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介绍两个常用的价格有关公式:
P=m/Q
P=KC
P价格,m金额,Q数量,K系数(K=P/C),C单位成本(指含费用的成本)。
P=m/Q。
该式主要是表示价格P与金额m及数量Q的关系。价格P与购买金额成正比,与供给数量成反比。
根据该式,可以判断价格的变化。
由P=m/Q可推出:
dP/P=dm/m-dQ/Q
当dm/m-dQ/Q大于0时,价格上涨;
当dm/m-dQ/Q等于0时,价格不变;
当dm/m-dQ/Q小于0时,价格下跌。
P=KC
该式主要是用来判断价格的高低(在价格和成本已知时),K大价格高,K小价格低。
可以大致分几个范围:
K小于1,价格很低;
K大于1小于1.1,价格较低;
K在1.1-1.5之间,价格较高;
K大于1.5,价格很高。
K可以如下表示:
K=m/QC
假设成本是稳定的,K的大小主要与购买金额与供给数量相关。
K较大时,一般对应购买金额较多供给量较少;K较小时,一般对应购买金额较少供给量较多。用俗话说是:钱多货少价格高,钱少货多价格低。
P=KC
根据该式,可以判断价格的高低。
再介绍两个消费者均衡理论中的与价格有关的公式。
消费者均衡理论中有如下两公式:
P1*Q1+P2*Q2……+Pn*Qn=M(1)
MU1/P1=MU2/P2=…MUn/Pn=MUm(2)
(2)式是商品总效用最大化的条件。这个式子笔者认为是有问题的。
假设效用函数不连续,效用的微分没有意义。谁能保证效用函数是连续的呢?
假设效用函数连续,由于效用函数很难确定,(2)式很难在实际中运用。
对于一种商品而言,边际效用为0,总效用为最大。为什么两种以上商品,边际效用均不为0总效用最大呢?
以常识而言,消费者在购买两种或多种低价格商品时(例如去菜市场买菜)预算是足以保证每种商品边际效用为0的,即可以按需要量购买。
笔者认为:
(2)式应改为:
MU1=MU2=…=MUn=0
这个式子的意义是购买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的购买量均为需要量。
(1)式应理解为有足够的金额购买一定的多种商品以达到总效用最大(每种商品量可以达到需要量)。
(1)式不应该理解为一定的金额购买每种商品量均达不到需要量的多种商品。
金额不够应放弃某种或多种非必需商品购买使购买的每种商品均达到需要量而不是每种商品购买量均减少达不到需要量。
再介绍一个价格有关公式
假设劳动生产率为Lp,产量为Q,生产总时间为T。
有:Lp=Q/T
或:Q=LpT
P=m/Q=m/LpT
考虑到价值v=价格P
有:v= m/LpT
假设m及T不变,价值v与劳动生产率Lp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