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我见我思-当《艋舺》航向《海角》
·
2010-02-23
·
中国时报
·
【张景为】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10022300005,00.html
如果说,二○○八年的《海角七号》是一块璞玉,那么,今年的《艋舺》就像是一颗钻石。这两者未必有贵贱高下之分,因为璞玉浑拙润泽,却或许稍逊光灿;钻石耀眼夺目,也可能华而不实。但如果说,国片历经廿多年的浮沉变化,从新电影的突破改革、扬名国际影展,到票房市场的惨淡,再到产量锐减与技术滑落;如今看似复兴有望,《海角》与《艋舺》无疑地将是两只各具特色的领头羊,两支优劣互补的开路先锋。
表面上看,《艋舺》创下了好几个记录:廿年来首部排在春节强档上映的本土「贺岁片」、首日最高票房、最快累积上亿票房的国片等等,而深究其实,该片的商业成功,还有另外两个关键。
一是明星魅力,这是国片多年来几近消失的元素,全片从担纲的当红偶像、跨刀的老牌演员到抢眼的配角谐星,称职地构成了一部久已不见,充满戏味,表演尤胜编导,虽显滥情却情绪浓烈的商业电影。二是营销威力,一路从新闻制造、封街首映,到城市文创(剥皮寮的观光实景)的相辅相成,再到上映后铺天盖地的广告与商品优惠,成功地塑造出电影最大的边际效益。如果硬要挑出点还可加强的赚头,那就是缺少一首撼动人心的主题曲,没能顺势推出一张如《海角》般的音乐专辑。
和○八年创下惊人票房的《海角》相比,《艋舺》的操作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模式。《海角》基本上是不得志、边缘化、近乎素人乃至过气艺人的组合,靠着杰出的编导、剪接与歌曲,加上微妙的社会气氛而成就了平凡的演员;《艋舺》则是集合了已有影视成功基础的导演与监制、当红偶像、电视选秀节目新星的专业表演、城市营销的配合以及成熟的营销策略。前者的成功是意外的惊喜,后者的奏效则是来势汹汹、按步就班的标准化电影工业展现。而这点,正是台湾电影多年来低荡谷底,且无法稳健成长所最缺乏的。
《艋舺》的票房效应当然也有迷思。一是其题材比《海角》讨巧,毕竟从洋片到港片,黑帮故事所营造的阳刚与情义氛围,如果表演到位,一向较易感动人心,这就远不如《海角》的历史深度与企图心;而从长远来看,明星魅力仍须好的题材与剧本来加持提升。二是所谓城市营销近来甚嚣尘上,但不应舍本逐末,因为拍好电影才是本质,也才能不着痕迹地带动城市的形象与观光,若是过度强调城市营销,只会伤害电影的质感与力量。
我从小生长在万华,出社会工作又在中国时报,加纳或艋舺对我从不陌生。但老实说,即使我国中同学的家人就经营着华西街的妓女户,我对电影中描述的某些场景还是很疏离;那些蜿蜒曲折的暗巷,就像是会吞噬人的怪兽,让我不敢轻涉其中,绝非电影中华丽奔放的世界,而对艋舺的角头,最知名的也是芳明馆而非电影中的庙口或啥太子帮。不过,电影终究是浪漫的梦工厂,再加上剥皮寮的重生与复建,竟使我对万华或艋舺,重新回味、认识且产生了不同的感受。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