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泡美术馆或逛艺廊?
·
2009-11-28
·
中国时报
·
【张小虹】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12800368,00.html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美术馆和艺廊应该是两种属性不同的空间,前者为艺术推广教育的「公共展出空间」,后者为营销艺术作品的「私人商业空间」,但当国外的美术馆还是美术馆、艺廊还是艺廊时,台湾的美术馆却越来越像艺廊。
现正在北美馆展出的《蔡国强泡美术馆》,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媒体宣传,不仅先有林志玲、蔡康永担任代言人,台湾艺术界文化界众多名人加持,更有现任总统千金担任特助与导览,总统夫人现场加油打气,动员声势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若以蔡国强在当前国际艺术界窜升的地位与作品受肯定的程度而言,一波波的强力宣传原本无可厚非,但若抛开对艺术家创作作品本身的评价与探讨外,「蔡国强现象」倒是一个「爆破」当前诸多艺术文化与商业交易纠结点的良机。
首先,「蔡国强现象」让我们看到当代艺术--商业的不可分辨,而创作者合为一体的艺术--商业成就,又多能以某种量化标准来做「客观」评量。像这次展览不断强调的是蔡国强的「高人气」与「拍卖天价」,二○○八年纽约古根汉美术馆的蔡国强个展《我想要相信》,参观人次破三十四万,为当年之最,同展巡回到毕尔包古根汉美术馆时,参观人次更破五十六万,而艺术家本人四次入选英国艺术杂志的「全球艺术界百大权力名人榜」,其艺术作品更屡创纽约苏富比与香港佳士得拍卖会当代华人艺术家的新高。换言之,艺术家的人气是否超夯,乃由有如网站点击率的参观人次来决定,而艺术「价值」乃由艺术品拍卖「价格」来决定,让许多不明就里的参观者,不再相信自己的眼力,只相信会说话的数字,美金,欧元,人民币。
然而这不是蔡国强一个人的问题,这是全球艺术--商业合谋的问题,即便蔡国强本人曾经与蔡康永合作,想要对此「商业炒作」、「贩卖艺术」的现象做出回应。他们准备了六十六组上海金圆券,由蔡国强在棉纸上爆破,再由蔡康永在MoMo购物频道公开贩卖。但这在资本主义操作之「内」的涂鸦行为,只能再次验证资本主义操作的佛法无边。当初这些一件叫价新台币九万九千元的「招财平安符」,四年后的今天已暴涨到新台币四十万到七十万元之间,反倒成为「艺术是门好生意」的范本教材。
而更麻烦的是,此次的「蔡国强现象」更直接曝露艺术经纪公司的强势与美术馆专业经营的弱势。此次展览乃由北美馆与诚品合办,而诚品旗下的诚品艺廊,也正是蔡国强的艺术经纪人。因而当我们极力肯定主办单位在推广艺术教育与活动策画上所作的诸多努力,也同样期待这次展览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入美术馆参观,但依然觉得不舒服,觉得北美馆已不再是以前熟悉的北美馆。当代的美术馆或博物馆营运诚属不易,尤其是大型展览所需的复杂接洽管道与庞大开销,也绝不可能只靠公家经费编列或门票所能打平,适度从事艺术周边商品开发、多角经营、寻求企业赞助或经审核后的租借场地,都还是在可被接受的范围。以蔡国强的高国际知名度,当然不需要靠在北美馆办个展来增加个人资历,但以北美馆这几十年来的努力经营,也不需要为了求到一个蔡国强的大型个展,就任由外面的艺术经纪公司全面接管美术馆的策展。当然我们不须痴人说梦,还在问「是艺术还是商业」这个老掉牙的问题,毕竟我们身处的当代,早已无法艺术的归艺术,商业的归商业。但我们还是可以逼问美术馆策展的主体性何在?为何可以允许艺术家的经纪公司直接成为主办单位、主导一切展览事宜,让商业操作的痕迹如此明目张胆,让一座堂堂的北美馆,变成了超大型的诚品艺廊。看来这次展览的创举,不在于北美馆为蔡国强打开了从来不开放的一楼两侧空间,而在于公家的北美馆为私人的诚品艺术经纪公司打开了大门。
「蔡国强现象」告诉我们,买卖无所不在,泡完了咖啡馆正好去泡美术馆,只是那些昂贵的艺术品,现场是不标价的。
(作者为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