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458 3
2005-12-21

宏观经济新思想序言(1)

1、中国经济学新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它集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数学化思想为一体,是一个全新的创新过程。虽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上百年了,但却依然局限于定性的经济学上,对于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来说,这是不够的。西方经济学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背叛与否定,因而是庸俗的经济学,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入了数学化的思想,这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然而,如果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化(数学化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特征),的确要在各个领域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进行创新与革命。

吸收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科学论断,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数学化,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与发展,这是中国经济学的根本出路,抛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陷入形而上学的资本主义西方经济学,就只有是死路;历史已经证明,逻辑混乱的、违背社会实践的西方经济学既不能挽救西方国家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自然也更不能指导中国的经济实践。

中国经济学新思想共分为两个大的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新思想》和《微观经济新思想》。宏观部分分为五篇:《科学技术发展论》、《资本主义生产体系论》、《货币论》、和《政策论》及《科学共产主义构想》。在宏观部分的每一篇原创者都著有序言,仿佛是赘笔,其实不然。这些序言恰恰反映了当时的总体思维与创新过程,是对于既有理论矛盾的提出、认识和解决过程,是该思想创新中的指导性总纲。另外,由于该思想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有机体系,因此其中也不乏矛盾之处,我们并不回避,而各种矛盾的解决,正是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才可以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解决、发展。

2、经济规律是通过社会起作用的。一定的经济模式与经济规律总是同一定的社会相联系的。所以对于经济规律的认识和由此产生的理论,从最根本上说,总是与一定的阶级利益与政治观点相结合的,迄今为止的任何经济学都是如此。西方经济学是为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服务的,而中国经济学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为了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为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从而最终走向共产主义服务的。

经济规律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它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看的既有“劳动生产率”和价格形成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从绝对运动的方面来看的“劳动生产率的发展”即经济增长方面的问题,而后者更为重要。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经济矛盾及其经济学,都是围绕这一核心问题的解决而产生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上百年了。它的诞生,为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正确的道路,是经济学发展中的历史性的指航标与里程碑。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社会主义得以建立,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模式在中国稳步成长、发展。但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对于系统化的、量化的经济理论需求与日剧增,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又为此提供了研究素材;其次,西方经济学在百余年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将数学理论不断引入到经济学,从而更具有量化可操作性和迷惑性。然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是一个矛盾丛生的体系,尤其以宏观经济学最为突出;即使对于微观经济学而言,也是属于支离破碎的理论体系,从而必须从根本上运用劳动价值论进行深刻地推敲。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数学化、量化的思想同样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数学化思想,引入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运用辩证法思想和唯物主义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质”的研究阶段,推向“量”化的研究阶段。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先进思想,克服“庸俗的”、“形而上学的”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从而开创中国经济学。

4、指导我们思想创新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原则是:A、实事求是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材料,提炼观点,概括理论。B、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观点,即用联系的、运动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而不是停留于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认识上,真正做到融会贯通,使经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矛盾重生的杂乱体系。C、矛盾的观点,即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任何理论都是随着实践的发展,在对既有理论的扬弃基础上形成的,而其中的关键是要善于发现原有理论的不足之处:或者缺陷,或者矛盾,从而结合实践来提炼、升华成新的理论体系。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在思想创新过程中也会出现矛盾,但这正是我们的理论的开放性所在,我们不回避,反而会提出来,以供日后的发展、创新。同时,我们在介绍该体系的时候,也是循序渐进的,从而也将不断对于前述的理论探讨进行更新,这是为了便于理解,而不可断章取义。D、实践的观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发展于实践。

这里强调指出的是,任何理论的本身都是要发展的,从而不能僵化和盲目崇拜,无论对于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如此。不唯权威,只唯实践,不信神也不造神,这是我们的一个首要的原则:崇拜了两千多年的亚理士多德,一朝之间被伽俐略挑于马下;崇拜了三百多年的牛顿,也被爱因斯坦所超越。事实上,人类的进步,就是后人超越前人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发展的,它要求我们不能停留于其中的某个定义,某个条条框框,而是要抓住精髓,坚持基本原理,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只要坚持了它的基本原理,只要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应用到我们的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阐述的“劳动价值论”不同于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它指出了价值源泉的唯一性问题——产出只有一个源泉,就是劳动,而不会有其它任何源泉,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之一,是我们必须继承的,不承认这一点或者部分承认这一点而实质上完全否定这一点,就会陷入庸俗的西方经济学。而马克思本人关于资本主义的分配理论与生产的两部类模型,以及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分析,则是我们经济学创新的直接理论核心来源。

从大体上来讲,我们的理论可分为三个有机联系的主题:均衡论、循环论和动态发展论,它们将贯穿于我们整个中国经济学新思想的创新过程。

均衡论是指,国民经济中的生产资料性的资本数量同生活资料数量的关系,包括存量的均衡、流量的均衡、发展的均衡以及分配的均衡,必须达到“按劳分配”,从而使产出处于历史条件下的快速增长健康轨道。从根本上来讲,是合理的配置社会的劳动力,从而使各种物质产出之间所构成的体系达于效用最大化问题。

循环论是指,以劳动力的形成与消耗构成的循环(对应消费与生产过程),投资和消费的各自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生产与再生产的循环过程,用以分析两部类之间平衡关系,使社会再生产在各个环节上达到动态上的、能力上的均衡发展关系。

动态发展论,是我们创新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指将时间问题即动态劳动生产率问题引入经济学中,从而大规模、大范围、全面的运用时间轴,分析经济中各种变量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因此,均衡、循环都是动态的均衡与循环,而不是静态上的均衡,是在发展的不平衡中寻求均衡,从局部的不均衡到全局的均衡,从而达到动态的、总体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均衡与发展。 

6、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是为一定的阶级利益而服务的。无论从国内的各种法律、制度、行政手段等,还是到国际的大环境来说,政治手段几乎都是为了经济而服务的。从而政治与经济是不分家的,因此研究经济就不可能避开政治而进行。然而,资产阶级的西方经济学却很少谈到政治问题,而是将其阶级剥削性巧妙地隐藏于理论之中,令许多人不易察觉。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明确指出其阶级性,并公开强调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我们的经济学也是如此,一方面要同庸俗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做斗争,另一方面又要揭示真理,创新发展。

在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只看到物与物的关系,或只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忽视人与人的关系,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的重要性,但抹煞经济学中的阶级性,都不能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科学的经济学。

7、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以实践为基础,以矛盾为研究的突破口,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指导,以最新的科学理论成果为启发而进行的,宏观经济新思想的提出也是如此。但由于时间上的紧迫与工程之浩大,故只能以一种简易的学说方式而出现。至于深入、细致的工作尚须同仁们多多努力,早日实现中国经济学的腾飞。

中国经济学新思想是基础学科,而一旦基础学科出现突破,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为经济学的其它领域,如应用经济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宏观经济新思想既基于已有的历史资料与科学思想观点,又进行了深入探求与发展,但对于其正确性,仍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

资本主义是如此地深入地影响到了社会各个角落,以致于要将许多资本主义现象才有的名词,换成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名词都很难。所以文中的部分词汇只是予以了解释,但仍沿用了资本主义的说法,故此深表歉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12-21 14:45:00

科学技术发展论(长期增长论)

宏观经济新思想序言···················································································· 1

一、科学技术、生产力与社会经济

1、(1)引子:两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5

2、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实质······································································· 9

4、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 11

5、劳动的实质和劳动的各种表现形式···················································· 12

6、科学技术的衡量方法············································································· 14

7、科学技术的无限发展性········································································· 16

二、科学技术(生产力)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征

1、科学技术的总体特征············································································· 18

2、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特征························································ 19

三、科学技术增长论的总体数学模型

1、科学技术增长论数学模型的直接理论来源·············································· 23

2、一些必须澄清的经济学最基本概念························································ 24

3、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两部类模型的数学化及其深入分析···························· 34

四、对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增长论的主要部分的批判

1、价值源泉的多元论——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否定··································· 65

2、西方经济学数学模型变量之间内在关系的混乱性······································ 67

3、投资与储蓄的关系问题············································································ 67

4、关于消费统计量··················································································· 70

5、关于节俭悖论(Paradox of Thrift)·························································· 71

6、自然资源、产品、劳动、劳动者、所有权、产出占有者···························· 72

7、孤立静止与形而上学性············································································ 75

8、违反发展规律的自私自利性··································································· 76

9、主观上的唯心主义·············································································· 77

五、科学技术增长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1、历史宏观上的外生趋势··········································································· 85

2、科学技术发展的内生性············································································· 87

六、关于均衡论——系统条件性、经济过热、泡沫经济

1、效率最优化均衡···················································································· 89

2、阶级性与形而上学性的帕累托最优境界······················································· 90

3、一个比较全面的社会生产体系最优化均衡理论········································· 92

4、系统最优化的动态均衡标准··········································································· 100

5、泡沫经济与经济过热·············································································· 106

七、关于循环论——产品的生产、耗费、消费;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1、关于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动态考察············································· 114

2、生产——扩大再生产发展式循环过程顺利实现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116

3、中国经济学循环论精髓:“以人为本”的经济循环··································· 124

八、关于动态发展论——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论的开放式的数学模型

1、动态经济发展的三个特征········································································· 130

2、趋同与超越··························································································· 131

3、形而上学的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特征························································ 132

九、关于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主体与范围、指导思想、确立目标

1、中国经济学的指导思想············································································· 132

2、中国经济学新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133

3、中国经济学研究对象与范围···································································· 134

4、中国经济学新思想所确立的目标····························································· 134

十、产出贡献多元论的实质与批判——旗帜鲜明地批判价值源泉多元论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

西方经济学的价值论······································································· 135

2、产出贡献多元论的实质··········································································· 136

3、旗帜鲜明的批判价值源泉多元论······························································ 137

4、关于中国经济学······················································································· 138

5、中国经济学的思想灵魂与精髓································································· 139

附件:

1978~2003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基本数据表······················································ 141

《科学技术发展论》的哲学理论图示····························································· 142

社会主义生产两部类模型图示······································································· 143

资本主义生产两部类模型图示····································································· 14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1 17:08:00

经济学首先需要一种规范,是否需要发展马克思经济学本身没有意义,关键是要发展一种符合中国现实的和中国人整体利益的经济学规范。不过,在中国,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益集团,如何评判这种与中国人整体利益相一致的经济学规范又成为一个难题。

由于这种困难本身,中国的经济学或者是一种乱战,或者又会回到马克思或现代主流经济学。因此,在中国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益集团,任何经济学的新思想最后也都是没有意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12-21 17:26:00
万岁小朋友,你还是先读点马克思的原著吧。我看你写的东西都替其他的马列信徒不好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