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中的价值和价格
于德浩
2017.6.13
商品的价格是什么?目前有两种经济学解释,一是西方经济学的供求决定价格,二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决定价格。这两种学说本质上是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对立,各方经济学家至今还争论不休。从商人的角度来言,至于那种理论解释更好、更对,我认为不重要,关键是看看应该怎么用才能更有用。
“供求决定价格”是这样认为的,商品的价格是买房和卖方两种市场力量制衡的结果,简单的称为供求关系。如果供给超过需求,那么价格就会下跌;而如果供给小于需求,那么价格就会上涨。人们看到的市场价格本身就是一种供求关系的表现,被称为动态均衡价格。
就是说,商品的价值这个概念在这个模型下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价值就一直等于均衡价格。商品的价格是一种客观存在,谁也改变不了,生产者或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举个例子,一瓶矿泉水的市场价是2元。此时此刻,谁也不会买到更便宜的水,谁也不可能卖出更贵的水。
这里最典型的应用,就是有效市场理论的被动指数化投资。我们都知道,股票或股权是企业的所有权,而企业一般必然会有利润,所以只要按照市场价买入股票,就必然会使得资产增值。至于是股票买贵了还是买贱了,这只能是运气;如果一个人刻意去挑一个“便宜的时机”更可能会适得其反。
说的更直白一些,假如你有100万元要投资,你看到或认为工商银行这个企业很赚钱,每年都有丰厚的利润和分红,那你就现在买入并永久持有工商银行的股票就是了。不管工行的股价以后是翻了几倍还是跌了一多半,你都不要管,就这么一直拿住。当然,你真用钱的时候,随时卖出股票变现就行,无需“挑个好日子(等待时机),卖的更贵些”。
从投资实践来看,真能够做到“看好一家企业的股票,只买不卖”,这种大智若愚的做法的长期效果,也确实不错。当然,这样“有定力”的投资者也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在我看来,一个人有无定力不是性格的原因,而是他不知道或没有真正理解“供求决定价格”这个经济学理论模型。
一般人对“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也基本都知道,但认识的比较肤浅。这种肤浅的直接应用就是“买涨不买跌”。人们往往陷入一种循环论证,“需求旺盛,那么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就是需求更旺盛;需求更旺盛,从而价格更暴涨。以此类推,强者恒强,价格会一直上涨。”此时的人们已经把基本的月盈则亏的哲学道理都给忘了。
真正这么用,也可以,但得加一个边界条件,“适可而止,事不过三”。从技术分析上,把股价上涨阶段分为三部分, 初始缓慢上涨、中间快速上涨、尾盘疯狂上涨。一般来说,初始缓慢上涨期,大家往往意识不到,这段很容易就错过了,这很正常没什么可惜的。中间快速上涨期,很多人“跟风”基本都能参与上,这是大多数人曾经的“账面利润喜悦期”;但只有少部分人能够“见好就收,落袋为安”。
尾盘的见顶疯狂期,普通人更是趋之若鹜,明知很危险,还以身试法。“哎呀,太贪心了。要是及时收手,一个月赚一倍,也不错了;可惜搞到现在还赔了一半。”赌徒怎么可能会收手呢?“赚了一倍,我卖了。可惜卖早了,现在都3倍了;得再赌一把,估计还能到6倍。曾经有的股票都翻20倍,我现在再进也不算太冒险。”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或者肆意变更原则的人,他成为高位接盘侠那就是命中注定的。真正的高手不是在股价暴涨暴跌中,毫发无损的人;而是那个不为所诱,早已置身局外的人。
马克思提出的价值规律,“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句话,我估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呢?在股市中,人们总结一句很理性的话“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但这句箴言却只是一般人的耳旁风。
如果我们严格遵照价值规律,那么就在股票价格低于其价值时买入,在高于其价值时卖出,这就是最基本的应用于实践。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提出一个简单股票价值估计公式,就是16倍市盈率。我们就此可以设定一个基本的买卖股票策略,当股价低于16倍市盈率时买入,在股价高于30倍市盈率时卖出。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严格执行购入低市盈率股票用于投资,他的投资回报率绝对是很牛的,比追捧热门股票的一般股民要强百倍,也比平均市场指数高很多。
有人也给出了具体统计数据,陈嘉禾,在微信公众号《投资要义》,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一个不再更新的指数》。这里面就提到,如果看1999-2017这最近18年的统计数据,若选股是低市盈率股票,那么总体收益率大约是600%,这还不包括分红收益;若选股都是高市盈率的热门股票,那么就是亏损99%;而市场平均指数上证综指的收益是130%。
也就是说,投资股票如果选择低市盈率的有价值的优质企业,长期的年均回报率大约是30%,要超过被动投资市场平均8%的收益,更比一般理财产品5%的收益率高的多。顺带说一句,那些在股市中,快进快出、追捧热门投机的炒股的普通散户们,赔了99%,这就是血本无归。
股票投资与做任何事情一样,一定不要舍本逐末,更不能因小失大,要有章有法,按部就班。无论是被动的指数化投资,还是买入价值低估的优质企业股票,其背后都有基本的经济学理论依据。而“买个热门的小股票,赚几个涨停板就走”,这可没有什么经济投资理论模型支持,仅仅是一般股民的表象逻辑或一厢情愿而已。我们要练好正统的降龙十八掌,不能求捷径搞那些旁门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