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一个未经证明的断言 |
“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
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狩猎
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么,海
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如果这是一个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他的成绩肯定是不及格。因为写第
一句话时他还很不肯定,使用了“似乎是……”这种很犹豫的口气,但是未经任
何证明,他就在紧接着的第二句话里给出极其肯定的结论:“海狸一头当然换鹿
二头”。
然而,两百多年来,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1776年初版)中的这
段话(中文译文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
第42页),作为一个影响波及全人类、至今还在决定中国人命运的理论的基础,
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疑问。
(返回本章目录)
2-2,证明:只有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
如果一个渔夫捕杀一头海狸要花费两天时间,一个猎人捕杀一头鹿需要一天
时间(见下图,线条长度表示时间长度):
猎人捕杀一头鹿 ---(1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在我们第三者看来,一头海狸交换两头鹿,两天劳动的成果交换两天劳动的
成果,是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案(下图)。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但是,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分析过了,只有在双方都能够节约劳动的情况
下,交换才会发生。也就是说,猎人捕杀海狸需要的时间比渔夫长,而渔夫打鹿
的时间要比猎人多。
我们仍然沿用第一章假设的劳动时间数值:猎人捕杀一头海狸需要五天时
间,渔夫打两头鹿需要劳动四天(见下图,符号*代表两人各自实际需要的物
品):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猎人捕杀一头海狸*---------------(5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渔夫捕杀两头鹿 *------------(4天)
我们作为此例的编造者,清楚地知道他们双方捕获猎物所需要的时间,但
是,例中的两人并不知道对方捕捉猎物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例如,尽管猎人估计
到渔夫捕获一头海狸需要的时间比自己少,但是并不一定知道他只要花费两天时
间就可以捕获一头海狸;同样,渔夫也不知道猎人只要花费两天时间就能够捕获
两头鹿。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并不知道一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成本到底
是多少(“成本”的定义本身就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也不知道楼下小店口香糖
的进货价是多少(即使小老板说给你听,你可能也不会相信)。
在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之前明确这一点,对于获得正确的结论是非常重要
的。在整个分析过程之中,我们也应该始终记住这一点。
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把猎人和渔夫分开来进行分析。我们首先
来研究猎人。在下图中,猎人只知道自己的情况(虚线以上的事实),但是不知
道虚线以下的事实。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捕杀一头海狸 * ―――――――――――――――(5天)
……………………………………………………………………………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猎人劳动五天可以捕杀五头鹿,也可以捕杀一头海狸,因此,对于他来说,
一头海狸等于五头鹿。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猎人捕杀五头鹿 ―――――――――――――――(5天)
捕杀一头海狸* ―――――――――――――――(5天)
因此,当渔夫提出用一头海狸交换猎人的四头鹿时,猎人发现这一交易可以
使自己仅用四天的劳动就能得到原来需要五天时间才能捕捉到的一头海狸,也就
是说,通过这一交换,自己可以节约一天的劳动;或者说,对于猎人来讲,一头
海狸的成本是五头鹿,现在只需要四头鹿。因此,猎人完全可能接受这一交换比
例。
也就是说,渔夫用自己两天劳动的产品交换猎人四天劳动的产品,后者不但
不觉得吃亏,反而因为节约了劳动而感到很高兴。
现在我们再来看渔夫,同样他只知道自己的情况(虚线以上的事实),但是
不知道虚线以下的事实。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捕杀两头鹿* ――――――――――――(4天)
……………………………………………………………………………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由于渔夫劳动四天可以捕杀两头海狸,也可以捕杀两头鹿。因此,对于他来
说,两头海狸等于两头鹿。用图形表示如下:
渔夫捕杀两头海狸 ――――――――――――(4天)
捕杀两头鹿* ――――――――――――(4天)
因此,当猎人提出用三头鹿交换渔夫的两头海狸时,渔夫发现这一交易可以
使自己仅用四天的劳动就能得到原来需要六天时间才能捕捉到的三头鹿,也就是
说,通过这一交换,自己可以节约两天的劳动;或者说,对于渔夫来讲,三头鹿
的成本是三头海狸,现在只需要两头海狸。因此,他完全可能接受这一交换比
例。
也就是说,猎人用自己三天劳动的产品交换渔夫四天劳动的产品,后者不但
不觉得吃亏,反而也因为节约了劳动而感到很高兴。
现在我们看到,在两人交换各自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如果不知道对方花费的
劳动时间(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凭劳动时间一个参数是不可能最终决定交
换比例的。“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只是斯密先生想当然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家使用这种“我认为”式的论述方式得出的结论,至今还被很多
中国学者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实际上却是非常经不起推敲的。
(摘自黄佶《资本异论》www.nows.com/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6 10:50:57编辑过]
可能我说得比较难以理解。比如,有A、B、C三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产品P。这样,A总是努力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生产,他乐意看到B、C的生产费用比自己更大,因为这样可以将P的价格维持在较高程度,从而使A的产品获得超额利润。
但是A的愿望也正是B、C的愿意,因此,三个人都展开了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竞争。这样,在这种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竞争过程中,他们的生产活动还有什么费用是必不可少的呢?只有这些必不可少的因素,才能被他们保留于生产过程中,其它因素,那怕是懒散的自己的父亲,都有可能被开除出去,因为竞争不容许他们承担不必要的费用。
——劳动时间是生产费用的一种体现与存在形式,当我们说以劳动时间来决定交换比例时,我们实际上是指以生产费用的多少来决定交换比例。
嘿嘿,你总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胡扯。
我在证明“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你却写“当我们说以劳动时间来决定交换比例时,我们实际上是指以生产费用的多少来决定交换比例。”
难道你的意思是说“生产费用也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但这和你的“价值就是生产费用”的论调背道而驰。
所以,你应该指出我的证明过程存在问题,或证明“劳动时间能够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才符合逻辑。
否则就等于在承认自己的“生产费用价值论”是在胡扯。
你的问题就在于没有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却又不冷静思考、认真反思,就是一个劲地说说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6 20:48:40编辑过]
如果说你在本版别的帖里,在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方面,尽管你不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但至少你在认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有错误之处,还的确有正确的内容的话;而你在本帖中所批判的关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却是完全错误的:尽管斯密没有明确指出,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社会,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但他明确地规定了他的这个社会,不存在资本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也就是变相地确定了,他这个价值理论能够成立的社会性质前提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而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劳动量将是最重要的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因此,我要说,斯密的观点,比你的观点,更严密,也更接近真理。
。
——他这个价值理论能够成立的社会性质前提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而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劳动量将是最重要的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因此,我要说,斯密的观点,比你的观点,更严密,也更接近真理。
难道“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就必然是“劳动量将是最重要的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
你的依据是什么?
他的观点比我更严密?嘿嘿……
我的证明过程放在这里,你不说其中有什么问题,却还是和斯密一样,只说自己的结论,不给出论据,我也没有办法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6 21:16:47编辑过]
你的关于“只有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包括马克思在内,没有一个经济学者,会否定你的上述观点。不说马克思,纵使你批判的斯密,也用了“似乎是”这个限制词,因为尽管劳动时间是斯密设定的那个社会,决定商品交换的最重要的因素,但也不是唯一的因素,至少还有需求因素。所以我一再说,你批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只是你自己理解的朴素的劳动价值理论,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所以,你的那本书,批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目的,很难达到。
不过,我还是很欣赏你的这本书,它毕竟有了一个成功传播于社会的开端。我的书稿,十几年来,纵使费用自理,在大陆也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版。如果没有互联网,我的这些思想,连传播出去,都很困难。做学术难啊。
——他这个价值理论能够成立的社会性质前提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而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劳动量将是最重要的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因此,我要说,斯密的观点,比你的观点,更严密,也更接近真理。
难道“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就必然是“劳动量将是最重要的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
你的依据是什么?
他的观点比我更严密?嘿嘿……
我的证明过程放在这里,你不说其中有什么问题,却还是和斯密一样,只说自己的结论,不给出论据,我也没有办法了。
你可能没有读我在本站的相关文章。我给你摘录如下: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的真理
在这儿,我们要给出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与耗费劳动价值理论的不同。凡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受各自投入的即耗费的劳动唯一决定的理论,我们称之为耗费劳动价值理论,不管这种耗费劳动是活劳动还是"物化劳动”。凡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可通过商品中折算的劳动加以确定的理论,我称之为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对于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来说,只存在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而不存在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在这里,我先简要讲几句似乎是题外的话:我粗略看了许多学者的文章,感觉有如下问题:1他们的“价值”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不清:经济学上的含义是指其社会购买力,应和伦理观念上的含义[如对人的重要意义]分清,更不能有多重含义。2把“价值”的决定要素[如劳动]和用劳动作为分类及测量手段[纵使是测量购买力即价值本身]混为一谈。在这一点上,所有相信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正确的学者,都比较严密:他们都不提耗费劳动为0的商品的价值决定。事实是:任何商品经济中的全体商品[含纯粹人类及非人类服务],其中耗费的劳动,是一个从0%到100%的序列。正如其中耗费[占用]的土地和资本是一个从0%到100%的序列一样。3折算劳动价值理论重点在于揭示所有权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纵使全部耗费为0的商品的价值决定,如爱琴海岛上出土的维纳斯女神雕塑,也存在所有权对她的价值决定的影响,当她被所有并被投入市场之后。4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并不否定消费偏好和社会购买力分配[有效需求]对商品价值决定的意义。相反,它是把这两个基本要素看成相对独立的价值决定因素。
依据我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当一种商品耗费的劳动为0时,它的折算劳动并不为0。纵使得到它不需付出任何经济耗费[指劳动资本和土地等],它的折算劳动亦不为0。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只是以一维的方式[从劳动的角度]去认识市场经济的思维工具,如斯拉发的“一般商品”。其实,自系统论在经济学得到应用以来,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市场经济,包括认识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由那些因素决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凯恩斯把他的的价值理论定义为”全部产品论”,我认为是最正确的,但也是最空泛的。事实上,一个国家的政府,所信奉的分配伦理观,都会影响一些商品的交换比例的改变乃至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
本文所立论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不同劳动者的等量劳动时间的折算。例如:假定生产的技术水平一定,生产某种商品,甲需要n小时,乙需要m小时,那么我们就可以进行折算,甲一小时的劳动等于乙m/n小时的劳动,这种折算的基础是这样的:劳动所有权的等同性,要求其对劳动产品占有权也具有等同性,即要求工资收入的等同性。但这是以劳动者的能力无差异为前提的,而对于不同的劳动能力,其等量劳动时间的产品是不同的,从而其各自的工资收入也是不同的,对于他们来说.他们的产品收入比率与其各自耗费韵劳动成反比。为了说明得更清晰。让我们作如下假设:甲、乙两个人组成—个社会:甲无论是在织布方面还是打猎方面都比乙强,在一个时间单位内,甲的产品都是乙的产品两倍,如果实行社会分工进行商品交换,又假设他们都有相同的欲望曲线,虽然无论是甲织布还是乙织布,都只有在这样的交换比例下,商品生产和交换才会达到稳定均衡状态,即甲的一小时劳动产品必须同乙的二小时劳动产品进行交换,否则,要么甲因比例小于二而退出,或者乙因比例大于二而退出,这是由他们的经济利益决定的,因为这时他们各自认为也确实是独自生产更为有利,即独自供应自己的产品其机会收益为正数。
刚才我们是研究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方面有差别时,同一劳动时间如何折算,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劳动者劳动能力相同,而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劳动能力与社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体现出不同的生产成果时,劳动时间如何折算。显然,如果生产成果归劳动者所有的话,则情况和上述的折算方式是相同的,这一点在对行业内和国家间劳动的折算具有重要价值。这时,生产力较大的劳动,折算成含劳动时问较多的生产力较低的劳动。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第二个层次是这样的:假定存在如下两个生产集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欲望无差异,资本家的欲望和土地质量无差异,在开始的初年,各自依靠其积蓄生活,第二年则靠其各自收入生存:
(1)甲资本家:土地100公顷,劳动者:20人。合作生产大米,年终生产出20吨大米,分配比率1:9,甲资本家分得20*(1/10)=2吨,劳动者分得20*(9/lO)=18吨,100公顷土地收入价值,折合为劳动者收入2/0.9=20/9年的价值,20吨大米的价值,折合为劳动者20+(20/9)=200/9年劳动的价值。
(2)乙资本家:土地100公顷,劳动者:20人。合作生产衣服,年终生产出40套,分配比率l:9,乙资本家分得40*(1/10)=4套,劳动者分得40*(9/10)=36套,100公顷土地的收入价值折合为劳动者2/0.9=20/9年劳动的价值,40套衣服价值,折合为20+(20/9)=200/9年劳动的价值。
在衣服和大米组成的商品市场上,则交换比例必然稳定在一吨大米换二套衣服的水平上,否则,就会因收益不均(甲、乙资本家的收益不均,和(1)情况下的工人收益和(2)情况下的工人收益不均)而引起生产要素(劳动力和土地)在两种生产部门的流动。
这种交换比例是这样折算出来的:20吨大米=200/9年的劳动收入,40套衣服=200/9年的劳动收入,则1吨大米=2套衣服。其论证根据是这样的:
劳动能力的等同性及劳动所有权的等同性+土地质的等同性及资本所有权的等同性—劳动产品所有权的等同性+资本产品所有权的等同性—工资率的等同性十利润率的等同性—表现为商品交换与折算劳动成比例。 .
思维敏锐的读者也许会提出,在这种情况下,依据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得出的交换比例,也是一吨大米换二套衣服。不错,这是由我们选择的投入产出比及分配比率相同而造成的。只要情况略有改变,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和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之间的区别,就显现出来了:
假定上面的生产和交换,我们命名为To时的经济状况,在T1时,有一位丙资本家要生产一种新商品,比如说是烟草,一个单位的烟草要投入一个劳动者一年的时间且占用土地18公顷一年,预期其市场价格为m吨大米,那么这位丙资本家应否生产烟草呢?
如果依据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则烟草的生产价格=1个劳动年的工资即o.9吨大米;如果依据折算劳动价值理论, 则烟草的生产价格=1个劳动年的工资+18公顷土地的利润=[1+(18/100)*(20/9)]*0.9=1.4*0.9=1.26吨大米。显然,这位资本家要比较一下,生产烟草和生产大米及衣服的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当他用在18公顷土地上种植水稻时,他可取得o.36吨的大米收入,作为利润。显然预期市场价格m,只有在大于1.26吨大米时,生产烟草的机会收益才是正的,当m小于1.26吨时,机会收益为负(机会成本为正);当m等于1.26吨时,机会收益等于机会成本,即生产啥利润都一样。
毫无疑问,只有折算劳动价值理论是正确的,而耗费劳动价值理论是错误的。如上例,依据后者,则当m大于o.9吨大米时,生产烟草的机会收益大于零,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合,因为此时资本家的利润小于平均利润。
无论是耗费劳动价值理论,还是折算劳动价值理论,都必须有一个起点,即To时的经济状态存在,作为依据,这是时序对价值决定的意义之所在,也是西方经济学者称市场经济为"试错”(trial and err)经济的原因。 请那些认为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为“循环论证”的学者明白,市场经济中就是依据To时的结构,决定T1时的经济决策;当To和T1结构相同时,经济就表现为带有‘循环”特征;纵使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他的劳动力价值(工资)的确定,也要有个T0时,作为基础。此外,试图从价值理论推出一种社会的分配依据即所有权,这是混淆了因果关系。相反,价值理论是以一定的社会分配结构作为前提的。
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第三层次是引入了需求因素。
假设社会对于大米的需求是这样的,当每吨大米其价格为10/9个年劳动收入时,需求为20吨,则生产大米量超过20吨时,所投入该部分各要素所折算出来的劳动量,大于社会应投入该部分的折算劳动量,这时,有效需求对折算劳动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讲,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存在真理的部分,是指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中,存在折算劳动价值理论的萌芽片段,我是有根据的,这些根据就是存在于《资本论》中的下列阐述:(—)马克思关于不同能力的劳动者等量劳动时间,形成不同价值量的阐述;㈡马克思关于商品国际价值与劳动之间关系的论述,他明确地说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国民劳动应折算成较大的劳动,从而有较大价值;㈢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可以提高一国利润率水平的阐述,如果依据耗费劳动价值理论(如李嘉图的),这是不可能的,也是错误的。㈣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价值的论述;[五]固定资本折旧,尤其是无形折旧理论的论述。
让我们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我的折算劳动价值理论作一番比较:
劳动——工资 效用偏好
土地——地租——有效供给——商品交换比例——有效需求——
资本——利润 购买力分配
显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的部分片段,但没有第二层次,而第二
层次却是最精华的部分。在此, 我把货币看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要素。[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5:44:32编辑过]
——你的关于“只有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包括马克思在内,没有一个经济学者,会否定你的上述观点。
马克思肯定不会同意的,他的劳动价值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就是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为基础的。
我一上来首先证明这个观点不能成立,就是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来个釜底抽薪。
——所以我一再说,你批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只是你自己理解的朴素的劳动价值理论,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所以,你的那本书,批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目的,很难达到。
嘿嘿,其他很多人不是这样认为的。
——不过,我还是很欣赏你的这本书,它毕竟有了一个成功传播于社会的开端。我的书稿,十几年来,纵使费用自理,在大陆也没有一个出版社愿意出版。如果没有互联网,我的这些思想,连传播出去,都很困难。做学术难啊。
我小学做红小兵时负责搞宣传,大了搞广告和传播,所以很注意传播效果。
一些小经验:
文字要大,段不要太长,段之间要空一行。
文字要反复推敲,简要易懂。
结构要反复推敲,从最简单但是最核心的地方切入,使读者知道你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多分章节,标题要作成内容简介,读者光看标题就知道你的主要思想和论据。
近十年来,这些经验介绍了很多次,但是同道们都不太重视。
你的大作密密麻麻,字又小,看起来太累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6 22:15:37编辑过]
——让我们作如下假设:甲、乙两个人组成—个社会:甲无论是在织布方面还是打猎方面都比乙强,在一个时间单位内,甲的产品都是乙的产品两倍,……
有这样的社会吗?或者说这样的情况是实际社会的主流吗?
我没有看到你分析更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甲生产 A 产品比乙强,但乙生产 B 产品比甲强”。
也许是我粗心没找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6 22:32:32编辑过]
我没有看到你分析更符合客观实际的情况:“甲生产 A 产品比乙强,但乙生产 B 产品比甲强”。
也许是我粗心没找到?
1,假设信息完全对称,这个社会的商品交换,其决定交换比例的最重要的要素,应该是劳动时间。因为此时,对双方来说,生产费用最低,交换而不是独立自主,更合乎他们的利益。
2,假设信息是不对称的,这个社会的商品交换,就存在你在《资本异论》(或首帖)所研究的情形。你的这部分相关分析,是正确的。
3,商品经济中交换信息的实际演变情形是:从不对称逐渐向对称转变。因为这对于双方说来,都是实际利益所在。这一点不用再证明了吧。
——劳动时间是生产费用的一种体现与存在形式,当我们说以劳动时间来决定交换比例时,我们实际上是指以生产费用的多少来决定交换比例。
嘿嘿,你总是牛头不对马嘴的胡扯。
我在证明“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你却写“当我们说以劳动时间来决定交换比例时,我们实际上是指以生产费用的多少来决定交换比例。”
难道你的意思是说“生产费用也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你的理解能力怎么这么差?!我强调的正是劳动时间以生产费用的方式来决定商品的价格,从而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由于生产费用必须最小化,所以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因素才有资格决定商品的价格,就是“劳动时间”。但这种劳动时间却是凝结着一切必要的成本耗费的劳动时间,而不单纯是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时间。
如果说你在本版别的帖里,在批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方面,尽管你不知道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但至少你在认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有错误之处,还的确有正确的内容的话;而你在本帖中所批判的关于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却是完全错误的:尽管斯密没有明确指出,他的劳动价值理论成立的社会,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但他明确地规定了他的这个社会,不存在资本所有权和土地所有权,也就是变相地确定了,他这个价值理论能够成立的社会性质前提是——只存在劳动所有权的商品经济社会。而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商品交换,劳动量将是最重要的决定交换比例的因素。因此,我要说,斯密的观点,比你的观点,更严密,也更接近真理。
马克思的理论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将劳动价值论的成立状况从亚当斯密状态转化到当今的现代状态,他认为,那怕在面临非常复杂的生产要素的今天,劳动价值论也是成立的,因为他将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必要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土地等因素仍然没有形成新价值的资格。
但马克思的这个卓越理论的成立的必要前提则是充分的供给竞争,它包括资本与土地的充分供给竞争,一切垄断都会干扰这个理论的成立。
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资本主义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批判资本垄断之下的所有权。如果资本不再成为垄断的力量,那么资本所有权就不再成为资本主义的因素。
——商品经济中交换信息的实际演变情形是:从不对称逐渐向对称转变。因为这对于双方说来,都是实际利益所在。这一点不用再证明了吧。
你能不能说一下,你知道哪些商品的生产劳动时间?或生产成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8:32:20编辑过]
——你的理解能力怎么这么差?!我强调的正是劳动时间以生产费用的方式来决定商品的价格,从而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嘿嘿,是我理解能力差,还是你根本不动脑筋?
我证明劳动时间不能决定商品价格,你不说我的证明有问题,却直接说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费用能够决定商品价格。
A 不能决定 C,但是 A 决定的 B 却能够决定 C。你这是什么逻辑?!
——由于生产费用必须最小化,所以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因素才有资格决定商品的价格,就是“劳动时间”。
这个“所以”的“因为”是什么?
——但这种劳动时间却是凝结着一切必要的成本耗费的劳动时间,而不单纯是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时间。
“必要的成本”包含哪些内容?如果不包含资本的费用,请说明为什么不包含。如果包含资本的费用,那么你虽然有个“劳动时间”的帽子,但你的理论还是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截然对立的。
要研究问题,就应该这样细致地、一个环节也不错过地进行研究,否则就只是“信仰”,而不是“科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8:47:26编辑过]
——马克思的这个卓越理论的成立的必要前提则是充分的供给竞争,它包括资本与土地的充分供给竞争,一切垄断都会干扰这个理论的成立。
嘿嘿,现在除了低层次的体力劳动力,还有什么是可以充分供给的?
一个“卓越”理论居然根本没有能够得以成立的“必要前提”,你这“卓越”两字是在赞颂马克思还是在嘲讽马克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8:51:24编辑过]
——因此,三个人都展开了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竞争。这样,在这种生产费用最小化的竞争过程中,他们的生产活动还有什么费用是必不可少的呢?只有这些必不可少的因素,才能被他们保留于生产过程中,其它因素,那怕是懒散的自己的父亲,都有可能被开除出去,因为竞争不容许他们承担不必要的费用。
——由于生产费用必须最小化,所以最终只能剩下一个因素才有资格决定商品的价格,就是“劳动时间”。
你是不是把机器和资本也“开除”出去了?
如果你把机器和资本的价值“换算”成“劳动时间”,然后再来说“劳动时间决定一切”,那你这是哪门子劳动价值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9:11:20编辑过]
2000-6-29 的发言:
顺便说一句,马克思这一对比例知识的长篇论述中,居然还存在一个错误(以下摘自黄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逻辑错误”一文(1997年8月)):
在讨论一种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其相对价值也将发生相应变化时,马克思列举的第二种情况是:
“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起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羊毛歉收而增加一倍,现在不是20码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资本论〉,I,p68)
羊毛歉收为什么会引起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根据常识,只要羊毛的质量没有变化,工人生产上衣所需的劳动时间不可能因为羊毛歉收而发生任何变化。
马克思这样说,其出发点显然是:羊毛歉收,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上衣厂的资本家必须花费更多的货币去购买羊毛。多支付的货币属于生产成本,而生产成本可以折算成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所以羊毛歉收后,生产上衣的“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把构成商品成本的不同因素全部不加说明地换算成“劳动时间”一个因素,然后再用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
看来,Rocky 先生(注:一个批判《资本异论》的网友)又要发挥他过人的想象力、为马克思找一条理由了,例如:羊毛歉收,说明这年天气或者水草不好,羊的毛在歉收的同时又粗又硬,增加了加工的难度,等等……
看来,要批判《资本论》,没养过羊的人还真没资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9:23:49编辑过]
这里高人不少
不过我觉得黄先生您的手法也是照搬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
只是把国际贸易变成了国内交易罢了
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用的是多要素分析来放松这个假设
或者可以说是猎人有捕鹿的技术要素,渔民有捕海豹的技术要素。这样一来,只要明确了不同技术要素与纯劳动的换算比例。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我不是学政治经济学的 可能看法很幼稚 望赐教
——不过我觉得黄先生您的手法也是照搬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只是把国际贸易变成了国内交易罢了,后来的国际贸易理论用的是多要素分析来放松这个假设。
没错。我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或者可以说是猎人有捕鹿的技术要素,渔民有捕海豹的技术要素。这样一来,只要明确了不同技术要素与纯劳动的换算比例。这个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问题就在于这个“换算比例”没办法明确——除非在市场上讨价还价。而这样一来,商品价值就必然和市场供求有关,而不可能单纯和“劳动时间”有关。
所以马克思要含含糊糊地说:这个比例是在一个“社会过程”中确定的。
——我不是学政治经济学的 可能看法很幼稚 望赐教。
我也不是学马克思经济学的。没关系,不学反而脑子清楚一点,学了反而糊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16:14:41编辑过]
1,马克思的理论的卓越之处就在于他将劳动价值论的成立状况从亚当斯密状态转化到当今的现代状态,他认为,那怕在面临非常复杂的生产要素的今天,劳动价值论也是成立的,因为他将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必要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土地等因素仍然没有形成新价值的资格。
2,但马克思的这个卓越理论的成立的必要前提则是充分的供给竞争,它包括资本与土地的充分供给竞争,一切垄断都会干扰这个理论的成立。
3,马克思之所以强调资本主义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批判资本垄断之下的所有权。如果资本不再成为垄断的力量,那么资本所有权就不再成为资本主义的因素。
关于1,我想知道:是马克思认为还是你认为。
关于2,“充分的供给竞争”是啥意思,是否意味着费用为零还是意味着资本的完全流动。
关于3,你能把你的观点讲的更清楚些吗。
——商品经济中交换信息的实际演变情形是:从不对称逐渐向对称转变。因为这对于双方说来,都是实际利益所在。这一点不用再证明了吧。
你能不能说一下,你知道哪些商品的生产劳动时间?或生产成本?
就我的职业经验而言,我对我所在的行业的大多数商品的成本,都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推断,不管一个行业的商品成本有多么秘密,但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都是一个逐渐拉开的帷幕,这个秘密,同时通过它的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以及政府机关(如税务),会很快被社会所了解。当然,对于个人来说,纵使你知道某种商品的成本,也大多没有办法且不得不接受比成本更高的市场价格。
嘿嘿,“会很快被社会所了解”?我随便找条新闻,你能不能“很快地”告诉我这种电视机的生产成本?
————————————————
平板电视价年关雪崩 外资品牌成降价先锋http://info.china.alibaba.com 时间:2006-01-25 10:02
“得年货市场得全年”,年关将至,平板电视降价大战在惊呼中上演。与往年国产品牌唱主角不同,外资品牌成为此次价格雪崩的先锋。
《每日经济新闻》从三大家电连锁卖场了解到,元旦期间,合资平板一改往日不温不火的价格策略,忽然发起迅猛的降价风暴。整体降幅高达30%,单台的平均降幅基本都在4000元至5000元左右。以一款东芝32英寸液晶为例,由原价15999元降至10888元。而春节期间,这些外资品牌将在元旦的基础上再降10%,整体降幅接近50%。“如此高的降价幅度还是头一遭。”永乐彩电部一负责人表示。
——————————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来自对客观事实的总结,并因此发展出“博弈”理论,所以,你的理论实际上是在挑战整个西方经济学。
这不是不可以,但是结局难以乐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23:25:37编辑过]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纵使你知道某种商品的成本,也大多没有办法且不得不接受比成本更高的市场价格。
对企业、对国家,同样如此。中国人不难知道阿拉伯石油的生产成本吧?不难知道俄罗斯歼击机的生产成本吧,但还是不得不高价购买。
所以,“生产成本(不含资本的成本)决定商品价格”、“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只有在充分竞争、足够长期、成本中包括资本的代价,“生产成本决定商品价格”才能成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23:32:38编辑过]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纵使你知道某种商品的成本,也大多没有办法且不得不接受比成本更高的市场价格。
对企业、对国家,同样如此。中国人不难知道阿拉伯石油的生产成本吧?不难知道俄罗斯歼击机的生产成本吧,但还是不得不高价购买。
所以,“生产成本(不含资本的成本)决定商品价格”、“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只有在充分竞争、足够长期、成本中包括资本的代价,“生产成本决定商品价格”才能成立。
你的上述观点,就我看来,和我的完全一样。你这是和风车作站。
嘿嘿,“会很快被社会所了解”?我随便找条新闻,你能不能“很快地”告诉我这种电视机的生产成本?
————————————————
平板电视价年关雪崩 外资品牌成降价先锋http://info.china.alibaba.com 时间:2006-01-25 10:02
“得年货市场得全年”,年关将至,平板电视降价大战在惊呼中上演。与往年国产品牌唱主角不同,外资品牌成为此次价格雪崩的先锋。
《每日经济新闻》从三大家电连锁卖场了解到,元旦期间,合资平板一改往日不温不火的价格策略,忽然发起迅猛的降价风暴。整体降幅高达30%,单台的平均降幅基本都在4000元至5000元左右。以一款东芝32英寸液晶为例,由原价15999元降至10888元。而春节期间,这些外资品牌将在元旦的基础上再降10%,整体降幅接近50%。“如此高的降价幅度还是头一遭。”永乐彩电部一负责人表示。
——————————
“信息不对称”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来自对客观事实的总结,并因此发展出,所以,你的理论实际上是在挑战整个西方经济学。
这不是不可以,但是结局难以乐观。
就我的价值理论(折算劳动只是它的形式)而言,我认为,它能够使西方经济学,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至于你说的“博弈”理论,我在给它提供纯粹经济理论,数学技术只有建立在正确在经济理论基础之上,才有意义,否则就是垃圾。
你的上述观点,就我看来,和我的完全一样。你这是和风车作站。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