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目的就很多。生存、权力、财富、名誉、仇恨、嫉妒、成就感、征服感等等。手段就不用说了。人类是有聪明才智的。用在这方面,让我们的历史丰富多彩、跌宕起伏,很有读头。然而结果就是惊人的一致,许多应该叫做“劣者”的脱颖而出,应该叫做“优者”的命运会很惨,能留下命来就是幸运了。原因我已经讲过了,君子与小人之战,只有一种结果,君子完败。人类的历史,无处不应证着这个道理。因此,人类的竞争比自然界的竞争要残酷无度得多。例子不用我举了。
自然界存在不平等。狮子与兔子、与梅花鹿比显然狮子存在优势,如果可以选择的话,相信谁也不会当兔子,永远只有逃跑的命。人类一样存在不平等。有些人出生就拥有许多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拥有的东西。即使什么都不做,已经是“适者与强者”。至于竞争,不平等更是一个客观的处处存在的事实。无论人类社会怎么进步,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只是度的问题、良性与恶性的问题。举个例子。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北京来的同学,他考分是400多分,在我家乡,就只能回家种田了。这个例子有失妥当的地方。但很能说明问题。既然存在不平等,所谓的“优”怎么胜?许多农村的孩子过早辍学、读大学的机会明显减少,其实,我相信他们中间有很多是有“优”的潜力的。基本的教育机会丧失,在笔者看来,基本上已经失去“优”的机会了。即使他后来在世人的眼里也许是成功的、是优胜者。
劣者可以汰吗,可能汰吗?自然界很简单。劣者会失去生命。但在社会就不存在。许多所谓的“劣者”,虽然生活艰辛、充满了痛苦与无奈,但顽强的活着。既然是劣者,竞争的失败者,为了生存下去就必须想一些与优者不一样的手段。也许违法、也许违背道德、良心,也许只是一个优者看来愚蠢的办法。这是一个必然的逻辑。
许多农村原来就有一个观念,“多子多福”,这个看来荒谬的观点,实际隐含着很深的、正确的逻辑。就说一点,人多,出现“优者”的概率就大一点,抗风险的能力就强一点。
再说一个例子。我村里面有个人,没有上高中,当兵之后复原回到家里,但是当我参加工作以后,听我妈妈说他发大财了,不到几年赚了好几十万,还很羡慕呢,经常拿我说事。一打听,做假证件赚的。现在他就过得很滋润了,就放放债,收点利息。已经“胜”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然而,这种非正常的手段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一个困境与灾难的源头。影响深远。
动物的“优”,很简单,更强的生命力。人类的优就复杂得多,成为“优”的过程也漫长得多,被承认也是个问题。许多人类真正的毫无争议优者,就经历过很长一段“劣”者的生活。有些甚至一生都是“劣”者。中国有个故事家喻户晓,“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当了八十年的“劣”者。还好没有“汰”掉。否则,中国的历史可能要改写。看看梵高、高更的人生经历吧。艺术家这样的人太多了。苏轼、竹林七贤、李白、贝多芬、舒伯特、马尔克斯、福克纳等等。思想家也不乏这样的人。我们的孔子不就自称“丧家之犬”吗?马克思也要忍受贫困,陈景润的生活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人类的幸运,他们没有放弃,没有去想办法成为世人眼里的“优”者。然而,我们想过没有,我们可能还是汰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优者,或者阻止了这样的优者的诞生。
最后总结一下。竞争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这无可异议。但竞争也带来过灾难。同时真正推动人类进步的最强大的力量不是竞争而是自利。就像一个人的成长,竞争有利有弊,同时真正让人成长的是其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优良的素质。看看人类里程碑式的人物,亚当斯密、马克思、牛顿、爱因斯坦、纳什,好像没有“狮子”在后面追他们吧.
世界沿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逻辑发展,必将形成一些很坏的秩序,最终优不胜,劣不汰还是小事,最坏的就是一起被自然汰掉。
看看改革开放后的一些社会现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