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海狸换2头鹿是斯密《国富论》中提到的事,可以看成是一个物物交换模型。据斯密说那是发生“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的事。
斯密时代,已经是商品与货币交换时代了,物物交换(商品与商品交换)已经不是常见的交换了。真发生了物物交换,也是以货币为计量的——两种物所值的货币量相等——P1Q1=P1Q2,P商品价格,Q商品数量。
但斯密不是按当时的交换现状考虑问题,他来了一个头脑风暴,猜想远古时代是怎么交换的。他想当然地认为是因为捕捉1头海狸与2头鹿的劳动时间相等。
据本人学过的历史知识来看,远古时代物物交换,都是交换多余的物。不是专门生产为了交换的,是生产的多了有了剩余才去交换的。
到底会形成什么样的交换比例?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劳动,哪里会有劳动时间相等交换的事?反正都是多余的东西,交换双方“对流”一下,交换就成功了。不同时间,交换的比例未必一样。
长时间了能形成一个固定的1头海狸换2头鹿的比例?一切都是胡思乱想。
1头海狸换2头鹿就是一个穿越,一个闹剧。
斯密的这个物物交换模型是一个研究的歧路,他错了,后来跟着错的经济学家也很多。直到天才马歇尔出现,把商品交换研究导入正轨——研究商品与货币的交换。虽然他也搞错了,弄出了一个错误的供给曲线,但是他的研究之路走的对。
马歇尔结束了等劳动交换的错误,谁能结束他的供给曲线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