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价值经济学的逻辑:
交换是“等价”的——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斯密在《国富论》开卷说了,劳动是国民财富的唯一来源,所以)质量上“价值”由“劳动”决定——数量上“价值”的多少,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杜撰“一般劳动时间”——“资本”没有劳动,工人劳动了——于是,各位观众,有了“剩余价值”——打倒“资本”对“工人劳动”的剥削——革命——暴动!
还有一样东东,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对自个的劳动力,是拥有产权的,谁要用他的劳动力,就要给“租金”工人。马克思给工人“摆脱剥削”开出的药方,却是全面“消灭产权制度”,把一切产权——包括工人自身的劳动力产权全部没收、上缴给进行社会生产“计划”的计划中央。够揶揄味道的。
(奴隶社会,奴隶的劳动力产权“名义上”属于奴隶主,但由于奴隶对自身劳动力的天然控制,实际上奴隶主要化很大力气(成本)保护其产权(比如:雇佣管工拿皮鞭监督),随着成本的加大,后来导致奴隶制度的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