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147 26
2018-04-01
荣健欣老师的理解和解释(详见怎样看人大经济论坛中 clm0600 和 hj58 的争论?),
这些是错误的偏差的。
这些,也代表了很多人的一些观点,很多人都是这种这类观点。
对这些,就不详细辨析了、讨论了。

马克思是对的,是高级先进的。马克思博大精深,资本论的体系和内容繁复深刻。
所以,在150多年之后,在现代今天,需要复述、简化、直观、通俗。
这些,也不讨论了。

下面,针对主贴中的相关问题,正面阐述一下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主要概念、逻辑、思路。
亦即,对马克思经济学做一下简化、复述。复述后,在实质上,是符合原文原意的。
那么,这些复述,这些阐述,其实是符合马克思经济学的,并且,也是高度简化,也是高度概括。
当然,这里说符合马克思原文原意,是对原文原意的复述、简化,真的如此?对不对呢?这尚且需要鉴别。

简化、复述如下:


1,人类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类劳动的发生过程,是人类产品的出现过程,
人类劳动发生过程量=人类产品出现过程量,可简称劳动量=产品量。
产品,是货物的主流。货物当中有产品,还有地皮、劳动力、金融品、古董等等等。
同样的道理,人类劳动的发生过程,是人类货物的出现过程,
人类劳动发生过程量=人类货物出现过程量,可简称劳动量=货物量。

以上当中的人类货物,是无所不包,凡是市场上交易的货物都在内,通常取合法交易的货物。
以上当中的人类劳动,可以看成是一切任何的市场化、商业化的工作,也是无所不包。
以上当中,劳动量和货物量是等同关系。


2,什么是价值呢?价值就是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即全社会各行各业劳动的加总、平均化。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呢?就是行业内部那些劳动的加总、平均化。

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对等无差别的社会通货。社会通货是全社会各行各业货物的加总、平均化。
无差别的行业劳动,对等无差别的行业货物。行业货物是行业内那些货物的加总、平均化。


3,什么是价值转形呢?在实质上,这是货物、货币、劳动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那么这个关系是:货物、货币、劳动三者总是等价关系。


4,什么是生产价格呢?生产价格=成本*(1+平均利润率),也就是说,这是资方总产出的平均化。
资方总产出,表现为实物,即资方总货物,也表现为市值,即资方总货物的总价钱。
那么,对资方总货物的总价钱,做一个平均化,就得到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也就是平均化价格。


5,什么是等价交换呢?
在社会交换当中,各种各样的货物表现为总货物,总货物表现为无差别的社会通货,
在社会交换当中,各种各样的劳动表现为总劳动,总劳动表现为无差别的社会劳动。
也就是说,都转化为同质的东西了。也叫做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的正面是无差别社会通货,背面是无差别社会劳动。

那么等价交换,就是在交换、成交当中,
任一买主的东西,值一定数量的一般等价物,任一卖主的东西也值这些,双方等价。
也就是:任一买主的东西=一定数量的一般等价物=任一卖主的东西。
譬如吧,张三的一匹布=10单位一般等价物=李四的2只羊,买卖双方等价。
譬如吧,张二的一罐糖=21单位一般等价物=李毅的一袋盐,买卖双方等价。

那么,等价交换的内容和实质是,
一是总货物展现出无差别,总劳动展现出无差别,
二是买卖双方针对无差别的总量财富搞分取。
三是卖主们买主们分取到的总量财富,各各不同,
四是任一成交中的双方,分取到的数量相同,互相等价。


6,什么是货币呢?货币,就是上述无差别社会劳动、无差别社会通货之外在的独立的货票。
也因此,货币是一般化的东西,这一元钱和那一元钱被看成等同,这如同上述的无差别社会货物、无差别社会劳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8-4-1 01:57:14
7,什么是价值规律呢?

每一个货物,有自身的劳动量,即个别劳动量。
个别劳动量在交换当中,不一定换取等量劳动。

社会交换,是等价交换。这个等价,是等价值,即等量的无差别社会劳动。
那么,这个等量交换的无差别社会劳动,在数值上,不一定和货物的个别劳动相同,往往有差异。

比如,1匹布的个别劳动量是10人天,在社会交换中,在等价交换当中,换取来30人天的无差别社会劳动,
那么,在买卖双方之间来看,这是买卖双方的等价交换,几买卖双方共同等价于30人天的均质社会劳动。
那么,在30人天社会劳动和10人天个别劳动之间来看,则是充满差异,数值上差距较大。
那么价值规律就是说,这种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异、偏离,有缩小的趋势,趋同的趋势。
同时,这也是说,同一行业内部的个别劳动之间也有差异,也有缩小的趋势,趋同的趋势。
其实,无差别的社会劳动(即马克思说的价值),本来就是平均化的均质的总劳动,
其实,无差别的行业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本来就是平均化的均质的行业劳动,
那么,个别劳动与平均化劳动之间,那当然有差异了,并且这些差异有缩小的趋势。

当然,趋势就是趋势,并不是现实、现象。
譬如,地球有吸引力,物体有下落的必然趋势。那么这种趋势,不代表任一物体必定是紧贴在地面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1 02:19:22
8,什么是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呢?

平均利润率,是总资本的广义利润的平均化。
广义利润,例如利息,地租,产品利润,等等。那么,总利润与总资本之间有平均化比率。
亦即,社会上的各种资本,各个资本,各有自己的利润率,在总体平均化之后,得到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一是说,定价时候执行的利润率越高,则实现起来越困难、越缓慢,越需要时间。时间越长,盈余核算的利润率越低。
比如说,成本100,定价时候按照90%的利润率,则价格是190,那么这可能需要一年时间才销售出去。
比如说,成本100,定价时候按照10&的利润率,则价格是110,那么这可能一个月就销售出去了。
那么,盈余核算的时候一看,前者一年才挣90,后者一月能挣10,全年能挣120了,则后者对资方更有利。
亦即,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二是说,随着资本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竞争的发展,则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壮大,所需劳动力相对下降,
也就是说,投资、成本相对越来越高,其中工资相对越来越低,产品相对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全社会来看,资本报酬的份额相对越来越大,劳动报酬的份额相对越来越小,呈两极分化态势,
也就是说,主流产品面对主流人口,而主流人口的收入份额相对越来越小,有效需求相对下降,
那么,主流产品有滞销趋势,也有薄利多销趋势,
亦即,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


当然,趋势就是趋势,并不是现实、现象。
如前所说,物体在地球上有必然下落的趋势,但这不代表所有物体都紧紧贴在地面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1 02:27:5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1 03:28:37
hj58 发表于 2018-4-1 02:55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写道:“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2]

  马克思为什么要在这里使用“社会”一词呢?因为他要回答别人对劳动价值论的一个质疑。以下是这句话前面的那段话:

  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3]

  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即使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不同的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可能长短不一。那么这种商品的价值由哪一个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决定呢?马克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用了“社会”这个概念,指出这些生产者的劳动时间应该在这个“社会”的范围内进行“平均”,然后由平均出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种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个“社会”只是指生产某一种具体的使用价值(商品)的全体劳动者。

  马克思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或者是怕后人曲解,在这一自然段的最后还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4]

  也就是说,就布匹这种商品而言,所谓“社会”仅仅是指全体织布工人而已,和其他人毫无关系,和冶炼钢铁和制造织布机的工人没有关系,和种棉花的农民没有关系,和卖布的商人没有关系,和做衣服的裁缝没有关系,和买衣服的消费者也没有关系,更和ZF及广大民众毫无关系。

  也许是为了避免读者误解这个“社会”的含义,更避免后人胡乱引申,马克思在“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这句话之后立即不再使用“社会”一词,在指出“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之后,直接使用“必要劳动时间”一词。在同一自然段里,他紧接着这句话写道:“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因此,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5]

  在这段话的最后,马克思也许是怕自己说得还不够明确,于是加了一个双保险:用双引号自引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里的一句话作为整段话的结论:“作为价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劳动时间。”[6]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仍然是“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马克思在论证过程中使用“社会”一词不过是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而引用的概念,指代一个相对来说非常狭小的人群——某种具体商品的所有生产者,而不是“全社会”。

  但是鲁教授却利用“社会”一词的丰富含义,对“社会”二字大做文章,越俎代庖,为马克思生生“创新”[7]出一个“新劳动价值论”来。


摘自:鲁品越教授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https://bbs.pinggu.org/thread-6196246-1-1.html



马克思是创立经济学,不厌其烦,根深叶茂,
在资本论书中,是一边创作,一边科普,一边留下各种各样的科研思路和线索,等等,等等等。

那么,150年之后,到了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学科已经发达齐全了的现代今天来说,需要搞简化、复述。
那么,对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概念和相关论述,这里用已经成熟发达的已经成为普遍习惯的现代统计学的做法,
简化、复述为一句话:
社会必要劳动是平均化的行业劳动,即生产同种同类产品的那些个别劳动之加总、平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4-1 03:35:34
leijy 发表于 2018-3-31 23:15
一针见血!老雷点赞!

货币不是英国学者罗伯特•欧文(1771~1858)所设计的某个工厂、地区以劳动时间为单位的劳动券。劳动有强度大小、责任轻重、效率高低、艰苦与舒适、安全与危险等千差万别,不能简单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计量尺度,不可能按劳分配。马克思科学创立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
当我说某一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的时候,那我就是说:(1)它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产品;(2)它是由私人为了私人的打算生产出来的;(3)它虽然是私人劳动的产品,但同时好像不为生产者所知和所愿地又是社会劳动的产品,而且是以社会方法即通过交换来确定数量的一定的社会劳动的产品;(4)我表现这个数量,不是用劳动本身,也不是用若干劳动小时,而是用另外一个商品。因此,如果我说,这只表和这块布价值相等,这两件物品中每一件的价值都等于五十马克,那么我就是说:在这只表、这块布和这些货币中,包含着等量的社会劳动。因此,我确认,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劳动时间在社会上已被计量出来,而且被发现是相等的。


对马克思的价值概念,有关论述,这里也简化、复述为一句话:


价值,就是平均化的社会劳动,即全社会各行各业的个别劳动之加总、平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