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16 5
2009-09-04
             五、劳动量和货币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也即劳动的衡量单位。现在应弄清1元货币相当于多少焦耳。我国古代的货币是银子,货币单位是分量,三两四两,很接近劳动的量。某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所含的劳动量可以用生产几两银子的劳动去衡量。但,现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已经消失了,纸币已经成了货币的符号,但它仍是劳动的符号,仍是衡量着不同商品等量关系的劳动的尺子。这样价值就是可以精确计算的。在不考虑物化劳动情况下,价格就该和价值相符。有物化劳动参与,造成商品所含劳动量的变化,交换价值就在竞争的作用下成了交换价格。价格成了科技时代差异的产物,或者说商品发展的结果。任何一种商品都不是固定的,其发展的轨迹是性能越来越好,质量越来越高,所含劳动量也越来越少。一项新技术的介入,尽管把活劳动和物化劳动全算在内,劳动量还是发生了明显的减少。
    劳动量的原始状态和能量的关系令人深思。动物就是人类早期状态的写照,他获取食物首先是为维持生命,获取食物是劳动的唯一理由。其每次所获取的食物基本上是食物做为能量的消耗。也就是说可以有个等式:
    能量=劳动
    也就是说,吃多少东西发多少热量,再产生相等的力量(相当于劳动)去获取食物,劳动没有剩余。如牛羊,吃5000大卡热量的食物,就按5000大卡能量去重新获取食物,他不可能去获取超过5000大卡的能量。人本来和动物是相同的,但人后来学会了使用工具,情况就发生了质的不同。人获取的食物和食用的能量相比有了明显剩余,例如,每天可获取5000大卡的食物,但食用3000大卡就够了,2000大卡的剩余是靠工具协助获得的。有了剩余储存起来,社会才有劳动分工,也许开始这是家庭成员分工,但这不重要,分工协作才有交换的可能,彼此把使用价值不同的产品进行等量劳动交换。这时就出现,2000大卡的食物能创造出3000大卡的劳动量的怪事。用等式表示就是:
    能量﹤劳动量
    那多1000大卡的劳动量是哪里来的?工具,工具就是最早的科学技术。后来有了新能源介入,如煤、电等能源,把人的劳动和机器的劳动彻底分开了,人成了辅助机器工作的劳动者。新能源的介入也是这样,以2008年为例,我国1吨标煤能源(扣除活劳动劳动量)能创造出6400余元的价值。而买一吨标煤才 300余元(2008年我国实现GDP3000670亿元,实际能耗28.5亿吨标煤,万元能耗0.93吨。按保守算法,国内生产总值中活劳动劳动量为60%,一吨标煤创造6452元)。事实又创造出个一个等式:
    300余元=6400余元
    这个荒唐的等式说明了什么?难道能源能增值?不,还是科学技术的结果。上文说过,这不是能源在帮助人在劳动,而是人类科技的历史积累在替人们劳动――这就是物化劳动。任何一项技术都是在前人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基础上完成的,这些都是无形的劳动的凝结,这种劳动不以劳动量的价值出现,只以知识积累的形式通过学习让人类传承,在生产中又以劳动量的方式隐藏着。任何科学的发现和发明都被无偿地传给了后人(尽管专利短期内限制了传承,但有一定期限)而为后人默默的贡献着。资本主义经济使资本家无偿地占有了这部分劳动。
    这样看来,商品要交换还要在等量劳动基础上进行交换,交换的尺度――货币和劳动量也有等量关系:
    即:1元=s焦耳。
    或1焦耳=s元。
    为方便,还是用“1元=s焦耳”等式,这就需要把一种货币统一的区域的产品所含的总劳动量算出来,相当于多少标煤,在根据标煤算出焦耳量。再测算以元为单位的发行的货币量(第一次发行多少不限,只要够流通就恰到好处)。总劳动量与总发行量之比,每元代表的焦耳量就出来了。
    在货币发展史上,由于货币也是商品,其往往是价值比较高,适用比较普遍,从产品的体积上看,比较同等价值的商品相对体积较小而又便于收藏的就可充当一般等价物。比如一小块黄铜可换一头羊,哪个便于携带,哪个就是货币的自然选择,黄铜自然是首选。不断的通过交换比较,每个时代都有价值最高相对体积最小的商品,那么,那种商品就是货币。这不是政府规定的,是社会和经济的自然选择,历代政府顺应这种趋势统一了规制,制定了钱币的形式。我国从古到今影响最大的有贝壳、铁钱、铜钱、金、银等相对贵重物充当货币,就是这个道理。比这些贵重的还有珠宝、金钢石、钻石为什么没充当过货币?太贵重,量太少,不足流通,如果市面上再多一些,肯定其是货币。
    如今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没有了,货币不能和某一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挂钩成为比例尺。金属钱是生产出来的商品,不用发行,民间认可就流通,国家再顺应形势统一外型和计量,社会上需要多少货币不受发行影响。发行不了,比如铜,可以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
    纸币就不同了,其不与金属币挂钩,又失去了使用价值,其代表的价值不是纸币本身,而是在特定时间内社会商品的价值总量。若以元为单位,第一次发行就形成了以元为单位的总量,把发行那时刻的社会总价值量分成同样多的等份。所以第一次发行有随意性,面值是一定的,纸币多发意味着每元代表的价值量少,少发意味着每元代表的价值多,不发,市场会自己确定等价物。第一次发行确定了面值的价值含量,再发行就看市场的变化了,流通需要是关键,超过需要发行就贬值,反之就增值。这为宏观调控提供了方便。金属货币的等值货币就没有这种调控功能。(本文已被某家刊物录用,版权受到保护,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9-4 08:45:59
牛,学习了,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8 09:19:34
玉华龙 发表于 2009-9-4 08:31
             五、劳动量和货币
    。。。。。。我国从古到今影响最大的有贝壳、铁钱、铜钱、金、银等相对贵重物充当货币,就是这个道理。比这些贵重的还有珠宝、金钢石、钻石为什么没充当过货币?太贵重,量太少,不足流通,如果市面上再多一些,肯定其是货币。
  
   珠宝、金刚石、钻石的数量再多也不可能充当货币。因为这些贵重物品不易分割,易分割也是货币的属性,具体参见《国富论》上卷第21页。金银分割还可熔成原形,珠宝分割了还能还原吗?金刚石、钻石是最坚硬的物品,用什么工具能分割它呢?即使用力碰撞使之破碎,但你能恢复原形吗?不难想象,倘若这些贵重物品充当货币,那么它们将变成一片碎渣,再也不能称为贵重物品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9 22:08:27
看看天涯诗客在3楼的评分,就知道此人的思维能力与为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9 22:34:44
3楼的评分已被我撤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0 10:53:28
意见中肯,本人原则上接受,从货币发展趋势上看,几位说的有道理,但从货币史上看,贝壳也充当过货币。但此文的重点是在探讨劳动量和价值量的转化,所以这个问题考虑不够仔细。谢谢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