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231 0
2006-02-21

略论剩余价值规律的本质属性

张 挥

《政治经济学辞典》把剩余价值规律定义为:资本主义产生和增殖的规律(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上册,第432页)。其实,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出剩余价值规律的本质属性。

首先,这个定义没有表明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究竟是什么。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而这个定义并没有说明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是怎样重复出现的。

其次,用资本主义利润来表述剩余价值不够恰当。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利润,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当然,直接用剩余价值来给剩余价值下定义,就要犯定义循环的逻辑错误。尽管如此,用资本主义利润来给剩余价值下定义,仍有同一语重复的意味。

最后,这个定义没有说明资本主义利润究竟是怎样“产生和增殖”的,没有揭示出剩余价值规律的本质属性。

我们只有从剩余价值的两重性入手,即从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出剩余价值规律的本质属性。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联系,可以通过剩余价值率进行分析。

假定工作日长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那么,6小时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其剩余价值率为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4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延长为8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200%;如果工作日长度还不变,把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为2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地延长为10小时,剩余价值率提高到500%。用图表示如下:

为了进行比较,我们引入两个新概念:绝对剩余价值率和相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劳动与其相应的必要劳动之比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率;相对剩余劳动与其相应的必要劳动之比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率。

如图所示,图(1)的剩余价值率100%,实际上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率;图(2)的剩余价值率为200%,它包括绝对剩余价值率和相对剩余价值率两部分。减去其中的绝对剩余价值率100%,为相对剩余价值率,也是100%。显然,这100%的相对剩余价值率是必要劳动时间由6小时缩短为4小时,相应地剩余劳动时间由6小时延长到8小时而得到的。同理,图(3)的剩余价值率200%是绝对剩余价值率,图(4)的相对剩余价值率为500%减去200%,等于300%。

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图(1)至图(3)体现绝对剩余价值率的周期;从图(2)至图(4)体现相对剩余价值率的周期。绝对剩余价值率和相对剩余价值率增长的周期性是由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增长具有周期性所决定的。

从以上可以得出结论:第一,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周期性;第二,绝对剩余价值的增殖也具有周期性;第三,相对剩余价值每产生一次,绝对剩余价值就增殖一次。

相反,绝对剩余价值对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作用呢?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

相对剩余价值不能在自身的基础上产生,这是由于它本身的性质——不稳定性所决定的。

我们再来看图(2)和图(3),尽管二者的剩余价值率都是200%,但是图(2)的剩余价值率包括100%的绝对剩余价值率和100%的相对剩余价值率。而图(3)的200%的剩余价值率完全是绝对剩余价值率,当然,这里包含图(2)中的100%的相对剩余价值率的转化成分。从图(2)到图(3)的过程,正是相对剩余价值率转化为绝对剩余价值率的过程。相对剩余价值率转化为绝对剩余价值率的实质是相对剩余价值转化为绝对剩余价值。从图(2)到图(3)的过程说明,相对剩余价值一经产生便很快转化为绝对剩余价值。笔者把这一性质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的不稳定性。

我们知道,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劳动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的前提下才可能产生。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的生产有密切关系。由于我们探讨的是绝对剩余价值对相对剩余价值的作用,所以,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对相对剩余价值的作用,此处从略。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对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作用。

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历史就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历史。主要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基本阶段。在每个阶段的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人长期反复操作某一种技术,使其熟练程度不断提高,当这种技术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工人的技术水平,而且也取决于工具或机器的完善程度。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劳动工具适合于局部工人的专门的特殊职能,使劳动工具简化、改进和多样化。这样,工场手工业时期也就同时创造了机器的物质条件之一,因为机器就是由许多简单工具结合而成的(《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一版,第379页)。可见,工具或机器的完善程度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就为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然而,无论是物质条件,还是技术条件,都是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绝对剩余价值可以促使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不能产生;没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就不能产生;没有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绝对剩余价值就不能增殖。因为靠工作日的无限延长而使绝对剩余价值增殖是不可能的。

正因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所以,资本家既要榨取相对剩余价值,又要榨取绝对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剩余价值的增殖是从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到绝对剩余价值的增殖,又从绝对剩余价值的增殖到相对剩余价值再产生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辩证过程。然而,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运动。正是这种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促使剩余价值的不断增殖。

笔者把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引起绝对剩余价值的增殖,绝对剩余价值的增殖反过来又促使相对剩余价值再产生的规律叫做剩余价值规律。把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引起绝对剩余价值增殖的过程叫做一个剩余价值周期。剩余价值周期越短,剩余价值增殖得越快。

根据剩余价值规律这一新的定义,可以看出,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增殖是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矛盾运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具有必然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反映了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在每个剩余价值周期中不断重复出现。这样,新的定义就弥补了“资本主义利润的产生和增殖的规律”这一定义的不足,从而,揭示出剩余价值规律的本质属性。

注:拙文首发山东大学《青年思想家》杂志1991年第4期。后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政治经济学(前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部分)》杂志1992年第1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