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452 0
2009-08-19

三、劳动分析

劳动就是人在对象世界中获取利益所付出的力量。劳动能力就是生产能力,生产能力简称生产力。劳动是把能力有效释放出来的过程,产品是劳动结果。人类最大的愿望在于把能力全释放出来和积攒更大的能力,而不在于积攒更大的能力而无处释放,能力无处释放是一种浪费,对人类是一种损失。人在自然对象中获取利益的方式有两种需要付出力量,一种是,改变对象的形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种是改变对象的空间位置,把物体从一处按着需要挪到另一处去。这两种劳动的区别在于,前一种一般有产品形态,后一种一般无产品形态,所以前一种劳动在经济学中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往往忽略后一种劳动。前一种是加工劳动,后一种是运输劳动。
为便于下文分析,暂把人类劳动分为正劳动、负劳动,还有弯曲劳动。正劳动,指在现实条件下最省力的劳动;负劳动,指因自然的不可抗力或人的原因造成人类劳动的损失,是一种减少劳动量的力量;弯曲劳动,指生产过程中因技术或管理落后造成的劳动浪费,而使生产走了弯路。生产中劳动的付出,就是要坚持正劳动,防止负劳动,避免弯曲劳动,人类才能走向富强。(一)一般劳动分析
在人类刚会使用工具时,就开始了由工具辅助人的劳动,这种劳动就开始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当事人在劳动(也称活劳动),还有一个隐身人在帮助劳动(也称物化劳动)。因为最古朴的工具对于早期的人类也是最先进的代表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当人类由石器到青铜器,到铁器,再到各种矿物的有效开发利用,每一次都给工具材料的坚韧、耐用注入了劳动能力提高的内涵,各种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工具的变迁,为越来越省力找到了便捷路径。靠工具生产,有过去的单一生产,到今天的生产线的使用,使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所占的比例差距越来越大。并还在进一步扩大,这是人所公认的劳动。
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劳动,是劳动的组成部分,任何加工离不开运输,但运输可以独立进行。所以运输作为一种劳动比加工应更重要,没有运输光加工是无法满足人类需要的,没有加工光有运输人还会和动物一样,享受着天赐之物,如牛羊吃草,野兽捕食。走路奔跑是一种运输性质的劳动,但它只能靠这种劳动享受着粗劣的食物。也就是说无加工有运输人作为一种可走动的动物还可生存,有加工无运输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人走路的能力可以理解成用自己的力量挪移自己的体重的能力,这是一种典型的运输行为。这种运输是一种动物的基本劳动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无法获得需求之物。所有的动物首先要为自身提供运输能力,才能把自己运到有食物的地方。人类第一次改变运输力是驯马、骑马,这是人类的一次最关键的利用外力改变自己运输状况的成功尝试。这是一次技术突破,马的“劳动”帮助人把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送得更远。车的发明给马这种运力找到了更省力的配套运输工具。这大大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马牛之力和车的搭配开创了人类实现大量运力的新纪元。从此商业活动才真正有了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才有前提。此刻人由原来无马力时代的每日每公里运输能力除自己体重之外的百斤左右,顿升千斤左右。运输性劳动不生产有型商品,不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消耗使用价值,只创造商品的价值。人类的劳动的发展规律是,活劳动越来越少,物化劳动越来越多。人类终有一天除几个人在按按钮,其余人都无事可做。如果还按现在的社会财富分配方法,人类的经济会走向了死胡同。因为没有就业,没有购买力,自然也就没有生产。这个问题留以后再作讨论。(二)负劳动分析
但人的劳动不是总朝自己希望的方向走,还有和人类的意愿相反的劳动,它不专事生产,还有专事破坏的,我叫它负劳动。生产过程中,有的负劳动是可以避免的,有的是不可避免的。火灾和偷盗是可以通过严格管理加以避免的。但,对环境的影响和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影响是难以避免的,经努力造成的伤害可以减轻。火灾和偷盗作为负劳动可直接造成产品的价值的提高。价值高交换价值不变,会对利润造成恶劣影响。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作为负劳动,在我国很多时候不算在企业本身,虽然是由企业行为造成的,但由于国家管理未及时跟上,很多企业象征性的交点排污费了事。伤害到农民了,也象征性的给一点钱了事。其实,对空气和水的污染远比估计的严重。且不说污染对农作物及有关植物的伤害造成的损失没计在内,对人的伤害,使污染所及的人生病并缩短寿命,这些用劳动量无法估量,就说恢复生态这一项要远远超过其所创产值的劳动。如果计算一个国家的净财富,环境造成的负劳动必须计算在内,因为这是人类社会必须考虑环境恢复原态的劳动。劳动中健康问题一直都是负劳动问题。一个人相对于不劳动的平静生活,由于某种特殊的姿势,由于劳动环境的特点,由于劳动强度的特点,由于管理的统一要求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些影响所造成的伤害,除工伤、矽肺等影响明显的症候由企业负责,不明显的不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这些影响应反映在工资中。人类为了争夺财富,为了争夺权力,为了贪欲,制造的最大负劳动是战争。战争不仅摧毁了资本,摧毁了公共设施,摧毁了家园,也摧毁了经济发展的秩序。人类最大的任务是保持正劳动的可持续聚集,避免战争这种负劳动给人类造成的伤害。(三)物化劳动分析
承上文所举的例子,无马力时代的每日每公里运输能力除自己体重之外的百斤左右,顿升千斤左右,多出的900斤运力是谁提供的?表面上是马或牛,其实不是。是驭夫?也不是。表面上看是驭夫对马或牛驾驭的结果,实质是另有其人,这人就是第一个驯马人,第一个驭马人,而又当成一种文化传承的人,还有第一个制车人,第一个把车和马连接起来的人,以及这种文化的传承人,还有车轮发明人,砍伐木料工具的发明人等,总之是一群发明家和一群教育家的劳动推动了马去拉车,帮助驭夫完成了那多余的900斤。这900斤是科技和教育先贤劳动的结果。
科技和教育就有这种作用,她无私的把自己的劳动力传给了后人,传给了愿意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人。但由于社会的局限性,后来只传给了有资本购马和车的人。这种无私的劳动能力犹如古圣先贤的灵魂,附着在自己的发明之上,谁用它替谁出力,并是默默的出力。
这种文化是全社会甚至全人类的,它应默默的替全人类劳动,但事实上一直替少数人服务。到船舶、火车、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时代,这种状况一直未获得改变。这时的运力提高程度简直无法想象。比如一列火车(内燃机)一个人就可驾驶,却能把成千吨的东西一气搬出几千里。物化劳动所提供的劳动量,也即所创造的价值真是越来越炙手可热了。这种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到底归谁所有?按照传统习惯,马牛车船归谁所有,这部分价值就归谁所有,似天经地义,无可争议,这是社会制度的偏见,是对人类财富分配的偏见。这种物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先人们的文化交织传承的结果,就应该属于全人类,狭隘些说应属于全社会。总体看,物化劳动是活劳动的遗存。物化劳动本质上是人的劳动,例如一个狩猎的猿人,第一次会使用工具就是一种发明,但此刻不是所有人都会使用工具,其他人就会通过学习,使这种发明得到传播,结果最后给所有的人都省了力。原来人只靠双手去狩猎,现在要靠人和工具的配合,捕获的猎物更容易,数量更多,也即创造的价值更多了。这物化劳动是谁的?是谁拥有工具是谁的,还是发明工具的人的?显然是后者。因为按今天习惯从商业秘密上考虑,发明人完全可以对自己的发明保守秘密,结果除自己之外,别人根本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多创造的价值就是靠发明人无私而获得的。但所多创造的价值所有权是拥有工具人的。这就是人类物化劳动所有权和物化劳动所创价值所有权的最早分离状态,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今天。后来尽管有了《专利法》,但对发明人的利益保证也是有限的,因为在某项发明专利失效后,其所献出的物化劳动还在默默的奉献着,不停的要么单独,要么含在其他新创的(技术)物化劳动中创造着价值。到今天任何一项物化劳动都不是某一个发明人留下的,而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成千上万的发现和发明的结果。发明人死了,物化劳动所有者是谁?还是那个发明人。就像电灯,尽管今天我们比爱迪生所发明的电灯好上一万倍,只要打开电灯,就应该想到这个劳动是爱迪生的,尽管人死了,所有权无人追究或失效,电灯带来的光明要感谢爱迪生。但生产电灯所创造的价值归技术设备所有者。爱迪生正替生产灯泡的厂家默默的劳动着。尽管爱迪生发明灯泡时没收取多少劳动所得,但资本家们所得到的交换价值要比爱迪生多得多。很多科学家都和爱迪生一样,把自己的发明和发现无私的献给了人类,结果聪明的资本家就用这些无私奉献――物化劳动为自己赚钱。科学家把自己的物化劳动无私奉献给了人类,始料未及的是,其只奉献给了资本家。这应该是死去的科学家所无法容忍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