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234 2
2014-12-03

1、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

进化论认为,人是从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生物的最大本能是其个体的生存以及种群的延续。人类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级的生物,最大的本能也是个体的生存以及族群的延续,人活着意味着其生存着以及更好地生存着,一个人掌握的财富其价值越大则说明其在这个社会上生存能力越强。(在此申明:个人认为由此理论点出发将会得出社会体制进化论,而不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2、从逻辑上分析

逻辑上,价值与物对于人的生存能力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价值的东西肯定能让个体(或族群)更好地生存,同样能让个体(或族群)更好地生存的东西一定有价值。而其他概念如边际效用、偏好与社会劳动时间等与价值并不互为充分必要条件。具体阐述详见鄙人的《价值的逻辑》一文。

3、从交换的目的来看

人们交换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以及更好地生存,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就是生存能力最大化的原则,也就是说价值就是物对于人的生存能力。

4、从稀缺的角度分析

有网友认为,价值是由物的稀缺而产生,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网友忘了稀缺是个形容词,而形容词只能表达物某个属性的特征和程度,而不是物的某个本质属性本身。因此必须找到一个名词,且这个名词可以用稀缺来形容,若这个名词不稀缺则无价值或价值小,若稀缺则价值大。通过研究和逻辑分析,我找到的这个名词就是(物对于人的)生存能力。

5、基本生存能力与非基本生存能力的区分

按照斯拉法理论,价值品可分为基本品和非基本品,相应地(物对于人的)生存能力也可分为基本生存能力和非基本生存能力。人只有在基本生存能力得到满足后,可要求非基本生存能力(即享受)。

6、基本生存能力的客观性

    人的生存条件是客观决定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物对于人的)基本生存能力是客观的,即基本品的价值是客观的。

7、非基本生存能力的主观性

人对非基本品的需求是受偏好影响的,从这个层面来说(物对于人的)非基本能力是主观的。但其生产费用,即生产(或交换)这种非基本能力所需耗费的基本品(基本生存能力)却是客观的,因此非基本品的价值可以认为是由生产其所需的耗费的基本品价值让渡过来的,其价值量是客观的。

8、社会体制对价值的影响

社会体制会影响某物(对于个体的)生存能力大小,如某部落因约定俗成其狩猎的范围内土地等自然资源为部落公在,那么就不存在地租的问题。再如某社会规定,生产资料为公有,那么就不存在资本产生利润的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5 13:43:20
以下例子可以证明价值就是物对于人的生存能力。
1、空气: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因此空气对个体的生存没有影响,此时空气的价值为零。但是在缺氧的环境如高山、太空、水下,空气关系到人的生存,于是就变得有价值。
2、水:在淡水丰富的地方,人们可以自由取水,此时水不影响到人的生存,水资源没有价值。但在沙漠等缺水地区,水严重影响人的生存,因此会出现水比油贵的现象。
3、钻石:钻石的价值在于存在着一个市场,人们可以在市场上交换到大量供人生存的物品。如果这个市场因某种原因(战乱、大饥荒等)而不存在了,那么此时钻石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7 09:06:23
节约劳动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交换也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但节约劳动不一定会导致交换,同样交换也不要求一定需要节约劳动。实际上,节约劳动只是导致社会分工,然后导致社会分工后的交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