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的第三章介绍了绝对优势原理和比较优势原理。
对原理的阐述使用的是二人二产品模型。
这正好符合博弈论中的二人博弈的情形。
看个例子。
甲是牧人,B是农民。甲生产食用牛肉的效率是4000公斤/年,乙的效率是1000公斤/年;甲生产土豆的效率是1000公斤/年,乙的效率是5000公斤/年。无疑,专业生产者的效率一般高于非专业生产者,两者之间就有了贸易的机会。
---------------------------------------------------------------
牛肉的机会成本 土豆的机会成本
---------------------------------------------------------------
甲 0.25 4
乙 5 0.2
---------------------------------------------------------------
甲在牛肉生产上拥有绝对及比较优势,乙则在土豆生产上拥有绝对及比较优势。
这时,价值域为1、(0.25~5);或2、(0.2~4)
以1为例,讨论博弈问题。
局中人为甲和乙;甲的策略集为(不交易,当一公斤牛肉换回的土豆少于0.25公斤土豆时;交易,当一公斤牛肉换回的土豆多于或等于0.25公斤土豆时),乙的策略集为(不交易,当用多于5公斤土豆的付出换回一公斤牛肉时;交易,当用少于或等于5公斤土豆的付出换回一公斤牛肉时);支付函数是各自的单位利润(甲的利润函数是交换比例减机会成本,乙的利润是机会成本减交换比例)。
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时,通过重复剔除劣战略的方法,我们知道(交易,交易)是纳什均衡,但是,需要以交换比例落入(0.25~5)为前提,因此,此博弈有多个纳什均衡。
这时,要作出较好的预测,就要运用到谢林的焦点均衡的思路。
而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所谓的等价交换,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