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d085ff0101afpg.html
反思计划生育应当从计生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计生的(非)必要性和后果。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在其产生的时代有重要的现实基础,现在,其现实基础早已不复存在。废除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废除计划生育的经济学意义
1.1家庭的最优生育决策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是家庭决策的一部分。父母都是自私的,他们生孩子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快乐,看着孩子长大,慢慢懂事的快乐。不可否认父母的爱是伟大的,但这并不否定他们是否生孩子决策的“自私”想法。父母决定生几个孩子也是基于他们能够得到的快乐和为此付出的成本,当我们听到有些父母说“即便没有计划生育也不会再生了,养不起”时,他们在事实上印证本文的观点:父母生孩子的决策不是以“为孩子好”为目标,而是以自己的快乐为基本准则。决定父母在孩子身上得到快乐多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养孩子和教育孩子的成本、孩子的健康程度、孩子的成就、父母与成年子女的关系、父母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回报等。养育成本下降会导致父母生更多的孩子,而养育的回报下降会导致他们减少孩子的生育数量。因此假定计划生育支持者认为的无论如何人口都会以一个固定的且高于收入增长速度增长的假定是完全错误的。
1.2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家庭生育决策没有ZF干预的情况下,家庭生育决策要受到收入增长和生育技术进步的影响。收入上升,意味着孩子的养育成本相对下降,而孩子数量增加,往往意味着教育的收益下降。家庭总是在成本和收益中做出选择,特别是随着教育收益的下降,父母的成就感受到显著负面影响,父母或许更倾向于少生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医学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孩子夭折率下降,这意味着较低的生育率仍然可以保证父母“收获”成年的孩子。随着收入的增长和医学的技术进步,生育率不断下降也就可以理解了。
1.3经济制度与家庭最优生育决策从上面可知,如果家庭完全自己承担生育的成本、享受生育的乐趣,则家庭均可做出最优的生育决策。但如果家庭决策受到干扰,则家庭生育决策就会偏离最优点。1956年之后中国实行的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扭曲了家庭生育决策。比如实行计划经济(虽然当时不是苏联式计划经济),城市工业就业人口的孩子生下来就有学上,上了学还可以分配工作,(至少在短期)在实际上降低了养育成本,提高了生孩子的预期回报,提高了家庭的生育意愿。在农村,农业生产合作社起到了相同或者类似的作用。要命的是,由于计划经济阻碍了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收入增长乏力,出现了家庭愿意生,而“社会”养不起的局面。此时要么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要么实行计划生育。当局选择了后者。
1.4计划生育与养老金困局推行计划生育时,ZF承诺的“ZF养老”是不可能实现的。公众存在广泛的“公共养老金幻觉”,认为自己现在交一定的养老金,即便孩子较少也不用担心养老的事情,可是他们错了。养老金的价值不是账面的,而是储蓄者年老时其储蓄的购买力,这个购买力直接取决于当时的生产能力,即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的数量。公共养老金降低了资金的跨时期配置效率,阻碍了技术进步和收入增长,计划生育减少了劳动力的数量。因此即便是养老金没有任何损耗(不被贪污,不被通货膨胀侵蚀,不被不交养老保险的公务员分走),公共养老金也不能养老。
2.废除计划生育的政治意义
人权。
3.废除计划生育的宗教意义
无论是上帝、佛祖还是真主,都不允许一些人强迫另外一些人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