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者言语文字也。言语文字,思之器也;以之穷理,以之喻人,莫能外焉。于是乎有界说之用,亦于是乎有分类之学。”[2]可是如今,在计量和数学的大潮之下,经济学书架之上,所摆放的时新读物之中,尚有几本书刊可供青年学生读看?里面的语言文字和数理逻辑,萎靡不振,又有几位看家解得其中味?
如果说《资本论》时下备受人们关注、追捧,那一定是自欺欺人之语。这里可以旋即举出时下误读误解《资本论》的三种态度或工作现象:一是不能准确理解其作为历史之学,二是使批判之学=批评之学,三是将之庸俗化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之学。前者的问题在于没有能力提升历史之学为方法之学,而妄自陷入一域之学的历史经验主义;中者的问题在于一味教条地对待批判,工作堕落为单一语义的思想批判;后者的问题则在于把研究话语当行动,以文本尺度历史,结果,既脱离《资本论》文献群,亦塞入了空想者[3]的种种论调,主观通过死的文本藉以制造历史发展上的对立。[4]中国逻辑所求者“方法”也,实质规定乃是语言生产。中国人当中,近代西学先驱严复率先说明了语言生产的此种规定和性质:“逻辑此翻名学。其名义始于希腊,为逻各斯一根之转。逻各斯一名兼二义,在心之意、出口之词皆以此名。引而申之,则为论、为学。故今日泰西诸学,其西名多以罗支结响,罗支即逻辑也。如斐洛逻支之为字学,唆休逻支之为群学,什可逻支之为心学,
写在前面P4
“吾人看历史,须将自己放在历史里面,把个人生命与历史生命通于一起,是在一条流里面承续着;又须从实践的观点看历史,把历史看成是一个民族的实践过程史。把自己放在历史里面,是表示:不可把历史推出去,作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一个自然对象看;从实践看历史,是表示:历史根本是人的实践过程所形成的,不是摆在外面的一个既成物,而为我们的‘知性’所要去理解的一个外在体。归于实践,所以区别‘理解’;置身历史,所以区别置身度外。”[1]若认可经济学是一历史科学分支,是由历史学转化而来,上述话语需要遵守。事的科学源于物的科学,而高于物的科学。因此,我们摒除知识主义主张。此种不良的理论倾向性则可称之为“现代唯识论”。要之,“事实是,西方现代文明在理论层面上具有强烈的二元对立倾向,一再把认识推向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完全信赖‘理性’演绎逻辑,要么完全信赖经验归纳,要么完全依赖形式主义理论,要么完全依赖实证主义经验积累。而那样的(同是科学主义的)倾向则引发了后现代主义怀疑一切的反应,走到相反的虚无主义极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对立同样(如此)。要么是像实证主义那样完全信赖客观性,以为事实绝对客观,要么是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完全信赖主观性,怀疑所有经验证据。但是,西方本身的实践的历史并不像其理论倾向那么偏激,所体现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双向互动。”[2]
自然科学的低的层级的研究是物的科学,确认物的客观。自然科学高级别的研究是承认事的科学,确认物和事统一的客观规定。实证主义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予以混同了,在对象上把物理之物混为事理之事,进一步又在研究对象上把事理之理歪曲为物理之理。现在到了重提事的科学的时候了。这不过是强调,学术研究要摆脱认识论的意识形态:以为人文社会科学完全可能具有数学和物理学那样的普适性知识和绝对性理论。例如按照GDP增长知识观察中国历史,古代时期是迟滞
写在前面P6
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可谓“执大象”,从中可提炼一社会客观批判工作体系。显然,它创立于《资本论》中。马克思完整的批判逻辑铸成于四卷本的工作体系,即彻底的社会客观取向的存在批判→本质批判→概念批判→精神现象批判(当然,这只是个总路向)。孵化地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胚种在《导言》中。又可以说,马克思写于1857年8月底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宏旨的《导言》是《资本论》就方法论思想而言的“最初的蓝图纲要”,它事实上奠基了后来的写作。区别是一为客观批判(基础是生产的发展)的计划体系、一为社会客观批判(基础是生产关系的发展)的实际工作体系;它们的联系则犹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是一目了然的。客观批判体系升腾出社会客观批判的需要,成为其实际基础,因此这里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含意直接、体系初成的。其一,一般意义的客观批判体系就实际执行的功能而言,是在确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统一性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客观批判路径首次生产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规定”。[1]具体的理由分述如下:(1)马克思运用自己初步达成的唯物史观思想,批判性地阐明资产阶级理论家的精神现象的发展线索,包括对历史对象的掩饰、对社会对象的认识遮掩与庸俗化,以及有欠缺的范畴工作体系;(2)探明了以客观批判为基础的社会客观体系建构的基本路径;(3)从广义政治经济学(申明研究对象的建构元素的历史性[2]和发展取向的规律内涵[3])和狭义政治经济学(申明研究对象规定)结合角度,提出用以指导范畴生产的历史结构问题,明示其中的重要问题。[4]其二,如上所论,客观批判体系旨在确立范畴的客观性。如
写在前面P14

全书由5个工作单元构成:写在前面(代序言)和第一、二、三、四部分。题录在前面的话可谓是“解题”。开局的第一章为和哲学界“对话”专门设置。第二章因应了畅销书《21世纪资本论》。[1]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突出批判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工作的立体交叉性,体现由方法论批判衍生出理论和理论批判的方针。批判归根结底集中于“本体论批判”。[2]最高意义的批判(主推哲学批判[3])指向了马克思主义=各种形而上学这个公式,以杜绝各种非法的作为预设前提的“本体论”[4]“存在论”“知识论”。[5]鉴于当前的研究已达到了“各种学说”迷人眼的地步,从马克思主义及经济科学文献的根部予以清理,彻底澄清事实是实属必要的。开局的论证在首篇尾章得以实质性地展开,即第三章可谓是“破题”。整体看,这是面向实际和为了未来的阅读。第一部分旨在明确经济学之道:其一,说明“保卫”何以是方法或指方法论(主旨在志史),而“经济形态”何以是指理
写在前面P17
呜呼,夫复何言!赋到沧桑句便工。架构和旨意亦如此地一目了然,无复多言。经济学工作系统是通过语言予以胶合的。因此理论经济学必须定位于“历史生产语言”,而不能如此颠倒或废止:以现象语言、物象科学语言反治其身,炮制“新八股文”;抑或以理论做游戏,拿理论当儿戏,请来应用当作挡箭牌和护身符,其中却无半点“批判”韵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些阐说恐怕已无须一一挑明,读者从字里行间已然可以尽情领略到它们的存在。但开风气,为先而不为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亲爱的读者!凡有探索,一定用力不逮,敬请提携,不吝指正,共同前进。本书愿以这殷切之寄语、这至诚至真之语,迎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热潮的重新崛起,通过方向之正确导引,把日益潮起的这一洪流更加地推向繁荣!
写在前面P19

度知道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 ... B%A1%B7%B1%A3%CE%C0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