,转眼之间就可能一贫如洗。究其原因就在于,一种商品的弹性价值是绝对值很大的负数,由于掌握的信息有误,他却认为是绝对值很高的正数,结果购买了大量的这种商品无法销售,就只能破产。 这样典型的案例更多见于股票市场。一个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处 于亏损状态,产品严重滞销,由于公司封锁了消息,股民们一无所知。相反在股票市场上却可以表现出一片虚假繁荣的景象,误导股民倾囊购买。本以为股票的弹性价值会一升再升,结果事与愿违,当公司亏损的消息传出时,股票的弹性价值便一落千丈,巨大的损失无法承受, 不跳楼自杀才怪呢!这就是股市风险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