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05 4
2016-12-26
【封面报道·主文】债市风暴第二季
来源于 《财新周刊》 2016年第50期 出版日期 2016年12月26日
http://weekly.caixin.com/2016-12-23/101029927.html?p0#page2
国海事件显示,债市某些机构风险内控羸弱,过于注重短期收益,引至激进加杠杆行为,极大地加剧了市场风险
1.jpg
国海证券的资产管理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张杨及员工郭亮,涉嫌伪造国海证券公章,在所涉业务中以公司名义签订协议,牵涉30多家机构。12月15日,一些机构派人到国海证券北京分公司登门协商,一度无果。

《财新周刊》 文 | 财新记者 张宇哲 韩祎 郭楠
  2016年12月20日当晚,北京还在雾霾红色警报期间,金融街富凯大厦B座的中国证券业协会,几十家涉事机构经历了近五个小时的拉锯战,最终总算握手言和。发酵一周的“国海证券代持违约事件”,原本可能演化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一场巨大风暴,就此缓缓平息。
  此案起于12月13日华龙证券约5亿元政策性金融债违约的消息曝光,国海证券(000750.SZ)的资产管理分公司原副总经理张杨及员工郭亮,涉嫌伪造国海证券公章,以公司名义签订协议,牵涉了30多家机构,加之部分债券因债市暴跌产生浮亏,个别机构因怀疑协议有问题而技术性违约,一时间市场风声鹤唳,非银机构在银行间市场的隔夜融资利率迅速从2%多飙升至6%多。
  12月22日,国海证券发布公告,称涉及假公章的协议规模165亿元,其中不到20%为信用债,其余为利率债。
  据财新记者几方确认,国海证券公告的数据并未包括口头协议的部分,如果加上后者,所涉及的债券规模200多亿元,其中信用债约占17%,目前浮亏部分约8亿元。
  债市刚刚经历了堪称最黑暗的时刻。12月15日,国债期货各品种历史性全部跌停,深交所隔夜国债逆回购利率飙升800个基点至10%。 
  随着国海案的及时处理,再加上12月20日央行通过XREPO(质押式回购匿名点击业务)连续释放流动性,21日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双双拉升,5年期国债期货TF1703触及涨停。这是国债期货历史上首个涨停。
  一位券商固定收益部负责人表示,监管部门介入协调非常及时,这个处理方案已经算圆满了,把此事对市场的伤害降到最低。否则,等法律程序走完界定完,不论结果如何,市场已经垮了。
  “此案暴露的是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而表外业务的主力还是银行。”一位债市资深人士指出,债券市场的平均杠杆率并不高,但影子银行的杠杆却非常脆弱,大量银行同业间负债参与了债券委外套利。近期的调整,表面上看似乎是一场债市危机,实质则是一场影子银行的大面积去杠杆,随着同业理财、货基、债基、委外的持续赎回,导致抛售债券,最终会发展为恐慌性踩踏。
  据财新记者了解,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中,证监会在前台,央行做后盾。除了12月20日晚的协调会议,中国证监会各地证监局积极摸底券商场外交易情况。广西证监局检查组于12月15日进场,对所属广西的国海证券债券业务等进行现场检查。负责银行间市场监管的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召开了几次会议,金融稳定局也在了解情况,部分地区的央行分支对辖区内机构的债券相关业务开展调查。
  风波虽然暂息,然而国海证券代持违约事件触发的非银机构的信任危机,是债市近20年来最大的“黑天鹅”,受影响最大的是券商,连带着货币基金遭殃,很有可能终结债券市场近年形成的通过券商“代持”加杠杆的模式。
  所谓代持,就是债市的场外非标准化的买断式回购,因其方便灵活可规避监管而流行一时。
  如果说发轫于2010年底的调查,收网于2013年4月的债市风暴(参见本刊2013年第15期封面文章《债市硕鼠》),瞄准的主要是债券发行和一级半市场的腐败,现在国海伪造公章代持案则可说引发了债市风暴第二季,而这次的重点是二级市场的场外代持交易。虽然在监管层的协调下,眼下的警报暂时解除,但未来一段时间仍很凶险,利率风险、资金荒叠加非银机构的信用遭到质疑,都很难让人高枕无忧。“国海的代持规模在市场里不过是九牛一毛。”业内人士称。
  市场关注,能否以此为契机,规范债券场外交易。
  有市场人士预期,对于相关问题,未来监管部门是否会采取类似处理丙类户的方式,强制推行做市商交易。但是,此举难度不小,在银行间市场的20多家做市商中,囿于种种现实原因,多数做市商目前处于消极报价状态。“现在找一个做市商很难,比在市场上找钱还难。”市场人士称。
3.jpg
  有关央行人士则认为,强制做市商制度并不能解决交易对手方风险,还是要根据市场发展阶段来推动,此案的核心还是机构的风控漏洞。
同一个会议室
  12月20日晚的这次协调会,就发生在中国证券业协会二楼。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会议室。去年股灾时监管召集机构开会也是这里,一样地要求各机构领导参加,一样地要求会议期间一律上交通讯工具。
2.PNG
  从股灾到债灾,不过一年多。此案源起于债券市场罕见的机构技术性违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券商。12月13日,华龙证券违约5笔合计约5亿元的10年期政策性金融债。迫于市场压力,两天后,华龙证券履约。市场则传言四起。
  很快,传言被一一证实:国海证券原债券团队一位负责人张杨出国失联,涉及场外业务超过百亿元、浮亏巨大。国海证券不认,因为章是“萝卜章”。
  12月15日,国海证券紧急停牌并公告,认定此案涉及一位已经离职的资产管理分公司原老团队员工张杨、一位“至8月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郭亮,所涉协议中加盖的印章纯属伪造,国海证券已经报案。知情人士透露,国海证券更下达内部通知,要求“公章要封印”。
  12月15日,多家国海证券的对手方机构,派人到位于腾达大厦的国海证券北京分公司紧急沟通。坊间随即流传了一页22家机构名单,其中19家券商,3家小银行。
  财新记者确认,名单属实,但国海证券此案涉及的交易对手,并不止网上出现的那一页名单,还有第二页,多数仍为券商,因此涉及机构其实有三四十家。
  当天的会议纪要显示,与对手方机构见面沟通的有国海证券总裁项春生、常务副总胡德忠、副总卢凯、董秘刘峻、投资总监陈列江、投资管理部负责人陈嘉斌以及律师代表。
  当天的沟通没有成效,国海证券和对手方机构的分歧巨大。会议纪要显示,国海证券认为主要责任在于冒用公司名义、伪造公章的前员工,国海证券也是受害者;对手方机构则认为,不管涉案个人在案发后是否离职、是否涉及伪造公章,国海证券都该承认相关交易,承担债市暴跌造成的浮亏。
  12月18日,国海证券再发公告,称根据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结果,公安机关已经立案,定性为“伪造公司印章私签债券交易协议事件”。

  表面上看,国海证券这样处理虽然并非全无道理,却也突破了银行间债市交易机构间的信任底线,更有损非银机构整体的信用,一时间,市场对非银机构避犹不及。一位债券基金投资经理表示,自从国海证券事件发酵以来,明显感到债市流动性变得更差,几乎没有机构开展“过券”(即过桥)业务,都怕再遇到假章、假人。
  12月20日晚,紧急被招至中国证券业协会开会的机构有三四十家,除了前述名单上的机构,还包括不在名单上的机构,比如给相关机构提供了融资的主要银行。
  在这一协调会上,国海证券刚开始提出只承担10%的责任,机构哗然,局面很僵。
  “今晚谈不出个结果,谁也不许出这个门。”在会上,监管当局表示,市场尽快平稳渡过当前危机是首要目标,提议将国海证券认定为主要责任方,其他相关机构为次要责任方,要求两边共同承担损失。期间,证监会副主席李超亲临现场督战。
  最终,国海证券认账,承认有关书面协议。12月21日一早,国海证券发布公告称,虽然主要责任在于涉嫌刑事犯罪的个人,但为了维护大局、履行社会责任,国海证券认可与会各方的债券交易协议,愿意与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同时公司将依法追究相关个人伪造公司印章的刑事责任。
  但是,何谓“责任共担”,还需要各家机构自己与国海证券进一步协调。有关机构知情者告诉财新记者,总体思路是续作原协议,不对国海证券挤提(即要求回购债券),等待债市回暖,浮亏自然填平。续作协议的融资成本应由国海证券承担。具体方案则还需要双方进一步沟通。预计国海证券为此付出的成本将会远小于目前8亿元的浮亏。年报显示,国海证券2015年净利润约为18亿元。
蹊跷“萝卜章”
  迄今为止,多位市场人士仍认为此案应由国海证券承担全部责任。从目前情况看,此案仍有诸多疑点。
  业内知情人士告诉财新记者,此次国海证券事件曝光的导火索,是国海证券近期发生的承诺回购交易太频繁,规模异常庞大,引起了机构警觉。而案中人郭亮因家事请假,未能及时安抚交易对手机构。当其他机构交易员致电国海证券时,竟被告知,“张杨早就离职了。”机构开始复查协议,调查公章真伪。于是,有机构如东海证券等因此提前抽身。
  但奇怪的是,被认为出走美国的张杨,电话和微信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甚至在此案闹得最风风雨雨的时候。至今,他在万得固定资产收益平台上的通讯软件中,仍然显示在线。也有交易员表示,张杨的电话能打通,微信也会回复。“张杨出事前一天还和我联系过。”一位交易员告诉财新记者。而另一位交易员则说,出事后张杨也曾回复他的微信。
  今年不到40岁的张杨是四川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就读西南财经大学EMBA,高高帅帅,校排球队员,在业内口碑颇佳,曾为中信证券资产管理部交易员,2009年加盟国海证券,曾任资本市场部副总经理,后为资产管理分公司负责人。
  国海证券12月15日的公告称,张杨已于2016年8月1日离职,郭亮已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国海证券代表律师在12月15日与对手方机构的沟通会上称,郭亮的(劳务)合同在8月份到期。
  涉案个人张杨和郭亮能否代表国海证券、涉及是否构成法律上的“表见代理”,决定了国海证券是否要负全责。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权代理机构,但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表象。表见代理实质上是无权代理,在表见的情形下,规定由被代理人承担表见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表见代理”概念的存在,就是因为法律想要维护代理制度的诚信基础,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法权益,也可以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
  一位资深律师向财新记者表示,该案是否构成表见代理,有三个核心要素:一、郭亮做业务时是否为在职员工;二、如果公章系伪造,是否足以让外人误信;三、国海证券有没有及时向各机构告知郭亮的劳动合同已经到期。
  于是,郭亮的身份成为关键。一位北京地区的律师强调,关键要分辨郭亮与国海证券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即使郭亮的劳动合同在8月到期,经常存在公司没有及时续签合同的情况。多位律师表示,如果国海证券继续给郭亮发工资,或者郭亮正常出入单位,继续以单位的电话、邮箱地址、传真号码等开展业务等,这都意味着郭亮和国海证券存在事实劳动关系,也就是说郭亮属于国海证券员工。
  对于公章是否系伪造、足以让外人误信,前述会议纪要显示,国海证券的高管和在场的机构代表都表示,无法轻易地用肉眼识别公章的真假。一位资深刑辩律师解释,如果肉眼很难分辨,就不可以赋予这些机构过重的“注意义务”。
  吊诡的是,张杨涉案的部分券种为国海证券自己承销的信用债。“如果张杨是拿国海的名义自己揽活,为什么要做这种明显替国海兜底、不赚钱的活儿?”一位业内人士问。
  关键的是,即便是国海证券的“前员工”做出这些行为,也说明国海证券的管理存在漏洞,不能把自己管理疏漏产生的后果交给对手方来承担,因为交易对手是善意的。
  但表见代理的界定也存在争议。有律师认为,如果协议的公章实属伪造,那就构成了刑事犯罪,就不能被定性为表见代理。
  对于私刻单位公章以签订合同的方法进行的犯罪行为, 上述律师认为,最高法是依据单位的过错大小以及过错行为和经济损失的因果,来判定单位的责任,这也就意味着国海证券不必要负全部责任。
  一位涉事机构的相关人士告诉财新记者,直到12月15日,张杨还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登记的国海证券有任职资格的人员名单上。
  12月22日,财新记者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已经查不到张杨的名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2-26 13:56:27
为何线下加杠杆
  2013年债市风暴主要揭开了一级半市场通过丙类户通过代持为个人输送利益的盖子,而这次国海证券代持违约事件,更多暴露出这一债券交易场外加杠杆的风险。
  债券市场的“代持”,实为场外非标准化的买断式回购,是指两个交易对手间私下达成协议,一方代替一方持有债券,到期后委托方回购债券;如果机构把债券长期委托他方代持,不断滚动续作,期限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业内就称为“养券”。短期倒手,就叫“过券”。
  债券代持的链条较长,一种是一级市场承销时的代持,一种是二级市场的代持。2013年债市风暴之后,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规范政策,把一级市场代持的丙类户挤出了市场;但此后,二级市场代持很快成为券商加杠杆的表外工具,类似银行通过表外理财放杠杆,规避了监管对券商加杠杆在净资本方面的硬杠杠。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银行间市场每天发生的线上回购有两三万亿元的规模,有两种方式: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前者不能超过净资本的80%,杠杆有上限;后者有额度限制(监管对杆杠率的要求是1.4倍),限制都太死。
  与线上回购相比,券商通过“代持”的方式线下放杠杆,更为灵活方便,杠杆倍数理论上是无限的;而且没有交易对手和规模限制;从外界看就是不同时间点发生的两笔现券交易。灵活而规避监管,这正是线下“代持”兴盛的原因。
  业内人士估算,根据中央国债登记中心的数据,整个代持链条上,最保守估计表外代持的债券规模至少2000亿元;如果加上交易所债市,合计总规模或涉及5000亿元以上债券。但是,“因为是表外业务,谁也不知道真实的规模有多大。”
  在业内看来,债券代持行为一直屡禁不止,也有其合理需求。机构间代持债券主要有三个需求,一是出于粉饰利润,不让浮亏影响业绩;二是规避证监会对于券商净资本的监管;三是方便一级市场认购新发行债券。最典型的如基金发行,开户要半个月,资金半个月之内动不了,所以需要请其他机构代持。
  “这相当于一种资产买卖协议,业务模式很难一棍子打死,关键在于风控和流程是否到位。”申万宏源证券一位固定收益部人士表示,代持本质上是回购业务,但回购要做规范,一是不能是抽屉协议,二是杠杆风控合理。
  如何从制度上规范债券“代持”业务?英国高伟绅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杨铁成向财新记者介绍说,银行间债市早就有了格式化的债券回购主协议,具体的交易就在主协议下确认每一单交易协议,出了纠纷依照协议来处理。
  金融危机以后,国外也要求对口头交易达成后要进行书面确认。“央行可以推动代持债券交易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CFETS)成交,确认交易,类似国海证券的纠纷就好处理一些。”杨铁成建议。
  上海法询金融创办人孙海波认为,未来监管可能会要求债券回购交易逐步走线上交易平台,如通过CFETS交易系统回购模块,而不是通过线下进行协议回购,或者要求任何线下回购交易必须逐笔报备。
  债券代持行为屡禁不止,也折射出中国衍生品工具的缺乏,和债券市场发展不成熟有关。“市场上没有新的加杠杆方式了。”12月21日,一位私募机构人士称,当对市场行情看涨时,国外有成熟的期货和期权等衍生产品市场,而国内国债期货市场和现券还没有那么同步,市场规模也不够大,没有加杠杆的工具。“而且,国债期货哪有代持方便?”
  在业内人士看来,券商代持加杠杆,也与2013年兴起的银行理财通过委外加杠杆涌入债市有关。“罪魁祸首是银行,券商代持只是银行加杠杆的杠杆。”
  银行为何愿意把钱给券商和私募放杠杆?前述人士认为,这是因为银行有严格的监管规定,又想要固定收益。“2014年、2015年债券牛市,银行判断行情大涨,但是银行放不了杠杆,就给券商做委外。”
  银行通过委外投资不需要消耗资本金,还可以获得优先级收益。上述券商固定收益部门人士表示,在前期市场利率普遍下行的情况下,券商从银行获得的委外资金成本是4.5%到5%。
  “委外的类似刚性收益,客观上促成机构间代持的发展,加上2013年IPO暂停,券商也在寻求更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一位私募机构总经理向财新记者介绍说。
风控让渡于激励
  一位大型券商交易员告诉财新记者,国海证券“萝卜章”消息一出,各家机构都在自查代持协议。“第一步是暂停代持交易,能结束掉的就结束掉,能收回的就收回;第二步就是验证公章。”
  此次事件,恰恰暴露了代持协议流程方的诸多风控漏洞。“做交易时都要核查公章,是不是‘萝卜章’一眼就应该看出来的,有的券商风控部门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国海证券这200多亿元的代持债券中,并非所有券商都不知道张杨早已辞职了。其中养的券很多可能是个人的,只是以机构的名义在做。现在只不过是把国海证券捅出来了。”也有业内人士对此次国海案并不觉得意外。
  “前述20多家机构中,我知道有一家机构代持了20亿元债券,其中10亿元是张杨的‘假章’,还有10亿元根本没盖章,是当时口头达成的协议。”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其实在债市,代持债券没签协议并不少见,很多代持交易都是口头交易,事后再盖章确认,而且往往只是经授权的部门盖章,在法律上并不能算是公章。“口头交易是出于效率和彼此的信任,这已成为多年的行规。绝大部分机构是无恶意的。”前述申万宏源证券人士称,一方面因为交易量大,如果都签合同,要系统报备,借款机构嫌麻烦;二是为了规避监管指标,类似表外业务。不过他亦坦承,这种做法深究起来是有法律瑕疵的。
  “很多代持都是口头协议,是以信任为基础,外人很难知道,也很难禁止。对于交易程序的规范,市场将来会自我形成纪律。”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对此向财新记者回应称。
  这次事件也暴露出债券市场对交易对手风险的长期忽视,并未建立交易对手白名单机制。债市的信用风险应该包括发行人风险和交易对手方风险。“不过,对于国海证券这样一家国有上市公司,以其资质,在交易对手方风险上,正常情况下绝对是能进入白名单的。”一位交易员表示。
  过去十年,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以几乎每年翻番的速度猛增,债市交易员也由几百人迅速增至上万人。但债市监管仍存在制度漏洞。三年前,光大银行资金部交易监控处处长王兴峰的观点放到当下仍然适用:与国外成熟债市相比,中国债市在交易员的道德建设、认证机制、诚信违约记录、激励机制、监管统一标准、客户甄别机制等方面都欠缺。
  “有些券商交易能力强,是因为激励太到位了。比如联讯证券的交易员每月30%-40%的提成,都是一个季度发一次。”前述知情人士称,“过度短期激励的同时,也让渡了风控,要么没有价格保护,要么就是烂债。”
  在财务报表上,券商线下代持体现为,从可交易金融资产转到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卖出回购项下。一些激进的券商、尤其是中小券商,把这种线下代持表外加杠杆做到了极致。
  “近年一些券商买入返售科目出现部分异常,其实有巨大的交易风险。国海证券就是典型例子。”业内知情人士称。
  数据显示,2013年国海证券、兴业证券、国金证券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分别比上年上涨4993.24%、3803.81%、2762.59%。2016年半年报显示,国海证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22%,比2015年底增长约70%。另外,涉入此次代持违约事件的联讯证券、华龙证券,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也较高。
  对于小机构而言,债券代持属于出借资产负债表的行为,在债券牛市中是低风险业务。业内人士介绍,小机构缺乏自营业务的风险承担能力,可以用代持的债券去市场融资,获得稳定收益。在过去三年债券牛市中,这种方式成为小券商赖以生存的手段,相当于卖自己的牌照和信用。“很多券商有牌照,又招不到人,就做‘代持’挣点差。”
  一般业内行规是“代持”成本上加30个-40个点差,一些激进的小券商点差可达100个-150个基点,相当于“躺着收钱”。在前述债券人士看来,本质上这些代持券商仍承担着信用风险,要么是烂债的信用风险,要么是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但国内对金融牌照仍处于信用刚兑状态,对信用风险没有定价;而且,小券商和大券商的信用定价相差很小,难以反映信用风险的差异,“这也给了小券商利用券商牌照赚钱的机会。”
  此外,这些券商代持的债券,都是在银行间债券吞吐交易,证监会查不到。而对于央行来说,国海证券事件的核心仍是券商的内部风控漏洞。
  “国海事件一是凸显了机构过去长期以来过于忽视交易对手方风险,二来也暴露了市场分割的问题,应统一监管。”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表示。
债牛已逝的标志
  国海证券代持违约事件,触发了一波债市深度调整,也成为历经近三年的债市大牛市结束的标志性事件。“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国海证券代持债券这么大规模,令人匪夷所思。”
  “这一波的很多交易员比较年轻,风险意识淡薄,胆子比较大;也是因为债券牛市持续三年,很多人对风险失去了警惕;一旦行情反转,亏损超出了自己的承担能力。”第一创业证券一位投资经理表示。
  12月15日,国债期货各品种开盘出现历史性的全部跌停,10年期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一度超过3.4%,多位市场人士直呼“债灾”来了。截至12月20日,中债财富总指数仅为-0.2左右。这个指标代表当年的市场平均总体回报。
  12月21日国海证券债券代持事件案初步解决方案公布后,债市情绪暂稳,多个国债期货合约盘中触及涨停,创合约有史以来记录。
  但国泰君安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寒飞认为,此次事件的解决,不代表当前债券交易微观模式是合理的,代持业务风险仍然存在;一旦市场出现剧烈调整,这种微观交易上的风险会转化成市场风险。
  “清理相关业务的后期‘去杠杆’仍将持续,债券市场的杠杆会出现趋势性下降。”徐寒飞指出,此次调整已经演变成市场微观结构崩塌带来的交易流动性大幅下降,同时还叠加了内外流动性偏紧。
  以加杠杆推动的本轮债券牛市,持续了近三年。本轮债市调整始于10月下旬,已持续了近两个月。10月24日至12月20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64%升至3.37%,12月上行超过40基点。触发调整的因素是,监管部门日益透露出金融去杠杆的决心。
  9月9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和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结算风险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去杠杆的意图已非常明显。该风控指引的正式版已于12月9日正式发布。
  货币政策也转向更加注重防风险。
  10月底,央行将表外理财业务纳入三季度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的“广义信贷”测算。10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注重抑制资产泡沫和防范经济金融风险”。这是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在“货币政策”部分强调“抑制资产泡沫”。12月19日,央行通过旗下《金融时报》宣布将在2017年一季度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评估。这成为监管关于金融机构降杠杆的最新表态。
  一系列政策和高层表态,都瞄准了金融去杠杆。那么,债市的杠杆风险从何而来?
  债市杠杆与银行理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指出,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有两个出路,一是自留投资,二是委外交付给非银金融机构。据此,债市的杠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留投资对应的负债端杠杆,另一类是委外后非银机构投资对应的资产端杠杆。
  对于第一类杠杆,理财资金同银行存款一样,本身已是基础货币加杠杆的产物;同时,银行间互持理财产品更加大了负债端杠杆,“这造成理财资金在银行体系内自我循环和交易链条的复杂化。”明明指出。另外,在债市收益率较低时期,理财成本高企,直接购买债券的收益无法覆盖,形成“倒挂”,主要通过加杠杆配资的方式实现收益,例如债券资管计划、分级债券基金等。第二类杠杆,则包括线上质押式回购和线下债券代持的“债滚债”模式。
  监管当局早已关注到了债市的加杠杆风险,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断提高资金利率,抬高加杠杆的成本。央行在8月、9月相继重启14天、28天逆回购,锁短放长去杠杆的意图彰显。明明指出,央行通过“量价分离”既保持了流动性总量充裕,也维持货币市场利率相对高位,倒逼市场去杠杆。
  高杠杆主要集中于激进的城商行、农商行。从理财半年报来看,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理财增量为0.93万亿元,与股份制银行新增规模基本相当,远超国有银行0.33万亿元的水平。而且从城商行披露的数据来看,同业和投资类业务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同期贷款余额,成为最重要的业务。对此,9月22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城商行要尽快扭转投资超过贷款、表外业务发展过快的局面。
  银行理财的拐点已逐渐显现。低利率环境下,理财收益率不断走低,对居民投资的吸引力减小,并且企业投资意愿大不如前,对理财资金的需求正在收缩。债市的核心问题杠杆和流动性风险正在一步步暴露。
  对于债市后续走势,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由于12月20日至21日政策层态度的边际变化,债券市场第一波急剧调整可能告一段落,债券市场有可能进入阶段性震荡市。但未来经济基本面将长期利空债市,债券市场“去杠杆”和严监管的长期趋势并未结束,债券市场不可能重回过去的“加杠杆、加久期、降资质”疯狂套息模式。2017年债券市场不可能出现大牛市。■
  财新记者吴红毓然对此文亦有贡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6 17:43:57
明显说不清道不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7 08:31:07
thanks for sharin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2-27 12:40:03
规避监管就是利润的来源,也是金融崩毁的源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