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81 0
2009-12-02
中国时报20091202徐燕兴__解决住宅问题
不仅在市场


解决住宅问题
不仅在市场

·
2009-12-02
·
中国时报
·
【徐燕兴】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1401+112009120200462,00.html

房价高涨成为当前十大民怨之首。当媒体还在古典经济学寻求解方,讨论着到底是供给还是需求出问题时,却没有人问,老百姓到底怨的是什么?在我看来,老百姓在产业空洞化和全球化快速流动,都会区生存机会愈来愈少,薪水又赶不上物价飞涨的速度,朝不保夕之感。加上飞涨的住宅,望宅兴叹,怎能不怨啊?



 据初步统计,台湾民众生活在都会区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扣掉金字塔上五%,将近七成以上,在房价物价齐涨、工作机会减少,产业外移,服务业也外移的影响。民众生活愈来愈难过,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全球化年代,都会区的住宅市场,一定是资本与中上阶级的市场。民间开发商在有利可图下,不可能大发慈悲,先提供给中低阶级的住宅产品。于是乎,不管提供都市更新、市中心公有土地释出或行政院喊出的捷运附近增加土地供给等,都是以市场供给导向解决住宅的民怨。




 在市场思维下,捷运沿线规画为新兴发展区,往往成为金钱游戏热门市场。过去都会边缘的小区,住着一群从农村来打拚的青年,他们撑起台湾的经济奇迹。前几年因厂商外移,步入中年的台湾人,节衣缩食地努力过日子。就当日子愈来愈难过,这一波捷运带动的不动产开发,带来是市中心的中产阶级,而努力打拚半辈子的劳工阶层,或是离开住到更偏远地方,或是每天离家好几个车站。



 都市研究者指出,这种模式发展只是让发展的成果,再次集中于少数人,以前努力在都会边缘服务的家庭,在捷运带动下,迁往更边缘地方,并成为更低薪的劳动者。台湾各式重大计划,常成为住宅开发的广告,而无法有效地正向导引长期经济发展。台湾总的住宅供给已趋饱和,此波爱台建设,并未替城市带来转型的力量,也未重新调整住宅价格,而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下,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住宅问题。



 台湾面对外在的挑战,保持对资本的善意,恐有其不得不之处。面对空洞化的内需经济,藉由土地开发,带动资本流动,以活化地方,某种层次也无可厚非。但流进房地产的资金,如果是热钱、是中产阶级每个月四分之一辛苦的血汗钱;兴建的房产,是牺牲与破坏原有小区脉络所换来;垫高的房价,政府却未能抽到适当税,来为所有百姓谋福祉;而留下来的房产,又成为仅成为外劳住的豪宅。此时,看待住宅问题,不仅是健全市场的经济问题,更应对那些无法在市场得到安居的人提供服务。




 去年金融海啸和近日杜拜危机,都提醒世人,堆高的房产金融,终将成为泡沫。环顾欧美各国,逐渐调整将住宅回到生活设施的一环。我们住宅政策的讨论,还能仍承续旧的思维?(作者为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生)



附件列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