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国家之间通过商品交易互通有无是国际贸易最初始的动机。
但国家间的贸易时常发生在生产相同商品的国家之间,比如小麦和汽车。
无论的小麦还是汽车,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便宜的东西总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销量大增,为普通民众带来实惠,也为进出口商带来更高的利润。因此,哪个国家产品的生产成本更低,哪个国家的产品就会占领国际市场,除非某个国家的国民的爱国热情足以抵挡低价格的利益诱惑,比如像在日本和韩国那样。
美国的农户一家经营上千公顷的小麦,而中国的农户种植几十亩小麦就算大户了。谁的小麦成本(价格)更低便一目了然。
因此,当WTO要求中国打开农产品市场的大门,让美国小麦自由进入时,难倒了谈判代表龙永图。美国的小麦进入中国可以提高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让美国的农民增加收入。虽然这些都是好事,但中国的农民怎么办?中国的消费者吃不到便宜的面粉,他们不会闹事;美国的粮食卖不到中国,他们也不会闹事。但中国农民的粮食卖不出去,就会马上成为社会问题。所以,这个看起来顺理成章的贸易很难办。
这就是国际贸易最常见的问题。
即使各国都有能力生产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某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同,各个国家有时还是会挑选生产自己最“擅长”的那种,并且用它去交换自己“不太擅长”的那种。
比如,北欧国家和日本更擅长科技发明,而美国更擅长把发明变成公司和利润,印度和东南亚则更擅长技术产品的生产。于是,低技术含量和高劳动力需求的产品就变成了转型中的中国的长项。这种国际分工和贸易让中国最广大的民众受益(受益的范围比印度大得多),并有效地拉动了中国30年的经济高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