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估值逻辑:20个投资案例深入复盘
--读书笔记 (十七)
第二部分 中期(1967~1988年)(5)
第8章 1973:《华盛顿邮报》(之三)
实际上,1973年更高的税率意味着:对于相同的息税前利润,当时股东所能得到的现金利润要少于当今股东的所得。如果对这个因素进行调整,在今天30%税率下可比企业的价值/息税前利润应为7.5倍。当说到可比性时,这里具体是指: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中的息税前利润,是能带来1973年《华盛顿邮报》实现的、可比税后净营业利润的那个息税前利润。对于处在增长中的好企业,7.5倍的企业价值/息税前利润仍然便宜,但并没有离谱!
再看市盈率,这里仍旧是一个比较温和的估值。
注意,这里使用的调整后每股收益,没有包括特殊项目或相关调整项差额,这些在年报第17页中合并利润表下已经标注。这样做的目的只是想基于这个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来做估值判断。在1972财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市盈率是10.9倍。鉴于它高品质的业务和基于较高已用有形资金回报率(复利能力强)基础上的增长,这个倍数使该公司的估值再一次表现出便宜的属性!
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华盛顿邮报》的估值:它似乎是巴菲特以适当的估值倍数,获得了一个内生复利能力和成长性俱佳的企业。根据盈利能力标准和1973年年初投资者所获的信息,这还不是一个最低的估值。即便如此,当巴菲特开始买入时,这时的价格比他的平均值低,而且,在他持续买入,并意图累计持有该公司10%的股份,这个难度的确要远远大于一个小投资者仅购买小额股票的遭遇。
这里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揣摩。第一,就像美国运通的案例一样,《华盛顿邮报》这个案例涉及的是一个高品质的企业:它在保持10年增长的同时,还享有创造一流已用有形资金收益率的能力。在这个案例里,这个企业是以一个便宜的价格出售的,但并不离谱。第二,鉴于年报中给出了详细的发行量和竞争情况的相关数据,所以很明显,仔细阅读的投资者可以找到高质量信息。
从此,巴菲特和格雷厄姆开始了他们一生的友谊。在1974年秋,巴菲特成为《华盛顿邮报》的董事,随后成了格雷厄姆非常信任的顾问,并给她灌输了保守的资本配置的思想,使她成为一个不会为并购花冤枉钱,但也会偶尔错过也许是非常出色的发展机会的CEO。然而,巴菲特对格雷厄姆最大的影响是:给她灌输了对股东友好的思维模式和对高效经营的专注。及至1985年,公司的营业利润率已经从1974年的10%增长到了19%。在这期间,《华盛顿邮报》也用剩余现金回购了公司几乎40%的股份。因此,公司的净利润增长超过7倍,而每股收益却增长了10倍(见表8-6~表8-9)!
表8-6 历史最高税率和最高税级(1909~2010年)
资料来源:Office of Tax Policy Research,1909–2001:World TaxDatabase.
http://www.wtdb.org/index.html.AccessedOctober17,2002.2002–2010 Internal RevenueService,Instructionsfor Form 1120.
表8-7 利润表(1971~1972年) (单位:美元)
① 1971年前由于杂志订阅采购和书籍促销费用会计方法调整造成的差额。
② 资料来源:Washington Post,1972AnnualReport,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