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家App
让优质教育人人可得
立即打开
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
论坛
›
经济学人 二区
›
高级会员区
›
学者专栏
计划经济与计划生育
楼主
廖进中
5405
21
收藏
2009-08-14
计划经济与计划生育
――
我读《大国空巢》
▲
廖进中
打开电脑,一封来自美国的Email弹出在眼前,题目很炫目:《请廖进中教授关注空前的人口危机,呼吁停止计划生育!》。实话实说,当时我对此并没有太在意。原因是:一,我不专业研究人口学,二,计划生育从来就是议论纷纷,说了也白说。不过,出于礼貌,我还是以“谢谢”作了回复。可第二封信立马又到,并要了我的联系电话和家庭地址,说是要委派一位国内亲属送我一本书。就这样,两天后,一本由香港出版的《大国空巢
――
走入歧途的中国计划生育》就在夏日炎炎之时摆到了我的书桌上。
书很厚、很沉、很精致。看页码,602页;看目录,共23章;再看作者简介,易富贤,湖南黔阳县人,1999年湖南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到美国明尼苏达等大学做博士后,现在威斯康星大学就职。在研究与其专业相联的人口问题时,发现“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发展。其言激激,其情愤愤,警句多多,论据凿凿!又一个“心忧天下”的湖南人!只不过与范仲淹的处“庙堂之高”、“江湖之远”不同,他是处“天涯之边,也忧其国”。这就燃起了我对人口问题的理论兴趣,并试图做点经济学语境下的梳理。
计划生育,作为中国“基本国策”几十年,为什么至今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理又长”?我的判断是,其根源在于,理论上我们背离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的起作用的人口规律”,实践中我们的思维落后于市场经济改革后的发展现实,仍然逗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理念框架中。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生一世生一胎”的生育政策,当然是理直气壮、难可指责的。就好比那时的“计划票证”,你能说“一人一月二两油”之类的限量供应是错误的吗?倘若没有那个“伟大的发明”,整个社会程序岂不会更乱、更惨、更糟糕?“计划票证”起码保证了当时社会稳定所必须的“虽吃不饱,但也饿不死”嘛。再进一步想,世上岂有物资分配“有计划”,而消耗物质的人“无计划”之理?有“计划经济”,而无“计划生育”,岂非咄咄怪事?反过来说,当年的计划生育“标语”和“口号”是不是凝结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反映出计划经济时代的所有作派?
从经济机理分析,当时,“阶级斗争为纲”,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长期被压抑,是一个社会财富极度稀缺的“穷”时代,而人类生育的逻辑又恰恰是“越穷越生”。为什么“越穷越生”?生男育女,既是人类再生产方式,也是人的精神消费方式。作为“再生产方式”,因为“穷”,没有社会保障,所以就只能靠“养儿防老”;作为“精神消费方式”,因为“穷”,缺少娱乐消遣,所以就只有靠“夫欢妇爱”。而且,计划经济是“大锅饭”,多生儿女可多分粮,于是就“不生白不生”,“生了还要生”;于是就有“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之恶性循环。故而,即便伟大领袖毛泽东,从起初用“人多,热气高”狠批马寅初,到后来也面对现实改口“人口,也要计划”了;也就有每次的大小会议上,各级官员都从“最后,我还要简单讲讲‘计划生育’问题”,到“首先,我要强调一下‘计划生育’问题”之次序和语气的变换了。所以,我觉得,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讲到底是与计划经济相生相伴、形影相随的特殊现象。那为什么更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又是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后?作为首当其冲地遭遇“独生子女”政策的第一代,我的理解是,那是因为计划经济积累下来的人口矛盾的惯性反应。
如今,易先生大呼“停止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而为什么也能有人响应?我认为,这是缘由计划生育的社会基础改变了,是缘由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三十多年了!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几年以来,中国的生产关系得到翻天覆地地大调整,社会生产力得到史无前例地大解放,老百姓的个人创业热情得以极大地提高,社会财富似潮水般涌流了出来,物资供应不仅不需要“计划票证”,而是要政府和企业都要为扩大消费而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地“促销”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生育观念自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但可惜、可悲的是,我们国家的生育政策还没有与时俱进地跟着转型。
现实的情况是,随着GDP特别是HDI即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在人们对生活质量诉求和子女养育成本的“双重提高”冲击下,中国开始出现了与“越穷越生”相对立的“越富越不生”现象。从再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分析,当人们的养老保证随着社会发展而得到更多来源和依靠、精神消费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多元化后,中国人的生育观念、人口再生产方式必然改变,生育率就必然走低。两年前,我曾经回家乡实地探问过我的几个农村亲戚:“如果放松计划生育,你们会不会像你们父母辈一样,也生四个、五个,甚至更多”?回答都是非常干脆和异口同声:“顶多三个,最好两个”。由此推而广之,农村已如此,那城市呢?结论就不想而知了。这也正好验证了《大国空巢》一书中“HDI越高,TFR即总和生育率就越低”,“二者具有高度的负相关性”的推断。当然,作为旅居海外的学者,易先生他是从更高更宽的全球视野,更深更远的历史维度,更规范更精确的科学角度来分析中国的生育政策和人口战略的,但我猜想,无论如何,其最基本、最原始的理念,应该也是渊源于此。
我理解《大国空巢》的核心观点
,是质疑《中国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的预测,正是这个预测,让
中国的的计划生育
“
走入歧途”
。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独生子女政策刚刚由
“越穷越生”的前辈们
制定和强制推行给我们时,我就曾经与命运相同的同伴们讨论过,
要保证人类顺利的“世代更替”,即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不减,起码应该是“一对夫妇生两个子女”,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逻辑。现在,易先生的研究结果出来了,目前发达国家的夫妇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应该反弹到2.3以上。再考虑结婚人群的“晚婚晚育”,单身丁克人群的“不婚不育”,这个指标还应提高,否则,中华民族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一胎化的“独生子女”生育政策的失误,在于它没有考虑市场经济改革而导致的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后的情况,中国的实际生育率只为1.2
――
1.3
,中国
每年出生人口只占全球10%,“未富先老”的中国已使得由“人口红利”引起的国际竞争力正在慢慢消失,而像我这样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忠实先行者,也正在第一批感受到家庭“孤独感”和“老龄化”社会来临前的威胁,
我们的儿孙辈们亦将“举目无亲”
――
除4四个病父老母外,
没有兄弟姊妹,没有叔
伯姑表!
所以,我支持易先生的“呼吁”,要尽快结束计划经济时代最完整遗留下来的“独生子女”政策,我们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和“不是人口压迫生产力,而是生产力压迫人口”的理论,要有从制度优化、科学发展以促进生产力提高,来解决人口问题的研究路径。只有
社会制度进一步完善了,
市场经济的
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好了,科学技术必然就会大发展,
人口资源才会成为“第一资源”,马尔萨斯“人口增加的几何级数”与“
谷物增加的
算术级数”的矛盾才可缓解或化解。看看改革开放来的现实,
中国经济
三十年
保持了大约9.8%的年均增长率,
而人口的增长,即使没有计划生育,也是绝对没有这个速度的,这就是证明!中国目前的最大国际竞争优势资源是“人口优势”,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正如《大国空巢》所言,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
随便说一句,从理论上追本溯源,在“人口”理论上,有两个“老马”——马克思,马尔萨斯,他们是应该尊重的
。
但我们以前在很多基本的地方误读了二位,比如,说马尔萨斯主张用“战争”、“瘟疫”、“饥饿”来等手段来减少人口
,
即为一大错,作为一个严肃的经济学家,他能从正面说出这种反人类、非人道的话吗?再比如,说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可以解决人口问题”,但马克思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而中国现在还刚刚开始走上市场经济道路,还是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完善的路还很长很长,我们不能够随便套用经典理论。
现在重新回复本文开头易先生的那封Email,要
我“关注”,已经简写在上面了;而要我“呼吁”,当《大国空巢》也能在中国大陆获得“准生证”之日,那时我又有何用?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沙发
xujingjun
2009-8-14 19:59:20
我一直认为生育是最基本的权利,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连生育权都计划,何来市场?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藤椅
黄敦平
2009-8-14 20:15:49
此问题也该考虑一下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板凳
jiyueqing
2009-8-26 14:25:31
中科院似乎也有人在呼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报纸
zizhe1985
2009-8-26 14:54:07
生殖器都进计划了 hoho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地板
janezhyq
2009-8-31 10:13:08
呵呵,不错不错哦,的确需要深刻考虑变革啦,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7楼
longfor138
2009-8-31 21:58:55
在国内,市场经济已经间接地计划了生育了,
没钱养不起,直接就等于做了绝育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8楼
pigletdoudou
2009-9-28 14:22:03
没有兄弟姐妹,现在我很是体会深刻呀!孤单。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9楼
sett
2009-9-28 15:15:51
学习拜读啊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0楼
luoyuhui888
2009-10-7 18:23:49
真是好文章啊!佩服,急行!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1楼
wgssimon
2009-10-28 13:09:18
真是好文章啊!佩服,急行!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
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1&from^^uid=95977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2楼
梦游的棉花糖
2009-10-31 17:53:09
很有道理啊!作为同龄人中不多的非独生子,我确实觉得自己比较幸福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3楼
一介武夫
2009-11-1 09:34:27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经济的堰塞湖
崔宇:《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渴望成熟而惧怕衰老。不同的是,个体的衰老是自然规律无法逆转的,而国家的衰老是可以通过人口结构的调整来尽量避免甚至逆转的。由于中国实施了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长期的低出生率导致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似乎已难以逆转。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倚靠的劳动力优势,在人口逐渐老去之后将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堰塞湖”,或许难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宿命。
其实,在本世纪初中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标准,当一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该国总人口的7%,那么该国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2000年,中国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11.21%,65岁以上人口占比为6.9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200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3.64%,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了9.35%。中国这个被西方人认为的“古老而年轻的民族”真的要垂垂老矣了。
上世纪五、六十代是中国人口生育的高峰期,从2010年开始这些人将开始进入退休年龄,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提速。据民政部的最新统计,未来40年中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人至900万人。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7%,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每三四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当然,关于2050年的推测是建立在不改变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基础上的,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调整人口政策提高出生率或许可以延缓老龄化的步伐。但即使延缓了步伐,中国的老龄化社会还是会到来,因为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从引导避孕节育到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出生率长期处在下降状态,从上世纪60年代峰值的40%左右降到了90年代初的20%左右,到2007年已经降到了12%左右。
可以从上面人口结构的变迁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上世纪50-60年代是中国的“婴儿潮”时期,特别是在1960年左右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后,为了弥补大饥荒中的死亡人口,出生率突然爆发性增长,1963年的人口出生率甚至高达43%左右。而当这部分人进入成年以后,恰好赶上计划生育实施期,导致这部分人口的少儿抚养比大幅下降从而“轻装上阵”,为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增长贡献了宝贵的人口红利。
根据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1964年0-14岁少年占比为40.69%,1982年、1990年和2000年的这一比例分别降至33.59%、27.69%和22.89%,到2007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17.88%。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几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略有放宽,但中国的少年人口比例一直在大幅下滑,这可能是许多70和80后独生子女在就业难、高房价和高教育费用的压力下推迟结婚和生育(甚至出现了许多丁克一族)导致的。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意味着出生于70和80后的独生子女在未来将面临更严重的老龄化挑战。
尽管中国近几年已经在努力改善养老保障体系,把触角也伸向了以“养儿防老”为主体的农村,但中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水平还是较低。比如,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跨省转移还没有实现,导致农民工退休后无法享受到足额的养老金,最近珠三角一带第一批面临退休的农民工已经遭遇了这一尴尬;再比如,企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和在职时工资相比落差太大,这也间接导致了最近许多省份开展的事业单位养老向企业单位靠拢的改革难以推进。目前看来,只有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障十分稳健,即使退休了也能达到在职工资的90%左右,这也是公务员热的成因之一。
由于目前中国养老金个人帐户基本处在空转的状态下,中国实际上还是实施的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障体制。在目前适龄劳动力人口较多的情况下,才仅仅勉强支撑低水平的养老保障,随着人口逐步老龄化,现收现付体制无疑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从源头上解决的办法一是立即放宽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根治房地产和教育市场的价格泡沫,以此来鼓励生育,这已经刻不容缓;二是提高退休年龄;三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应从增长最大化到就业最大化,这既可以让目前中国的人口红利发挥最大的效用,也可以让老年人找到发挥余热的空间。
今天是中国的老人节──重阳节。“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是毛泽东写过的一首极具革命乐观主义色彩的词作。但对于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而言,显然并不那么乐观。中国政府需要真正意识到“人生易老天难老”,如果不以就业为第一要任和“以人为本”,在浪费了宝贵的人口红利后,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失去最强劲的动力。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4楼
Wood-y
2009-11-1 15:26:44
我本来以为计划生育弄的很好,来了上学,才发现~一点也不好。。。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5楼
xdsyzzs
2009-11-8 22:48:31
中国的政策。哎。。。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6楼
jnyytyw
2009-11-16 12:54:23
三驾马车只套了一匹没毛的马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7楼
伦哥大队
2009-11-17 23:15:38
我们老师也认为该废除计划生育,看来这问题该考虑下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8楼
qlmnd
2009-11-23 13:38:37
两种意见,值得思考。。。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19楼
liulz121
2009-11-26 17:05:33
部分支持,计划生育政策确实该退出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楼
kao369369
2009-11-30 16:53:55
只要人的道德和責任感提高,人口自然會一直往下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1楼
coastsky89
2009-12-1 23:55:03
好孤单啊 没兄弟姐妹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2楼
huqch
2009-12-2 08:15:18
顶起,现在一胎生育政策真是很不人道的事情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原创]关于计划生育问题的探讨
从宪政的视角看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理论批判
计划经济与自由
关于计划生育的问题
可怕的计划生育
计划经济、技术进步与计划生育——废除计划生育的经济、政治和宗教意义
计划生育的国策地位动摇!
孩子随母亲姓是变相计划生育,市场经济不需要计划生育
计划经济观念的严重后果----计划生育反思
栏目导航
学者专栏
会计与财务管理
经管高考
金融学(理论版)
休闲灌水
悬赏大厅
热门文章
CDA 数据分析师:特征处理核心指南
电子行业深度报告:量子深潜-计算篇:从比特 ...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2000-2024年)
从知识图谱到认知智能
2025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自动驾驶中的应用白皮 ...
中物联:全球供应链发展趋势蓝皮书(2025)
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白皮书(2025)
2025年最值得关注的公司-放射配体创新者开启 ...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986-2023
签个到
推荐文章
AI狂潮席卷学术圈,不会编程也能打造专属智 ...
10月重磅来袭|《打造Coze/Dify专属学术智能 ...
最快1年拿证,学费不足5W!热门美国人工智能 ...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
关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的一些建议
关于科研中如何学习基础知识的一些建议 (一 ...
一个自编的经济学建模小案例 --写给授课本科 ...
AI智能体赋能教学改革: 全国AI教育教学应用 ...
2025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406页
关于文献求助的一些建议
说点什么
分享
微信
QQ空间
QQ
微博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