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627 0
2009-06-23

(四)、以支付工资的形式来度量劳动量

在商品经济社会,作为商品的劳动力用工资或口粮就可以购买到,因此劳动过程还有第四个可通约性,那就是劳动量可以用工资或口粮来获取。
配第在研究“在劳动和土地之间发现一种自然的等价关系”时就提出来了用工资或口粮来度量工人的劳动量。斯密也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它所购买的劳动来决定的,即由工资来决定的。工资的本质在于购买生活资料,用以补偿劳动者的劳动耗费,从而维持劳动者自身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虽然,劳动耗费量与工资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是,采用支付工资的形式来度量劳动量的方法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1)工资是劳动耗费量的市场反映值,而不是客观值,市场反映值围绕客观值上下波动。当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时,工资就要小于劳动耗费量;当劳动力市场的求大于供时,工资就要大于劳动耗费量;只有当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平衡时,工资才可能等于劳动耗费量。即使如此,工资的变化情况还受许多具体的主观和客观偶然因素的影响。
(2)工资收益并不是劳动者的全部实际收入,许多无形的收入如单位福利和社会福利构成工人收入的一部分,许多无形的负担如单位负担或社会负担将降低工资的实际效用,这将使工资与劳动耗费量进一步脱节。
(3)工资以货币为度量单位,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其价值含量也是一个可变的量,因此以货币为单位来衡量某一事物的劳动量和劳动价值量,也必然是一个不确定的量。
不过,采用支付工资形式来近似地度量劳动量和劳动价值量,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简便性。
(五)、以使用价值产出形式来度量劳动量
如果用生产系统的使用价值产出量来描述劳动价值,则存在另外一些问题:
(1)一般情况下,劳动耗费量与劳动过程的使用价值产出量往往没有严密的对应关系。有时,劳动耗费量增长很大,但产出的使用价值却增长很小,特别是当劳动强度接近生理极限时,产出的使用价值几乎没有明显的增长。
(2)使用价值产出量受到众多因素如生产手段、生产工具、环境条件、风险概率等的影响而表现出较大的变动性和不确定性,因而难以准确反映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耗费情况。例如,有些人虽然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因种种原因而失败了,另一些人因碰到好的机遇很容易就取得了成功;有些人因有良好的生产条件而取得了较多的收益,而另一些人则因恶劣的生产条件而毫无所获。
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以一个人所取得的成绩大小来判断这个人所付出的劳动量,实际上这是不客观、不公正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用使用价值产出量来描述劳动价值的付出量是笼统的、不精确的和不客观的。
三、劳动量时间度量方式的理论缺陷
马克思指出:“无论有用的劳动或生产的活动怎样的不同,这总归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它们是人类机体的功能,并且无论每一种这样的功能有怎样的内容和形式,它在本质上总是人类脑髓、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支出”(《资本论》第一卷第47页)。人的具体的劳动过程非常复杂,有体力的劳动(主要劳动器官是人类机体的运动系统),脑力的劳动(主要劳动器官是人类机体的大脑神经系统),生理力的劳动(主要劳动器官是人类机体除运动系统和大脑神经系统以外的生理系统)。各种劳动因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环境等不同,劳动的内容和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人的脑髓、神经、肌肉、感官等方面的支出千差万别,如果单纯地采用某种与人的脑髓、神经、肌肉、感官等方面的运动情况的物理学或化学指标,来反映和描述人的劳动耗费量,将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偏差性和局限性。
目前,理论界普遍采用马克思的观点,即根据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时间来度量劳动量,而马克思之所以提出这个观点,主要是根据他自己假设的两个基本命题:①劳动价值量由劳动量来决定;②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马克思把人类的劳动量抽象为劳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时间特性,即劳动量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劳动过程的时间广延性,从而把第二个基本命题作为一个假设或概念定义确立下来。显然,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第二个基本命题进行具体的论证。长期以来,既没有人对此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也没有人提出任何有说服力的异议。因此,这两个基本命题是否成立,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由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而“剩余价值学说”又是建立在这两个未经充分论证的基本命题之上。
四、劳动量与生活资料消费量的平衡
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机体内环境,以维持劳动行为的正常进行。机体内环境包括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三个方面。而劳动者的机体内环境的形成与维持需要消费一定数量、一定种类和一定质量的生活资料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潜能以后才能得以实现。
劳动者在其生长发育阶段通过消费活动来吸收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并通过学习、培养、锻炼等将其转化为内部组织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为以后的劳动行为建立和维持适宜的机体内环境;当劳动的复杂度得到发展,就会给机体的内环境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追加更多的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改善原有的机体内环境;当劳动者在生长发育阶段或修养治疗阶段,还没有具备劳动能力,此时要求家庭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对机体的内环境进行构造、修补和发展;当劳动者因健康或年龄而丧失劳动能力后,即停止劳动行为以后,在客观上还要求一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对机体的内环境进行赡养性维持和修养性处理。
机体的内环境存在一个平衡性问题。当机体适宜的内环境建立以后,需要不断地输入生活资料并将其转化为劳动潜能来维持其平衡,如果劳动潜能的输入过程停止,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失去平衡。机体内环境的失衡分为三种类型:
1、弹性失衡。当机体所短缺的劳动潜能较少时,如果及时地补入等量的劳动潜能,就可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失衡就称为弹性失衡。
2、塑性失衡。当机体所短缺的劳动潜能较多时,如果及时地补入等量的劳动潜能,并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只有及时地补入更多的劳动潜能,才能完全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失衡称为塑性失衡。
3、质变性失衡。当机体所短缺的劳动潜能很多时,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发生不可逆转的退化,这时无论补入多少劳动潜能都不能完全恢复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大幅度的失衡就称为质变性失衡。
只有当劳动量的付出量与生活资料的消费量(它在劳动者机体内所产生的劳动潜能)保持在一定水平时,机体内环境才能保持相对平衡的状态。
五、劳动量度量的新方向
人类的劳动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它随着劳动者作用方式、劳动对象和劳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劳动过程将会产生不同的劳动量。要对不同形式的劳动量进行统一度量,就必须找到劳动的共同属性(或通约性)。不难发现,这些千差万别的劳动过程存在着三个基本通约性:①时间通约性,即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来完成整个劳动过程;②产出通约性,即都要生产出一定数量(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③投入通约性,即都要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来补偿,才能及时地恢复劳动者的劳动能力。
究竟应该采用哪一种通约性来作为劳动量统一度量的基本尺度才是最佳的,长期以来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前面已经分析了,采用劳动的时间通约性和产出通约性来度量劳动量具有许多无法克服的致命弱点。唯一的前途是,如何从劳动的投入通约性着手来度量劳动量:人类的劳动过程就是人类机体向外界输出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必须是以一定的生活资料的消费作补偿源或动力源,或者说,人类的任何劳动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消费量作为基本代价。
不难发现,采用“社会必要补偿性生活资料的使用价值消费量”来度量劳动量,具有以下优点:
1、尺度稳定性高。由于生活资料使用价值的度量单位是能量单位,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因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劳动量的度量单位也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不会因地域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2、直观性强。用具体的、可感觉到的生活资料形式来度量劳动量,比用抽象的时间形式更容易理解和更具有直观性。
3、可量化性高。由于把劳动者产出的劳动价值量与投入的生活资料使用价值量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投入产出模型,有利于与经济学、价值工程学等数学化程度较高的学科建立联系,从而可大大推进价值理论的数学化和自然科学化。
4、适应性广或灵活性高。这种度量方法无需对生产条件、劳动强度、劳动熟练度和劳动复杂度等做特别的规定,从而具有广泛的时空适应性和灵活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