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终老福建
明史谜案破了
·
2009-08-29
·
中国时报
·
【黄淑嫆/综合报导】
明代十六位皇帝,但现存仅有十五座陵墓,独缺建文帝(惠帝)之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嫡孙建文帝朱允炆,在位仅四年便被叔父(燕王朱棣)逼宫篡权,在「靖难之变」后即人间蒸发,关于其生死、行踪众说纷纭,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近日大陆历史学家终于解开谜团,认为建文帝最终逃到了福建,隐居于福建宁德上金贝村,而该处发现的神秘古墓即为其陵寝。
位于福建宁德上金贝村的北半山腰的古墓,从内到外由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构成,整座墓占地近二百平方公尺。三层六阔的墓坪,墓围由高大圆拱的弧形条石砌成,圆拱左右两边雕有不同花纹,左边为水纹图形,右边为云彩图案,两边都刻有龙头造型,而墓前石柱则高约四、五公尺,宛若缩小版的皇家气派。
这座没有墓碑、建造年代的古墓自于去年被发现后,低调却又处处体现极高规格,古墓主人是谁,一派认为是元代高僧的墓葬,但也有人认为它就是明建文帝的陵寝。
前不久,南京大学研究明史的教授潘群和多位明史研究专家在考察研究该古墓之后,认为该古墓许多细节都符合明代帝陵规制,断定此仅留有「御赐金襕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廿字的古墓即为历史上行踪不明的明建文帝最终安眠之所。
福建发现古墓就是他的陵寝
长期研究明史、传为郑和第十九世孙的郑自海表示,安置于墓葬两旁的「圣旨闭嘴龙」最为引人注意,这与明初一贯的闭嘴龙造型一致,往上卷的龙嘴呈圣旨状,意即圣旨封嘴,建文帝是遭软禁于此地。而元代的龙嘴则是张开,代表墓主人绝不是元代的。
此外,「古墓墓底有一莲花石座,这在明朝是皇家的象征,只有朱家才可以用莲花座,在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及淮安盱眙的明祖陵中,也有类似的莲花座」,潘群说。
廿字碑文暗指墓主即是允炆
而墓顶上一处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雕刻,则是藏传佛教的标志性器物。专家们认为,明成祖永乐年间即开始盛行藏传佛教,火龙珠无异象征着墓主建文帝已龙归沧海。
而被指为元代高僧古墓依据的廿字碑文,也被重新解读。「圆明」是「明朝和功德圆满」之意,谁的功德最圆满?自然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三代」则是孙辈之意,意指朱允炆。「沧海」是法号,暗喻神州一统。而「珠」就是俗家名字的后一字,是「墓主姓朱」的隐喻。
对于建文帝的下落,多达廿多种说法,而湖北武当、苏州穹隆、云南浪穹、四川广元、青海瞿昙寺等五十多处,过去也曾宣称发现建文帝的避难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