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修道的方法】——“恒无,欲以观其眇” ——
{解读}:
“恒无”包括了三个层次——道、德和器与物的内涵。
第一层次、从修“心”——心性 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是指“道”的本体特征——虚、空、无——没有区别、执着、欲望,也就没有任何意识。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此时要保持、守护的只有这个“一”——“无”,所以还不能有两元对立统一的意识——“二”,更不能有导致物理世界万物生成的“三”—— 对立两元的对应事物和有助于化解两元的对立状态的第三要素的出现。
第二层次、从修“智”——智慧 的角度来解读“恒无”则指的是始终没有执着于各种事物既有的本体特征。因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执着于当前的本体概念就会僵化对事物的认识,导致教条主义,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顺应事物的必然发展趋势。
第三层次、从修“知”——知识和技术的角度来解读,“恒无”指的便是不执着于事物的物理状态和属性以及技术、方法。因为,物理世界万事万物的表象是最无常的,因此是最容易迷惑众生的,而方法、技术也是可以不断改进和更新的。
以上关于“无”的三个层次,分别代表了三种智慧层次,所以对于“恒无,欲以观其眇”我们可以作出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层面、从修“心”及宗教修持的角度来说,始终与那宇宙、万物的空、虚、静本体合而为一,是为了明心见性——觉悟人生、生命的真理、真谛。
第二层面、从修“智” 的角度来说,始终没有执着于各种事物既有的本体特征,是为了发现各种事物变化的规律。
第三层面、从修“知” 的角度来说。不执着于事物的物理状态和属性以及技术、方法是为了客观、真实、细致是的观察事物的属性、构造、组成和变化;而不执着于对已有技术、方法的知识和见解则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或发明新技术、新方法。
如果对以上三个层面的解读结合在一起,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恒无,欲以观其眇”这句话,即不带任何意识形态和固有知识、见解地去观察万物,是为了理解、感受万物被“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如此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变化和发展的奇妙。
【修德的方法】——“恒有,欲以观其所徼” ——
{解读}:
对于“恒无”,我们已经做出了解读,所以对于与之相反的“恒有”就没有必要再啰嗦了。
而对于“欲以观其所徼”,也只须了解“徼”的含义便足够了。
“徼”的直意为边界,而在此指的是什么边界呢?对错;善恶;是非;利害;得失等之边界是也。
就自然创生的事物而言,每一种事物或每一个个体的产生和消亡都是自然生态和谐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而对于人为事物来说,则要从符合自然之道的标准来判别事物本体的产生,物料的构成,以及技术等之“有”,是对还是错,是善还是恶,是是还是非,是利还是害,是得还是失了。
【道与德的关系】——“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解读}:
“两者”也就是“无”和“有”——天地万物潜在本体形成的过程,和支配构成各种事物的质料从而形成物理世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内在力量即各自事物本体,以及各种具体事物的物理属性。
“同出”——都是同样出自于“道”的无形力量。
“异名同谓”——为了意识概念认知区别的需要,分别为它们取了不同的名称——道和德,以及无和有(本体和物理实有),但指的都是源自于“道”这个唯一因素所依次产生的功能。
【道的地位】——“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析义:“道”是宇宙中最至高无上的终极力量,最深不可测的知识,最高深的学问。因此,只要掌握了道——与道相合,就等于是找到理解宇宙中的一切奥妙和掌握各种事物自然发展变化规律的门径了。
-----草树先生
a137252180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