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制度经济学
2189 0
2016-06-13
制度企业家范海涛的制度资本经营案例分析(上)

作者:周阳敏
中国经济管理网





一、范海涛案例介绍
范海涛,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党校法律专科学历。现任河南省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河南孟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2013年当选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二、南李庄与孟电集团的背景介绍
南李庄位于孟庄镇西部,辉县市太行大道以南,九山路以东,近邻辉县市城区,交通便利,位置优越。有村民351户,1200余人口,320余亩耕地,村庄旧址占地160余亩。南李庄虽地处城郊,但是居民散乱,环境和民房质量较差,村内道路坑洼不平,污水横流。长期以来,村民们“守着金地段,过着穷时光”。
孟电集团的前身叫孟电火电厂,于1987年由时任南李庄党支部书记的范清荣带领周围的村民创建起来的。从1957年开始,范清荣担任孟庄镇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带领村民建厂壮大集体经济,有多年的办厂经营。1987年,由于电力奇缺,严重影响着孟庄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孟庄镇政府授意范清荣创建发电厂,解决孟庄镇的电力问题。在范清荣的带领下,孟电不断发展壮大,于2002年成功改制,成为以热电公司为母公司,以干法水泥、编制等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孟电集团现任掌舵人范海涛(范清荣之子)1987年在辉县市公安局参加工作,2002年接手孟电集团,2008年被任命为南李庄党支部书记。父子两人都是全国劳动模范,范海涛还当选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三、南李庄社区的情况。
2010年,孟电集团出资1.6亿元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全村351户群众每户无偿建一套270-290平方米的叠加别墅。新社区占地150亩,可容纳615户,节约土地70亩。新社区建成后,孟电集团将160间门面房全部留作南李庄集体资产,2011年,集团再出资3000万元,利用节约的70亩地,建设服务中心和家居建材城。如今的南李庄社区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周围商铺林立。新社区的建立,首先使得外出打工的南李庄村民大量回流,在附近的企业工作,促进了家庭的和睦,缓解了“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问题。其次,社区生活也加深了邻里间的交流和往来,增进了邻里团结,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最重要的是,新社区成立了居委会,增强了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
四、模型与路径分析

6400.jpg
640.jpg



通过众多学者关于新型城镇化的分析,可以发现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主要是政府、农民 和企业三方互动,撇开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笔者构建的南李庄社区建设运行模型包括5个主体(政府、企业家、企业、社区、居民),4条企业制度资本积累路径。下文将结合南李庄社区调研情况对模型加以分析,解释孟电集团“无偿”援建南李庄社区的制度资本积累过程。
               
第一、路径1—机会和资源搜索
该模型中路径1分为A、B两段,A段表示南李庄社区流转的土地资源;B段表示南李庄村民拥有的人力资源。我们知道,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不断的扩大规模和节约成本。我国的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主要包括两部分:责任田和宅基地,人力资源的成本远比城市要低。所以,农村的土地资源和廉价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所看中的。但是近些年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制越来越严格,而且农村的土地多是分散分布,很难腾出来作为企业发展所用。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了“空心村”现象。然而国家近些年相继出台的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鼓励新兴农村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促进农民集聚和土地自由流转和高效节约,给了企业与村民互通互利的渠道。
就孟电集团的掌舵人范海涛而言,他具有的双重身份(孟电集团的总经理和南李庄党支部书记)促使他成为连接孟电集团和南李庄的桥梁。他深知南李庄蕴含的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区位优势),更明白南李庄“守着金地段,过着穷时光”的尴尬境地;他更了解孟电集团发展战略所急需的资源。南李庄社区的建设,是一举两得的举措,是村民和集团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第二、路径2—效率与成本优化
该部分经过社区-居民-企业,传递完成。企业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通过各种参与路径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期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决各种问题、克服各种困难,这是企业的“付出”阶段。一旦新社区建设完成,各种基础设施完善,拥有了便利的生活条件、优美的社区环境,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再加上企业产业的支撑,外出打工的村民大量回流,企业可以就近吸收大量廉价劳动力。而且新社区使村民集聚生活,节省了企业员工的安家成本。企业利用流转的土地,扩大生产规模或者扩展经营范围等,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就南李庄社区而言,孟电集团无偿提供的270-290平米的叠加别墅再加大型家居建材市场,既解决了社区居民的生活问题,还提供了发展机会。这样的条件,就连前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都感慨没有之前落户到南李庄。所以,据调研了解,南李庄社区的居民大部分都是附近企业上班,主要集中在孟电集团和家居建材市场。社区距离孟电集团路程很近,家居建材市场更是就建在了社区对面,社区居民上班便捷,提高了上班的效率,节约了通勤成本。南李庄社区居民手中的土地全部流转,由于村庄本身耕地资源不丰富,加上市郊的区位优势,流转的土地全部用于发展商业。脱离了土地,南李庄社区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工资收入成为社区居民的主要收入,这也为孟电集团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来源。至此,孟电集团和南李庄社区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第三、路径3—默许与灰色生存
由于企业家的双重身份,该路径也分为A、B两部分,A段从居民到企业家,表示企业家所获得的群众利益;B段从政府到企业,表示企业所获得的上层利益。我们知道,城镇化的过程对于广大农村而言是一场生活、生产方式的变革,处理的好将有效的解决“三农”的难题。企业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兼主动力,借助政府的一系列政策,整合农村的资源,推动这场农村社会“变革”。与此同时,企业也完成了在制度资本的高级层面的积累过程。企业通过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向上与政府有关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向下与当地的居民建立了坚实的群众关系。从上至下的关系网络的打通,势必对企业的发展环境带来影响。
对南李庄社区的居民来说,美好的新生活完全是得益于党支部书记的无偿回馈,社区居民提及两代三任(范海涛及父母)支部书记一家无不夸赞自豪。社区建设期间,河南省各级领导都十分关注,这也为时任党支部书记的范海涛赢得了居民的信任、社会声誉和广泛的社会支持。这种“无私回馈”的典型,各级政府都是积极配合,从财政、税收、土地和金融等方面全力支持,企业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必然会拥有其他企业没有的资源和政策优惠。
第四、路径4—或明或暗的制度创建
该路径主要是通过企业家自身的制度资本积累来实现的。对于企业来说,制度分为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的所有者是社会的全体, 依据不同的区域分为各种不同范围的公众,属于典型的公共资源, 因此, 内在制度的提供者, 即企业所在地方的公众。外在制度的所有者就是强加于社会的规则的提供者, 即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权力机构。在新型城镇化的实践过程中,尤其是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中,国家各方面的政策与地方实践不衔接,存在许多政策空白。各省市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暂行办法。这种情况下,社会各方力量都有可能影响制度的创建,这也是许多成功的企业家返回家乡投资建设并担任乡长、村长或局长的根本原因,他们返回家乡担任各种村官,不仅带回了新资本、带回了新产业,还带回了新观念等,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家返乡担任“政府官员”在创建制度方面有较多的优势。
范清荣父子在当地具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力,现任孟电集团的掌舵人范海涛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当选了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样一位商业领袖兼基层领导干部,通过多年的制度资本积累,成为典型的制度企业家,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或明或暗的影响政府决策,达到制度创建。
(未完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