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7816 52
2016-08-14

经济循环可分为两大循环:实物利润与货币循环。

实物循环,就是物的循环,即物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周而复始。

它的目的是获取实物利润,即物的增值。

实物利润是在克服了一系列障碍后取得的,包括稳定的社会环境、价格环境、劳动力的技能、勤奋度、数量、资源充足度、技术进步、管理才能、交通、通讯改善等。

货币循环,就是钱的循环,即钱的投入与收入循环。

它的目的是获取货币利润,即钱的增值。

货币利润是钱,但钱不都是货币利润。市场上有很多钱,但它不一定能带来货币利润,只有最终需求大于投资成本后的余额为正才可行。这就不难理解流动性陷阱与印钞不能持续拉动经济增长了,两者都没有利润空间,或者说,货币利润为负。

在宏观供求定理中,物价P=需求D/供给S,其中,货币利润属于需求D,实物利润属于供给S,两者的区别显然。

经济增长包括物的生产,即实物利润,它来自市场;也包括钱的生产,即货币利润,市场无法提供。
之所以要用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就在于现在的经济学将两者混同,尤其是剩余价值理论,认为有了实物利润就当然地有货币利润,好像市场上有无限的购买力在等待着它,这是微观的思维,在宏观上是不可行的。

亚里士多德已经区分了这两种不同,并认可实物利润,否定货币利润。

重农主义者从简单朴素的直觉出发,同样认可实物利润,否定货币利润。

重商主义者却认为货币利润更为重要,它决定了实物利润的产出过程。

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事实上也是从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出发的,并指出了资本家的生产目的是资本的增值,即货币利润,而非实物利润。可惜的是,他只是将其停留在微观层面,没有推至宏观层面。

新宏观主义认为: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有天壤之别。

自然经济时期,分工简单,技术不发达,交通与通讯能力低下,交换的范围与程度不高,对货币的需求小,因此,金银采掘业即可满足,即货币是内生的物权货币,整个经济系统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对自耕农与地主而言,生产的目的是实物利润,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都是最终需求,货币仅仅是物物交换的替代品,如果遇到交换障碍,则放弃交易,因此,货币循环从属于实物循环。

然而,在商品经济时期,分工复杂,技术进步显著,交换的范围更为宽广,频率强度高,对货币的需求大,金银的数量与分布不能满足其快速增长的要求,私人纸币又有交易成本高的弊端,因此,央行出现,它统一发行社会公认的现代纸币,但是,它在跳出货币不足的困境之后,却又跌入债务的陷阱之中,原因是央行发行的货币是债务货币,需要借贷者还本付息,这就给经济系统创造了基础债务。当实物利润的诸多约束因素被克服之后,货币利润的系统性约束凸显,投资的起点由自然经济的实物转变为货币,其目的是追求货币利润,实物利润成为中间环节与手段,它受制于货币利润,即实物循环从属于货币循环。

当实物循环从属于货币循环后,投资需求成为中间需求,因此消费需求成为唯一的最终需求,但是消费需求来自投资需求,是投资需求的一部分,它不可能为投资需求带来货币利润,即宏观投资必然亏损,尽管可能有实物利润。

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经济逻辑关系如下:

1、无实物利润,无货币利润,经济死寂;

2、无实物利润,有货币利润,严重通胀;

3、有实物利润,无货币利润,严重通缩;

4、有实物利润,有货币利润,物价稳定,经济可持续增长,且无债务风险。

对于情形2,在自然经济时代,受制于生产要素的多重约束,实物利润的匮乏是自然的,无实物利润,即实际产出等于潜在产出,实物增值为零,此刻即使有货币利润,也无法实现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匹配,因此,货币扩张无效,即古典经济学所谓的货币中性。而在美洲金银大量涌入的十六世纪欧洲,货币利润反而是过剩的,发生严重通胀的情况时有发生,故货币中性的结论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情形3,因为在当代,和平稳定的环境、勤劳且聪明的劳动者、卓越的企业家、技术的进步、资源的互通有无、基础设施的改善、信息互联技术等组合在一起并非不可能,即实物利润的迸发是成立的,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技术革命造就了天量的实物利润,这是市场经济的重大成功。另一方面,在法治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央行的货币发行却是借贷的,即天然的货币利润不足。因此,商品全面过剩,陷入严重通缩倒也常见。此刻,货币利润的匮乏严重制约了经济增长,货币非中性。

对于情形4,即在实际产出小于潜在产出的情形下,物价温和上涨,实物利润可动态匹配货币利润,这就是现代经济学所证实的温和通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论断。

    下面再从经济学说史与供求两端变化来看货币中性的条件。

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偏执于劳动价值论,本质是成本决定论,供给端决定论。

    它们的历史背景是分工不发达、技术进步缓慢、实物利润不足,另一方面,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前,一般而言金银不足,但在十六世纪美洲金银大量涌入欧洲,金银反而过剩,货币利润过剩,但这种过剩不是严重的通胀,毕竟金银并非无限增加,使实物利润有匹配货币利润的可能,这种温和的价格环境正是催生工业革命的最佳土壤。

    斯密相信自然秩序,认为可以通过自利的经济人追逐利润实现整体的福利增进,萨伊定理成立,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货币尚为物权货币,内生货币,无基础债务,没有还本付息的压力,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同为最终需求,存货即为财富,实物利润为目的,可以实现系统均衡,货币中性。所谓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行业比例失调,属于行业过剩。

    马克思生活在工业革命之后,实物利润大增,货币利润不足,通货紧缩,借贷开始繁荣,债务成为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内在动力,经济危机出现周期性,马克思尽管进行了实物循环与货币循环的区分,且指出了资本的目的就是货币增值,但仍然停留在微观层次,没能发现过剩已经从行业过剩转向了全面过剩,因此,恢复行业比例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计划经济将微观基础抛弃了,从而实物利润也就消失了,埋下了普遍贫穷的种子。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革命与效用相结合,将经济学从供给端带到了需求端,马歇尔将两端综合,形成了现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相对于单纯强调供给端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一大进步。

    但这个经济学注定是失败的,因为它的供求结合是极其脆弱的,供给端遵循的是利润最大化,而需求端却是效用最大化,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供给定理的潜在假设是总需求变化,但需求定理的潜在假设却是总需求不变,两者联立的结果必然是假设矛盾,因此,供求定理的均衡状态完全是矛盾假设的结果。

    大萧条让凯恩斯主义横空出世,他首次将供给与需求以数学的方式联系起来,即宏观恒等式的收入等于支出,储蓄等于投资。而且使经济学从个体走向了整体,从微观走向了宏观,从资源配置效率转向了整体经济增长与系统稳定,堪称一场经济学革命,经济学由新古典走向了现代经济学。

    但这个革命是不彻底的,因为它没有追溯货币的发行,债务的根源,在储蓄等于投资这一核心假设中,它忽视了追问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直接投资,那意味着人们会囤积不断贬值的实物资产,这不符合理性经济人假设;如果是间接投资,那意味着银行债务会不断累积,最终会不堪重负,不得不消灭债务,只有债务消灭后,经济才会重启,这就是经济周期的形成机理。

    由于没有发现宏观投资必然亏损的新宏观论断,因此,它要求ZF投资,却无法预测到ZF投资亏损的结果。因为,宏观投资必然亏损这一命题不是靠改变市场主体来改变的,而是需要价值补偿,需要货币利润。

    注意,货币利润不是简单的增加货币供给,因为市场上不缺货币,尤其是大量的过剩货币没有出路,它们炒作地产原材料等,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企业在销售端面临消费不足,在成本端面临成本高涨,只有限产保价,结果是需求进一步萎缩,于是形成滞胀,它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的分裂与破产。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开始重视货币,认识到货币的非中性,但对它的理由却语焉不详。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理想,均衡地发行货币之所以失败,就是在于没有发现货币发行的债务性,即央行制造的基础债务,因此,他的100%准备金制也无法实施,从而不能消除商业银行制造的衍生债务。

    此后,经济学再无大的理论发展。

    伯南克的量化宽松实践了弗里德曼的主张,在经济危机到来时,迅速量宽,弥补经济系统的缺口。然而,它只是填补了债务悬河的溃口,而非消除债务的根源。

    辜朝明的贡献在于将资产负债表,尤其是现金流的思想应用于宏观经济,这距离将货币循环上升至宏观层面只差一步之遥。

由上可知,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实物利润实现货币利润的问题,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增长,物价高低并非关键所在,而是利润空间;在有实物利润情况下,货币利润成为最重要的短板。它的解决为对宏观投资亏损实施价值补偿,既要消除央行的基础债务,也要摆脱商行的衍生债务,同时避免通胀、通缩、债务危机与滞胀,为此以货币利润购买实物利润,并兼顾正外部性,这就是新宏观主义的储备需求解决方案,它克服了货币的债务性,能够实现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动态匹配,进而达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8-14 23:19:17
感觉基本术语的定义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实物利润”。

你的文章说:“它(实物循环)的目的是获取实物利润,即物的增值。”
“物”要增值,首先就要定义它的价值,才能计算“增值”。例如一把斧子,它能砍树,有使用价值。它能在商店按一定价格买到,有交换价值。你这里说的“物的增值”增的是什么价值?
定义物的价值后,还要定义增值。例如,张三买了一把斧子,加价卖给李四,这算不算“物的增值”?

只有先给出严格的“实物利润”的定义后,后面的讨论才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13:20:24
xwu622 发表于 2016-8-14 23:19
感觉基本术语的定义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实物利润”。

你的文章说:“它(实物循环)的目的是获取实物利 ...
文章说的很清楚,实物利润就是物的增值,一千斤粮食变成一千二百斤。
货币利润就是钱的增值,从一千元变成一千二百。
这个从微观上好像有些难以区分,在宏观上却是显然:社会整体产出是可以增加的;而如果限定央行再贷款,那么社会上的钱是不能增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18:24:51
xwu622 发表于 2016-8-14 23:19
感觉基本术语的定义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实物利润”。

你的文章说:“它(实物循环)的目的是获取实物利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实际就是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结合。
第一步,在自己的工厂内完成实物利润;
第二步,在交换中完成货币利润。
但是,马克思将这两个环节简化为一个,只强调生产过程的实物利润,并将此完全归于工人贡献。
对在交换过程中的增值则认为是当然的,因为外界的货币购买力无限大。
事实上,这种想当然是致命的,因为它完成的货币利润是竞争对手的亏损。
从宏观上看,所有资本家的货币收入最大为它的所有投入,不会增值,即货币利润利润为零。
微观上的实现,是基于对手的亏损。
但是,实物利润在宏观上却是可以增加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22:23:46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8-15 13:20
文章说的很清楚,实物利润就是物的增值,一千斤粮食变成一千二百斤。
货币利润就是钱的增值,从一千元变 ...
一千斤粮食变成一千二百斤,怎么变?掺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23:31:32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8-15 18:2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实际就是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结合。
第一步,在自己的工厂内完成实物利润;
第二步, ...
从你的帖子内容猜测,你说的“实物利润”是企业员工工资。

例如,一个织布厂的固定成本和工资之外的可变成本(原料、电费等)为100万元,员工工资100万元,“实物利润”就是员工的工资100万,织布过程使实物从100万元增值到200万元。然后厂主以300万元卖出织成的布,赚了100万元利润,这100万利润就是你说的“货币利润”。

当然,这只是猜测。你没有给出很清晰的定义。例如,拿来一份企业会计报表,你如何计算“实物利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