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经济学从论证的第一步就错了,后来的论证都只能是不与实际发生联系的空想。古典经济学在认定价值就是劳动的基础上又引入了几个有问题的概念,这些概念不是来自于现实,而只能来自于虚构。像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平均劳动时间等等等等,古典经济学是怎样把这些虚构的概念形成自己的体系的呢?网上经管之家论坛上有一个帖子,较精炼地总结了古典经济学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现摘录如下:
大卫▪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认为,“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统一的.”物品的效用虽不能用以衡量其交换价值,但却是交换价值所不可缺少的。交换价值必须以使用价值为前提。他说,一种商品如果是完全没有用处的,或者说,如果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都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那就无论怎样稀少,也无论获得时需要多少劳动,总不会有交换价值。这个看法,比亚当▪斯密前进了一大步。他同斯密一样,认为政治经济学应当研究商品的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李嘉图在分析商品交换价值决定问题时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的,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他排除了斯密在商品价值规定上的二元论。他认为“交换价值”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其资源或商品的稀缺性;二是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量。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但衡量价值的尺度是不断变化的。同时,他批判了斯密的交换价值在近代社会里取决于三种收入的观点,认为价值是第一因素,收入是派生的,价值可分割为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但不能说价值由三种收入决定。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某种商品的实际耗费劳动量决定,而是由其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决定的。
在古典经济学看来,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是领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即相互联系有相互独立。价格有时要偏离价格,但始终围绕着价值在变动。
下面让我们分别地对这些概念加以讨论,看看它们是否合理?
古典经济学引入的第一个概念是使用价值,就是商品有用与否。使用价值或有用性是属于个人的评价,一件物品或商品是否有用是要根据具体的人来确定的,一些人觉得有用的在另一些人看来并不一定那么有用。因此有用性带有着浓重的个人感性色彩,不能承担一群人公平的评价。比如一瓶酒相对于爱喝酒的人会觉得特别有用,而在另一些不饮酒的人看来就不会觉得那么有用了。有时一些人特别珍视的在另一些人特别讨厌的。比如,肉食对大多数人是有用的,他们爱吃肉;而对于另一些吃素的人来讲就很讨厌了,他们非但不会觉得有用,还会觉得有害。
说一件物品或商品是否有用是从一个人的个人的角度出发来评价的,根本不能代表一群人的总体态度。一件物品或商品是否有用?到底其有用的程度如何?是无法量化的。
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的经济,也就是自己的产品要相对于对方或他人有用了方是有用的,因为商品经济下的人们是要把自己的产品交换出去的,他人或购买者的评价才是重要的,而有用性这一个人色彩浓重的评价是无法担负起他人评价的重任的。
与有用性相近的可以代表他人评价的词汇是需求。需求这个词既可以针对于个人,也可以针对于他人。我饿了,需要米饭充饥,米饭就是相对于我的需求,其他的人同样有对于米饭的需求。不仅如此,一群人里即使有些人不喜欢米饭,但总的需求还是有的,需求不代表具体的个人,可以在总体上量化一群人需要的多少。一群人需要的越多,我们就完全可以说它的有用性大,反之有用性就小。
需求可以代表他人的评价的性质决定了需求可以用于商品经济的客观评价,它可以不偏不倚,客观地对商品在有用性上做出评价,而不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判断是否有用。
对于商品来讲,无所谓有用没用,只要它是被一些人需要着,它就有存在的理由,否则它根本不应该存在。需求较比有用性或者说使用价值在商品经济环境中应用更有道理,因为商品主要是为他的,其评价也要从他人的角度评价。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交换价值,简称价值。因为古典经济学认定价值是由劳动提供的,于是要谈到价值就不能不说劳动的量化,于是古典经济学引入了“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来说明价值。
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里,一只碗的生产要耗费一个工人一小时的劳动时间,那么碗的价值就是一个工作小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值多少是要用钱衡量的,于是就有了劳动力再生产的价格,古典经济学通常用工资表示。
一位工人的八小时劳动的工资是80元,那么一只碗的价值就是10元。问题接着来了,你怎么知道生产一只碗要用一个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平均劳动时间又是多少?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价值的概念就只能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存在,而不是实际的存在。
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一个人的再生产的工资到底多少合适,在一个公司工作的搬运工工资很低,因为公司效益不好,要倒闭了,而在另一个效益好的公司的搬运工的工资却很高。那么社会搬运工的平均工资到底是多少?也同样没有人能说清楚。
当人们不能够说清楚必要劳动时间及具体工种平局工资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确定具体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一个不可以确定的价值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在古典经济学中,非要把价值与价格分开,阐述他们之间的不同意义。又要通过价格表现价值。这种近乎精神分裂的“价值规律”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下面让我们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还给人们一个清醒的概念。
古典经济学认为价格是价值的体现,价格不同于价值,总要围绕价值波动。让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头些年苹果卖价高,价格高于价值,于是就有更多的人种苹果,苹果的价格回落了,价格似乎在于价值持平。如果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就不是这样的了。某地发现了鸡血石,如果鸡血石的价值是一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鸡血石的价格翻了几十倍,鸡血石的价格越来越背离它的价值,因为鸡血石被开采出来,它里面包含的劳动量就是确定的了,而价格的一路攀升不能不说价值与价格出了问题。
价格与价值有不同的意义,价格又是价值的表现,那么价格与价值所说的为什么不是一回事?在上一节中,我们分析时已经用价格代替价值了,只是古典经济学非要区分。
古典经济学人为地割裂了价格与价值就是自己在给自己设套,让自己越来越糊涂,貌似高深的“理论”,其实道理很假单。只要我们把价格就当成价值,困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认识到价格即价值的时候,我们就用不到去寻找价格与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就用不到引入必要劳动及人的在生产的概念,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就会清晰得多,就不用自己给自己设套。
价格即价值,价格与价值就不存在分离了,唯一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价值就不再是不变的,价值是可变的,是随着供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当我们把价格当成价值的时候,价值就是价格,所谓劳动价值就是工资。工资的多少不是计算出来的,而是竞争出来的。一位求职者得到了一个就业职位,他的工资就确定了,他的工资的多少与他提供的劳动无关,只与供求关系发生关系。当该岗位求职的人多,供大于求的时候,工资就会低,反之就会高。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了之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就紧张,工资就低。大学生的工资与大学生的再生产无关,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可能很高,但毕业后的工资并不一定高。大学生的工资只与供求有关,与其投入和“再生产”无关。
现在我们重构了经济学概念,是稀缺经济学的概念,这些概念来源于实际,而不是空想,而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这么使用的,不会发生混绕。
国人长期受古典经济学的熏陶,思维已经混乱了,很正常的经济现象都能被说得混乱一片。
比如近几天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很多人觉得商家不应该卖那么贵,一条鱼上万元老板也太黑心了。有宰客的嫌疑。但如果有明码标价,就不存在“天价”。价格是供求关系产生的稀缺引起的,只要那个店还有顾客,就说明还有需求,当达到一定的稀缺度的时候,“天价”就会出现,而与“诚信”无关。
哈尔滨的“天价鱼”与青岛的“天价虾”不同,哈尔滨有标价,而青岛没有。对于有标价的商品无所无贵与不贵,当稀缺性达到一定成度的时候,就会有人愿意出高价消费,有明码标价就不存在欺客,你认为价格高还有人愿意消费,毕竟稀缺性在那,还有其他消费者。
国人认为的“天价”就是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一定的,其价格不应该相差太多,这与国人受古典经济学毒害不无关系。在国人的心目中任何的商品的价值都应该是一定的,是不变的,你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说你“天价”,殊不知商品的价值就等于价格,是变化的,价格可变就不存在确定的价值,价格就是价值,价格只来源于稀缺性,稀缺性是不受人的意志支配的。
哈尔滨“天价鱼”经过发酵已经面目全非了,唯一能够让大家清醒的是抛弃古典经济学的毫无道理的观念。古典经济学的概念不光毫无道理,而且存在逻辑的错误。
价格既然是表现价值的,那么它们所说的就只能是同一件事。当把它们割裂开来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就不再符合逻辑了。
按照古典经济给出的公式商品的价值W=c+v+m,那么商品的价值和价格似乎就是可以计算的,只要把转化到商品里的物化劳动的价值加上活劳动所创造的部分就可以得出该商品的价值了。这样计算出来的价值是与实际不相符的,在正常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根据商品的稀缺性决定的,稀缺度高,价格就高;稀缺度低,价格就低。这就使得在商品经济中,价格总要背离价值,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受供需关系控制的人为的干预,让稀缺性发挥不出作用。
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任何的生产都是在按计划完成任务,与对利润的追求根本不发生关系,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也就失去了作用于意义,对经济也就失去了调整的功能。在那个年代,你卖高价是“投机倒把”,商品的稀缺不允许去弥补。
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由于杜绝了商品的生产,不允许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通过填补稀缺来搞活经济,以至于在那个年代,任何的物品都是稀缺的,如果是在允许自由从商的年代,有了稀缺就会产生高利润,就会吸引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在此方面投入,就会导致该产品的丰富,价格的回落。而在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稀缺是不会被重视的,那个年代的物质奇缺,稀缺的物品要想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只能凭票限量供应。那时一个票证的年代,买肉有肉票、买布有补票,任何一种受大家欢迎的商品都不是敞开供应。通过票证每个人只能得到很少的限量,油每人每月供应四两,肉每户半斤。通过票证限制了人们的需求,使得同类供应的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价值与价格的分离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是人总是想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一点,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挡也挡不住的,尽管改革开放之前抓“投机倒把”,也限制不了“黑市”交易,每到过年是“黑市”交易最活跃的时期,人们认可多花点钱也要买到自己真正想要得到而平时得不到的商品,人们偷偷地买回来农户偷偷卖的商品,农民杀年猪都舍不得自己都吃掉,而是拿出一部分去偷偷的卖,以换回自己急需的盐、布料、孩子的本子、铅笔等。那个年代由于稀缺很大,当放开对商品经营的限制之后,八十年代就很快的改变了面貌。粮食的供应不再用粮证了,布匹和衣服可以随便买,人们的生活开始丰富了起来。改革开放之后农民种的大米多了起来,因为大米受欢迎,可以卖上高价,肉蛋的供应充足了,只是由于人们都在追求利益的极大化,
在今天的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不断变化的,在存在自由竞争的商品社会价格是怎样形成的?相对于商品的经营者,谁都希望自己的商品卖得价高一些,于是商家的第一次报价都会含有很多的水分。商家报出了价格,消费者觉得满意,没有超出他的心理价位,他就会购买,如果他认为那个商品不值那么多钱,他就会去别的地方消费或者讨价还价。
作为一个消费者,是很难知道一件商品里到底有多少劳动的,不知道它的价值到底应该是多少。消费者只知道商品的价格是多少,除此之外,一无所知。即使是一位政治经济学的教授也不会知道一支笔里面到底包含了多少的劳动,它的价值如何。
价格是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而价值只存在于一些人的头脑中,具体是多少?谁也说不清,只是观念的虚幻的存在,根本不具备任何的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只会是使“专家”的理论越来越高深,云里雾里的蒙骗一群人,而不是为了让大家把问题搞清楚。
我们只知道价格,对于商品价格是一定的,通过竞争与议价最后产生,对于消费者,他并不清楚那个价值到底应该是多少,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心理的价位,商品的价格不超过消费者的心理价位,就会实现交换。
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是怎么来的?是自己空想的吗?当然不是。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自己的心理价位,这个“经验”来自于他对其他商家的询价,来自于亲属、朋友的购买经历。当消费者的心理价位一旦形成,他就只会购买他认为性价比合适的商品。
相对于商品经营者,他的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来自于人们对他的商品的认可度,认可度高,价格就高。因为认可度是包含着稀缺因素的,认可度高,需要购买的人居多,就必然形成一定的稀缺度。
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可以通过广告、创造时尚,来吸引消费者。但更重要的还是其商品的质量和信誉,没有质量与信誉作为基础,都只是暂时的风光,是不可能长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