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368 0
2009-06-23

六、劳动量度量新方法所面临的问题
然而,采用这种劳动量的度量方法将会面临如下突出的问题:
1、消费与劳动的脱节问题。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的“脱节”现象,即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并不总是直接地联系起来的。具体表现:①劳动者在休息时不进行生产劳动但仍需要消费生活资料;②劳动者在处于生长发育期和衰老期的时候也不进行生产劳动但仍需要消费生活资料;③劳动者在接受教育时需要消费各种生活资料但并不直接付出劳动量。
2、消费与耗费的不对等问题。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与其所耗费的劳动量不对等,即劳动者有时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足够补偿劳动量的耗费,有时又不足以补偿劳动量的耗费。
3、消费效益的不均衡问题。消费量与劳动量的“不均衡”现象,即不同消费熟练度的劳动者在消费相等的生产资料使用价值后所付出的劳动量不相等。具体表现:①有些人只消费生活资料,而不进行生产劳动;②有些人只进行了很少的劳动但消费了很多的生活资料;③有些人虽进行了很多的劳动但只消费了很少的生活资料。
4、劳动效益的不均衡问题。劳动量与劳动价值量的“不均衡”现象,即不同劳动熟练度的劳动者在付出相同劳动量后所得到的劳动价值量不同。具体表现为:有些人付出了很大的劳动量但只能产生很少的劳动价值量,有些人只付出了很少的劳动量却产生了很多的劳动价值量。
5、劳动强度与劳动复杂度的差异问题。提高劳动强度或劳动复杂度都将会增加劳动者的劳动量,但各自增加劳动量的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应该如何区分?
七、劳动量的度量新方法如何解决它所面临的问题
1区分“劳动潜能”与“劳动量”,以解决“消费与劳动脱节问题”。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通过人的消费过程转化为劳动潜能,并通过人的劳动过程转化为劳动量,由于劳动潜能能够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一定程度上进行“提前支取”或“延后贮存”,从而消除消费过程与劳动过程所存在的时间距离。
2、区分“补偿不足”、“补偿平衡”和“补偿有余”的使用价值消费量,以解决“消费与耗费不对等问题”。劳动者在进行劳动前后必须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其劳动耗费,只有在补偿性消费阶段,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与劳动量才能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
3、区分“期望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以解决“消费效益不均衡问题”。对于不同消费熟练度的劳动者,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量,消费熟练度越高,消费相同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将会产生越多的劳动量。
4、区分“劳动量”与“劳动价值”,以解决“劳动效益不均衡问题”。劳动价值量是指一般劳动熟练度所付出的劳动量,是一种“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熟练度越高的劳动者会以相同的劳动量产生越多的劳动价值量。
5、区分“主劳动量”与“附加劳动量”,以解决“劳动强度与劳动复杂度相差异问题”。把劳动量分解为“主劳动量”和“附加劳动量”两个分量,根据这两个分量对于劳动量的不同影响方式来精确定义劳动强度和劳动复杂度,从而可知,劳动强度的提高主要通过主劳动量的提高来完成,劳动复杂度的提高主要通过附加劳动量的提高来完成。
八、劳动量的全新度量方式
显然,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与劳动者的劳动耗费量(即劳动量)是不可能对等的,必须对“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的内涵进行规定,并对其进行两个方面的条件限制,
劳动量的度量方式:采用“补偿性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者的劳动量。
这里要掌握两个方面的规定与条件限制:
1、“生活资料使用价值”:价值形态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价值层次包括温饱类、安全与健康类、人尊与自尊类、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类四个方面;表现形式包括商品和非商品(如服务)两个方面;享受范围包括个体生活与居住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享受方式包括个体独享(即工资、补贴、保险等)、集体共享(即集体福利)和社会共享(即社会福利)三个方面;价值延伸范围包括幼儿与少年成长、中年与青年发展和老年退休三个方面;价值使用途径包括生活、教育(含义务教育费和职业培训)和工作三个方面;价值用途包括赡养父母、养育子女和维持自己生活三个方面;价值体现方式包括工资、补贴和保险(含劳动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三个方面;等等。
2、“补偿性”。生活资料的消费可分为三种基本情况:补偿不足、补偿平衡、补偿有余。实践表明,劳动者在进行劳动前后必须消费一定形式和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其劳动耗费量,否则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就得不到可持续的维持和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小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不足”,此时劳动的耗费量大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受到损害而逐渐萎缩;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大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有余”,此时劳动的耗费量小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得到增强而逐渐发展;如果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正好等于一定值,则会出现“补偿平衡”,此时劳动的耗费量正好等于劳动的补偿量,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将会维持原状。这就表明,只有在“补偿平衡”状态,劳动者所消费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与劳动量才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度量劳动量,没有必要对劳动强度和劳动复杂度进行特殊限制:①劳动强度的提高将会直接导致劳动量(具体而言是主劳动量)的增长,从而直接导致补偿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的增长,而且在劳动强度较小时,这种增长是线性的,超过一定程度,这种增长将是非线性的,劳动强度增大到一定限度,工作量的微小增长将会导致劳动强度的极大增长。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的劳动岗位,通常存在一个最佳的劳动强度;②劳动复杂度的提高将会导致劳动量(具体而言是附加劳动量)的增长,从而直接导致补偿性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的增长,由于这种劳动量主要产生于教育与培训阶段,通常不产生于实际工作阶段,经常是“提前预支”,往往被人们所忽略,而且这种劳动量往往同时也凝聚了他人(如父母、教师、师傅、传媒工作人员等)的劳动量,往往被人们所误解。
九、劳动量与劳动价值
显然,对于同一劳动领域、同一劳动岗位和同一劳动产品,在相同的劳动时间内,不同的劳动者往往会付出不同的劳动量,为此,将“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社会平均的劳动量”定义为劳动价值,即
劳动价值:社会平均的劳动量或社会必要的劳动量。
不难发现:全社会的劳动量的总量等于劳动价值的总量。
由于劳动量可以采用“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补偿性消费量”来进行度量,那么劳动价值就可以采用“社会平均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补偿性消费量”或“社会必要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补偿性消费量”来进行度量。
对于确定的生产系统,由于同一劳动性质的劳动价值服从边际效用规律,随着劳动量的不断增加,生产系统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不断下降,并最终趋于劳动量,由此可得。
劳动价值与劳动量均衡规律:对于确定的生产系统和相同性质的劳动,其劳动价值围绕劳动量上下波动。当劳动价值大于劳动量时,劳动者就会自发地增加劳动量(主要是通过增加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调整劳动性质、促进劳动力输入等方式),劳动价值就会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逐渐下降,并趋近于劳动量;当劳动价值小于劳动量时,劳动者就会自发地减少劳动量(主要是通过减少劳动时间、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劳动力输出等方式),劳动价值就会在“边际效用规律”的作用下逐渐上升,并趋近于劳动量。当劳动量等于劳动价值时,此时就称作劳动价值与劳动量处于均衡状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