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36 2
2005-08-15

探讨商品交换的过程,看起来是小儿科的事情,可是,实际上它在研究经济学中,是个非常关键的事。

对商品交换的过程,要分两种情况来讨论,一种是货币出现之前,一种是货币出现之后。

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的过程是很明显的,一眼就看出来了。例如,一个裁缝拿一件衣服和一个木匠交换椅子,裁缝把衣服交给木匠,木匠把椅子交给裁缝,两个人都得到了各人所需的东西,这个交换过程就结束了。

可是,对于货币出现之后的情况,经济学上都把商品的交换过程搞错了。例如,一个裁缝卖一件衣服,得一两银子,经济学就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商品交换过程。我则认为不是,我认为这只是半个交换过程。裁缝卖衣服,那个买衣服的人得到了他所需的东西,但是裁缝还没得到,他只得到一两银子,而银子是货币,不是真正的商品,没有使用价值,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只有他用这一两银子买来他所需要的东西,比方说一把椅子,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讲整个商品交换过程才结束,结果是他用一件衣服换了一把椅子。在他买椅子之前,他得到的那一两银子,只是市场给他打的一张欠条,他最终要用这一两银子到市场上换回市场欠他的东西,所以说不能把他卖衣服得到银子就认为是商品交换的结束,不能认为这个过程是完整的商品交换过程,只能认为他买东西后,才是完整的商品交换过程。

因为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媒介就是媒人,一谈到媒人就想到结婚,所以在这里我再用结婚来做个比方。在媒人出现之前,男女都是自由恋爱的,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走到一起,就是结婚了。在媒人出现之后,你把一个媒人领到家里,还不能算你结婚,只有媒人从你家里走出去,换一个女人回来,才能算你结婚,不是的吗?

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能把卖东西得到钱作为商品交换的结束,这只是商品交换的一半。

为什么我要强调认清商品交换全过程的重要性呢?因为这牵扯到了商品交换双方赢亏的计算问题,赢亏的计算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赢亏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所以赢亏只能在商品交换完成之后才能计算,而卖东西得到钱,这是商品交换过程的一半,商品交换还没有完成,所以这时就急于计算赢亏是错误的。

例如,一个农民用100斤大米换一个铁匠的一把镰刀,这时商品交换就完成了,农民在这次交换中是赢是亏,就可以计算了。可是,如果农民把100斤大米拿到市场上卖了二两银子回家,他下一步用这二两银子能买什么还不确定,就不能计算赢亏。如果这时农民急忙就计算赢亏,结果说他赢利多少多少,高兴得不得了,可是如果到第二天,物品涨价了,二两银子原来能买一把镰刀,现在只能买半把了,他还赢利那么多吗?如果第二天起了兵灾了,商人都逃难了,没有市场了,而且一打就是几十年,到死他这二两银子都没买到任何东西,还能说他赢利多少多少吗?只能说他那100斤大米白扔了,什么都没换到,总收入是0

中国那资源换来美圆也是这样,不能急于计算赢亏,要等中国买来东西之后才能计算。

用什么来计算呢?就用劳动时间。农民用100斤大米换一把镰刀,怎么计算农民是赢还是亏呢,就用劳动时间。就看农民花在100斤大米上的劳动时间是多少,铁匠花在一把镰刀上的劳动时间是多少,然后相减。谁大谁吃亏,差是多少就吃亏多少。如果农民用二两银子买了一双鞋,就用100斤大米的劳动时间一双鞋的劳动时间进行比较。

再拿国际贸易来说。假设中国80万名工人用200天生产了8亿件衬衫,卖了16亿美圆,这时中国不要急于计算赢利多少多少而欢欣鼓舞,要看你用这16亿美圆买来了什么。如果你什么都不买,在那里存着,那就一直等于收入是0。如果你买了一架飞机,那么就要用一架飞机消耗外国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和8亿件衬衫消耗中国人的劳动时间进行比较。8亿件衬衫消耗中国人1亿6千万个工日,假设一架飞机消耗外国1万个工日,那么相减就约等于1亿6千万,中国就亏这么多,就等于80万名工人干了200天接近白干,所以忙活得不轻,就是不富裕,原因就是大半都是给人家忙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8-16 21:39:00

顶 用马克思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 一样很有力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 16:06:00
仁者见仁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