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1321 445
2020-01-05


更多“图说《资本异论》”:
http://www.loong.cn/z/zbyl-pics.ht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1-5 04:40:33
《资本异论》第二章 仅仅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2-1,“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比例”:一个未经证明的断言

  “在资本累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取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一般地说,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需要的劳动,若二倍于捕杀鹿一头所需要的劳动,那么,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如果这是一个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部分,他的成绩肯定是不及格。因为写第一句话时他还很不肯定,使用了“似乎是……”这种很犹豫的口气,但是未经任何证明,他就在紧接着的第二句话里给出极其肯定的结论:“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

  然而,两百多年来,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1776年初版)中的这段话(中文译文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42页),作为一个影响波及全人类、至今还在决定中国人命运的理论的基础,似乎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疑问。

2-2,证明:只有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如果一个渔夫捕杀一头海狸要花费两天时间,一个猎人捕杀一头鹿需要一天时间(见下图,线条长度表示时间长度):

猎人捕杀一头鹿  ---(1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在我们第三者看来,一头海狸交换两头鹿,两天劳动的成果交换两天劳动的成果,是最合理、最公平的方案(下图)。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但是,我们在第一章里已经分析过了,只有在双方都能够节约劳动的情况下,交换才会发生。也就是说,猎人捕杀海狸需要的时间比渔夫长,而渔夫打鹿的时间要比猎人多。

  我们仍然沿用第一章假设的劳动时间数值:猎人捕杀一头海狸需要五天时间,渔夫打两头鹿需要劳动四天(见下图,符号*代表两人各自实际需要的物品):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猎人捕杀一头海狸*---------------(5天)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渔夫捕杀两头鹿 *------------(4天)



  我们作为此例的编造者,清楚地知道他们双方捕获猎物所需要的时间,但是,例中的两人并不知道对方捕捉猎物所需要的实际时间。例如,尽管猎人估计到渔夫捕获一头海狸需要的时间比自己少,但是并不一定知道他只要花费两天时间就可以捕获一头海狸;同样,渔夫也不知道猎人只要花费两天时间就能够捕获两头鹿。在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并不知道一台彩色电视机的生产成本到底是多少(“成本”的定义本身就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也不知道楼下小店口香糖的进货价是多少(即使小老板说给你听,你可能也不会相信)。

  在分析商品的交换过程之前明确这一点,对于获得正确的结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分析过程之中,我们也应该始终记住这一点。

  为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应该把猎人和渔夫分开来进行分析。我们首先来研究猎人。在下图中,猎人只知道自己的情况(虚线以上的事实),但是不知道虚线以下的事实。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捕杀一头海狸  *---------------(5天)

……………………………………………………………………………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猎人劳动五天可以捕杀五头鹿,也可以捕杀一头海狸,因此,对于他来说,一头海狸等于五头鹿。可以用图形表示如下:



猎人捕杀五头鹿 ---------------(5天)

捕杀一头海狸* ---------------(5天)



  因此,当渔夫提出用一头海狸交换猎人的四头鹿时,猎人发现这一交易可以使自己仅用四天的劳动就能得到原来需要五天时间才能捕捉到的一头海狸,也就是说,通过这一交换,自己可以节约一天的劳动;或者说,对于猎人来讲,一头海狸的成本是五头鹿,现在只需要四头鹿。因此,猎人完全可能接受这一交换比例。

  也就是说,渔夫用自己两天劳动的产品交换猎人四天劳动的产品,后者不但不觉得吃亏,反而因为节约了劳动而感到很高兴。

  现在我们再来看渔夫,同样他只知道自己的情况(虚线以上的事实),但是不知道虚线以下的事实。



渔夫捕杀一头海狸 ------(2天)

捕杀两头鹿*   ------------(4天)

……………………………………………………………………………

猎人捕杀两头鹿  ------(2天)



由于渔夫劳动四天可以捕杀两头海狸,也可以捕杀两头鹿。因此,对于他来说,两头海狸等于两头鹿。用图形表示如下:



渔夫捕杀两头海狸 ------------(4天)

  捕杀两头鹿* ------------(4天)



  因此,当猎人提出用三头鹿交换渔夫的两头海狸时,渔夫发现这一交易可以使自己仅用四天的劳动就能得到原来需要六天时间才能捕捉到的三头鹿,也就是说,通过这一交换,自己可以节约两天的劳动;或者说,对于渔夫来讲,三头鹿的成本是三头海狸,现在只需要两头海狸。因此,他完全可能接受这一交换比例。

  也就是说,猎人用自己三天劳动的产品交换渔夫四天劳动的产品,后者不但不觉得吃亏,反而也因为节约了劳动而感到很高兴。

  现在我们看到,在两人交换各自劳动产品的过程中,如果不知道对方花费的劳动时间(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只凭劳动时间一个参数是不可能最终决定交换比例的。“海狸一头当然换鹿二头”只是斯密先生想当然的结果。

古典经济学家使用这种“我认为”式的论述方式得出的结论,至今还被很多中国学者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实际上却是非常经不起推敲的。



2-3,劳动时间只能决定交换比例所在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劳动时间一个因素,还不能唯一地确定交换比例。双方可以接受的交换比例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是落在一个范围内。确定这个范围的原则就是:如果交换比例位于此范围内,双方都能够节约劳动。

  由于猎人打五头鹿和捕杀一头海狸花费的劳动一样多(都是五天),交换比例达到五头鹿交换一头海狸时,猎人已经不能通过交换节约劳动,反而要承担交换引起的额外麻烦。

  如果渔夫提出的交换比例超过五头鹿换一头海狸,例如六头鹿换一头海狸,猎人肯定会退出交换,因为直接去捕杀海狸需要的劳动反而比较少(见下图):



猎人捕杀六头鹿 ------------------(6天)

捕杀一头海狸* ---------------(5天)



  所以,交换比例不可能超过5:1(鹿比海狸),这是交换比例所在范围最不利于猎人的一端。

  由于渔夫捕杀一头海狸需要的劳动时间和打一头鹿一样多(均为两天),因此,交换比例达到一头鹿交换一头海狸时,渔夫已经不能通过交换节约劳动,反而要承担交换引起的额外麻烦。

  如果猎人提出的交换比例超过一头海狸换一头鹿,例如两头海狸换一头鹿,渔夫肯定会退出交换,因为这时直接去捕杀鹿需要的劳动反而比较少(见下图):



渔夫捕杀两头海狸 ------------(4天)

  捕杀一头鹿* ------(2天)



  所以,交换比例也不可能超过1:1(鹿:海狸),这是交换比例所在范围最不利于渔夫的一端。

  因此,猎人和渔夫交换商品的比例在5:1和1:1之间(鹿:海狸),请见下图。



需要更多的鹿  五头鹿换一头海狸       一头海狸换一头鹿  需要更多海狸

————————|—————————————————————|———————

  猎人退出交换         可成交范围         渔夫退出交换



在可成交范围内,任何交换比例都有可能存在。在这个范围内,无论交换比例是什么数值,双方都能够节约劳动,因此都会被接受。如果要最终确定具体的交换比例,还需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因素。



2-4,交换比例范围的确定:双方劳动时间相差越大,这个范围就越大



  归纳上述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再能够节约劳动的交换比例,就是这个范围的极限。

  计算交换比例极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同样的时间里,生产自己产品或对方产品的数量之比。

  在五天时间内,猎人可以打五头鹿,或者捕杀一头海狸,所以,交换比例范围不利于猎人一端的极限是5:1(鹿:海狸);

  在两天时间内,渔夫可以捕杀一头海狸,或者一头鹿,所以,交换比例范围不利于渔夫一端的极限是1:1(鹿:海狸)。

  在实际生活中,非专业生产者和专业生产者生产同样的产品,劳动时间相差很大,远远超过我们在上例中假设的程度。

  现在我们假设猎人捕杀一头鹿仍然只要一天时间,而捕杀一头海狸需要50天时间;渔夫捕杀一头海狸仍然只需要两天时间,但是捕杀一头鹿需要20天时间,那么交换比例的范围就扩大为从50:1一直到1:10(鹿:海狸),整个可成交范围大大地扩大了(见下图)。



需要更多的鹿 50:1      5:1    1:1       1:10 需要更多海狸

——————|————————|————|—————————|————————

猎人退出交换|       原来的可成交范围        |渔夫退出交换

      |                       |

      |-------扩大了的新成交范围-------|



  显然,非专业生产者和专业生产者在劳动时间上的差异越大,可成交范围也越大,即交换比例的不确定性越大。

  在实际生活中,两者劳动时间之比趋向于无限大,例如电视机厂(电视机的专业生产者)平均数分钟可以生产一台电视机,而一个普通人(非专业生产者)生产一台电视机,可能需要数年时间。因此,根据劳动时间确定的可成交范围实际上也是趋向于无限大的。

  对于非专业生产者根本无法生产的东西来说,其劳动时间等于无限长,所以此时的可成交范围是无限大的。

  因此,仅仅根据劳动时间,是不可能确定商品交换比例的。

在以后章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确定交换比例还需要劳动时间以外的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5 06:36:51
斯密的一头海狸换两头鹿的模型,有两种情形。
当猎鹿人和猎海狸者在每种猎物上生产率相同,那么他们不会交换,只会自给自足,因为交换有交易费用,自给自足则不会有交易费用。
当猎鹿人和猎海狸者在每种猎物上生产率不同,那么他们存在着各自不同的比较优势,交换比例落在价值域内,也就不存在“等劳动量交换原则”。
总之,斯密捣得一桶好糨糊,稀里糊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5 07:28:1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5 07:43:03
hj58 发表于 2020-1-5 04:40
《资本异论》第二章 仅仅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2-1,“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比例” ...
“卖葡萄酒买谷物的A,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种植谷物的B酿出更多的葡萄酒,而种植谷物的B,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大概会比酿酒的A生产出更多的谷物。可见,与两人不进行交换而各自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葡萄酒和谷物相比,用同样的交换价值,A 能得到更多的谷物,B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资本论》第一卷,179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5 09:06:02
龚民 发表于 2020-1-5 07:28
哈哈,木长进。黄佶、罗鹏至今仍在斯密的一头海狸换两头鹿上打转转。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不就是从一头海狸“当然”换两头鹿开始的吗?

他的起点就错了,当然要揭露。你想为他掩盖错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