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人士还指出,做市转让高门槛也抑制了流动性。按照现行规定,挂牌时采取做市转让方式的股票,初始做市商应当取得合计不低于挂牌公司总股本5%或100万股(以孰低为准),且每家做市商不低于10万股的做市库存股票。“从去年的交易情况看,我们参与做市转让所需的库存股票日均值,与协议转让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有的时候会超出50多倍。相比之下,协议转让成本更低。”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首席宏观研究员管清友也认为,“现有做市机制下,做市商低价购入库存股,成为最大的‘空头’,导致市场缺乏对手方,进一步抑制了市场的流动性。”“做市商数量仍相对不足,也让新三板市场的做市商明显处于垄断地位。”
因此他建议,在新三板市场引入卖空机制,“由于有了做空获利的可能,能够在下跌市场吸引大批场外资金入场,有助于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有助于做市商做市。做市商作为专业投资者,为市场提供了买卖两方面的对手方,增加了股市的流动性。然而,当客户买股票时,做市商不一定有货。如果做市商可以做空,那么就可按市价卖给客户。”
此外,投研体系不对称也被认为是制约新三板流动性的一个关键因素。“相较于主板、创业板,新三板股票销售对主办券商的投研能力要求更高。做市商阶段,企业的估值、买卖价都不再由券商说了算,当多家做市商都在报价时,如果估值不客观,不仅难以赢得投资者,也会遭遇挂牌企业的不满,进而丧失做市商业务,甚至引发自营亏损。”管清友认为,随着市场容量的进一步扩充,一家做市商为几十家上百家挂牌企业提供做市服务将非常正常,如此众多的企业对做市商投研队伍将是极大的考验。
除上述市场机制因素外,新三板流动性低迷,还和挂牌企业自身有关系。由于挂牌新三板的多为初创企业,股权集中是一大特征,无成交的“僵尸股”也成为新三板的一大奇观。据民生证券统计,截至去年底,86.68%的新三板挂牌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30%,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占90%以上的有1963家。
某券商新三板研究员分析称,“僵尸股”多,这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公司股份改制未满一年,没有可流通股份;另一方面,很多挂牌公司股东人数少、公众化程度低,原股东出于稳定股权结构的考虑,缺乏交易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