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890 9
2009-10-21
劳动量在生产中的应用
        劳动包括人的体力、管理人员力量消耗和科技力量,生产的劳动量与这三种劳动力量的关系如下:
        实际总产品劳动量=实际体力消耗+管理人员力量消耗+科技力量=劳动频率×劳动力度
        理论总产品劳动量=产品的实际劳动量-弯曲劳动量
        劳动力度:生产某一单位产品所付出的能量或某一单位时间付出的能量(劳动量)。以时间为单位时,可选一整套劳动动作的时间,或单个动作的时间,换算成每小时劳动量。或完成一套动作的频率。劳动力度包括人的力度和科技力度。如挖土时,每套动作付出的劳动量或每一立方土所付出的劳动量。单位为焦耳/套动作或焦耳/小时。
        理论产品劳动量:根据已知的产品生产程序所计算出的生产总产品需要的劳动量。单位为焦耳。  
        实际产品劳动量:生产产品时,对总产品的最终劳动量。单位为焦耳。
        实际体力体力劳动量:生产产品时,实际耗费的或劳动体能。单位为焦耳。
        科技力:是指科技力量,或创新力量,也指机械力。指物化劳动,是人利用人之外的力量的结果。单位为焦耳。
       弯曲劳动量:与理论产品劳动量的差距,是不科学劳动量。
       任何实际生产所付出的劳动量都大于理论劳动量,因为任何实际生产过程都会付出理论上不必要的劳动或不科学劳动,这种不科学未必是工人本身造成的,这给生产力的发展或科学技术的发展留下空间。但,这种浪费的劳动只有在新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才被认定是走了弯路。各生产部门,有的弯路走的多些,有的走的少些,走的少些的是科技含量最高的。同里,生产统一中产品所付出的劳动中,浪费最少的生产率最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10-21 09:19:58
八、活劳动量化方法
       人力由食物产生。食物产生热量,热量换算成能量。人需要的能量和释放的能量是可衡量的,其不同于物化劳动的科技力产生的能量就是煤电石油等能源消耗,直接用焦耳衡量那样精确。但经咨询,医生告诉我:
     (一)科学证明了人体需要能量的算法
      成人每日需要的热量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基本热量 + 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 + 消化食物所需要的热量。
      消化食物所需要的热量 =10% x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最低热量 +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
      成人每日需要的热量 = 1.1 x (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的最低基本热量 +体力活动所需要的热量 )。
      成人每日需要的热量 :
      男性 : 9250- 10090 千焦耳
      女性 : 7980 - 8820 千焦耳
       每日由食物提供的热量应不少于5000千焦耳- 7500 千焦耳,这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最少的能量。
     (二)人体基础代谢的需要基本热量简单算法
      女子 : 基本热量(千卡)= 体重(斤) x 9
      男子 : 基本热量(千卡)= 体重(斤) x 10
    (三)人体基础代谢需要的基本热量( 精确算法,单位:千卡 )
      女子 :
      年龄               公式
     18- 30 岁 :    14.6 x 体重(公斤) + 450
      31- 60 岁:     8.6 x 体重(公斤) + 830
      60岁以上:     10.4 x 体重(公斤) + 600
      男子 :
      18- 30 岁:     15.2 x 体重(公斤)+ 680
      31- 60 岁:     11.5 x 体重(公斤) + 830
      60岁以上;     13.4 x 体重(公斤) + 490
    (四)人体消耗能量的算法:
      中国营养学会(1998年10月修订)推荐的每日膳食中应供给的能量举例如下:成年(18岁以上,休重男63公斤、女53公斤):极轻劳动(办公室等)2400千卡(男)、2100千卡(女);轻劳动(教师等)2600千卡(男)2300千卡(女);中劳动(学生日常活动等)3000千卡(男)、2700千卡(女);重劳动(农业生产等)3400千卡(男)、3000千卡(女);极重劳动(搬运、采矿等)4000千卡(男),老年:60--69岁,极轻劳动2000千卡(男)、1700千卡(女);轻劳动2200千卡(男)、1900千卡(女)、中劳动2500(男)、2100千卡(女)。70--79岁,极轻劳动1800千卡(男)、1600千卡(女)、轻劳动2000千卡(男)、1800千卡(女)。80岁以上,1600千卡(男)、1400千卡(女)。
      以上数据是,人作为劳动者,在一般情况下所付出的能量。其实每个人的不同劳动量都可在过程中精确计算出来。由于科技和管理作为劳动发挥着超常的功用,极重体力的工资往往低于极轻管理劳动者的工资是可能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09:24:04
九、资本的作用
        资本的意义在于赚取他人的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积极性的唯一根源,这是目的不是作用,其在客观上的作用非凡。这是资本不仅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生活的主要因素,他承担着很重的社会责任。资本给社会带来了独立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资本主义社会,正是资本家把劳动者有效的组织起来,并施行科学管理,一边设法激发劳动积极性,一边设法减少弯曲劳动和负劳动,以降低自己的产品价值从中赢得利润。资本家就是这些劳动者的领导者,白领阶层就是资本家领导下的管理队伍。社会的不同领域的企业,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着物质财富,国家富强是因为这些资本家的成功运作才得以实现的。
        可见,资本的最大意义在于本身是生产管理者。管理者是怎样创造他的价值的?管理者付出的不是体力劳动,也不是科技劳动,他只能在体力劳动者身上做文章,并通过白领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是运用统筹法,降低弯曲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同时组织多数人的力量协调,实现1+1>2的管理效果;二是疏通思想,激发积极性,树立主人翁意识,在防火防盗上严家防范,降低可能出现的内部和外部造成的负劳动。弯曲劳动是可在同行业中比较出来的,负劳动是可以评估的。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都可归为管理劳动。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等,哪方面管理不好都会造成弯曲劳动或负劳动。一些企业经营不善不是市场不好,最差的是视弯曲劳动而不见,跑、冒、滴、漏造成的成本不当消耗在增高产品的价值,因为成本本身是购买的已被别人完成的劳动量,这种劳动量的损耗就是自己加工价值的提高。还有的是弯曲劳动管得好,但忽视安全管理,一场负劳动爆发,企业立刻倒闭。最好的是通过管理实现没有弯曲劳动和负劳动,企业上下形成了一个合作紧密的团队,每个人都不浪费每一分钟,这个企业就是那些商场竞争中的最后胜利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09:26:22
十、资本家榨取了谁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可从下面几方面考察:
      (一)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考察
        资本运营的过程主要体现在生产过程。用公式表示为:
       投资(购买的劳动量)+加工(加入劳动量)=产品(产出劳动量)
       投资所购买的劳动量主要包括:厂房、技术和设备、原料和能源。
       加工所含的劳动量包括:产业工人体力消耗(活劳动)、管理技术人员智能消耗、科技力量(物化劳动)。
      产业工人消耗主要是蓝领工资,也是蓝领创造的价值。管理人员劳动消耗包括;土地使用费(体现为国土保护和治理劳动)、银行利息(金融人员劳动)、税收(国家管理人员劳动)、企业白领工资(白领的劳动量)。
       人类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最原始是以人为主,科技辅佐人力。这时的科技主要利用形如杠杆、滑轮、弓弦弹力的物理原理节省体力消耗以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介入,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后,人就成了科技的辅佐,繁重体力的付出几乎不见,产业工人也越来越知识化、白领化。
       这时的物化劳动=全部产品劳动量(产值)-外部购买的劳动量(原料、能源、折旧)-企业人员劳动量(蓝、白领工资)-国土保护和治理劳动量(地使用费)-金融人员劳动量(银行利息)-国家管理人员劳动量(税收)
       这也正好是现在企业获得利润的基本方式,真是惊人的一致。
       企业利润是什么?是物化劳动创造的价值。这个价值再拿出33%或25%给国家,剩下的就是企业净利润。这净利润就是剩余价值。
    (二)从技术介入程度分析
     1、在创新过程中,一项新技术的介入,只要改变了产品的性能,改变了质量或改变了外观,技术作为创新点,肯定会在市场上获得垄断价格,价格会高于同类原产品的价格,价格也会高于自己所投放的劳动量(产品的价值量),这种高价格带来的利润可理解成科技作用。这种产品更新一般比较快,垄断的时间比较短暂,很快就会从高价滑向一般价格,市场上产品更新换代的动力就在于此。没有减少弯曲劳动的技术,只能靠这种方式获的发展的动力,这是经济发展最低级的手段,也是获得利润最常见的手段。这种手段所创造的价值未变,只不过满足了人们的奢侈性心理才赢得了市场。获利公式为:
      新价格-不变的价值=利润
     2、在产品的花样上做文章,终有花样用尽的时候。产品会因为缺乏创新而使价格由高位逐渐走向低位,使用价值系数也开始由1走向〇的进程,只有那些靠精心的管理比别人更能节约产品劳动量的企业,才能在众多的企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取相对低价值的价格,价格虽然不高了,但价值低了,利润还是可观的。到最后,市场上只剩几家生产该产品时,价格就平稳了,利润也平稳了,企业可主导局面了。该产品的使用价值也由只几家企业确定,这几家企业产品中除创造了即时的价值外,还把出奇的管理劳动也打入了产品中,形成了正常管理之外的与众不同的管理文化――无形资产形成了。企业成功了,利润恒定了。获利公式为:
      旧价格-降低的价值=利润
      最后立稳脚跟,挤垮竞争者获得垄断利润。
     3、各行业的成功企业,把市场上无处落脚的资本(也包括成功企业的资本)逼到了绝境。已有产业在社会上发展达到一定高度,新产业会随旧产业的激烈竞争而诞生。如汽车产业、信息产业,其瞄准了持久的使用价值毅然出世。这些新产业最先在一个人的手里诞生。新产业和旧产业的产品更新不同,由于先入为主的缘故,新产业的高技术含量,在价格垄断上更持久,价格与价值的高位差距更明显,象比尔盖茨所从事的产业,几乎一夜间就成了亿万富豪。获利公式为:
      高价格-低价值=利润
      概括起来,公司获利的方式最值得大力提倡的有两种:一种是设法节约劳动投入,降低产品价值,避免弯曲劳动,在与其它同等价格中较量中得到明显优势。节约劳动投入的办法是节约成本,精炼劳动环节,加强公司有效管理。另一种是舍得投资研发新技术,盯准人的需求,看清空白点,开创新产业,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但,任何一种能获取剩余价值的产业或产品的生产,尽管有管理的作用,最终要靠物化劳动才能实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09:30:10
十一、经济增长的奥秘
        价值具有时代性。在生产的历史进程中,商品的价值是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萎缩的,如在某一技术主宰生产期内,其相对于故有的方式已不存在劳动的浪费,新的劳动方式所付出的劳动量明显减少,这种新方式已预示着故有劳动方式的终结,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始。
       价值萎缩只在某产业自身发展进程中展开。一种生产方法在不断的满足需求后逐渐被新技术所替换,挤出了先前生产中一直认为的没有浪费的弯曲劳动。任何产品在所在时代的生产中都认为在劳动量的投放上是最经济的。可是新技术总能在最经济的劳动量投放中挤出多余的劳动。比如酿酒生产,在人类远古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但直到今天酿酒行业经久不衰。而这期间不知经历多少次技术变革,每一次都使社会生产接受新技术方法生产而放弃旧的生产方法,结果投入的劳动量减少了,得到的产品增多了。直到今天生产线生产,单位产品的劳动量更少了,也即价值更少了,因为浪费的劳动相对少了。
        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肯定是最有生产效率的方法,这也是一种技术创新。刚利用新技术时,商品的使用价值系数最高,这是垄断的结果。随着需求的不断满足,技术的不断普及,竞争的不断激烈,使用价值系数会朝越来越低的方向发展。虽在这一技术状态下价值未变,但价格越来越低,价格低到一定程度会激发新技术产生,价值会因新技术介入再次降低,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低到无处可低时,技术也发展到极至。
        经济就是在产品的价格由高到低的循环曲线,和单位产品价值由高到低的运动直线的交互作用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尽管如此,经济的发展说明价值量的增多,社会商品价值总量增多了。比如,原来能用2万焦耳的能量生产1个瓷碗,新技术介入后,2万焦耳能生产1.1个瓷碗。但原2万焦耳的劳动要用1小时,现在两万焦耳只用10分钟。原来1小时生产1个碗,创价值2万焦耳。现在1小时生产6.6个,创造价值13.2万焦耳。(完)



        注:全文已登录完,虽已被某家杂志社刊出,已有版权,但欢迎朋友们讨论或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21 11:30:24
5# 玉华龙
楼主考虑问题如此精细令人赞叹。并且很正确地指明:利润来源于资本(包含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在合理运作中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不过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起点,对于政治经济学来说,它的起点就是——劳动。
从这个起点向前延伸,就进入了诸如人的基础代谢、营养、热量、焦耳等等生理学和理化学的领域。
从这个起点向后延伸,才进入了诸如劳动时间、价值、价格、工资、利润等等政治经济学的领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