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价值转形”问题
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中,给出了从价值到生产价格变换的三张表格,并指出:
1、“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总体来看,社会本身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的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总和”(参见《资本论》第三卷,第179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而在“第十章一般利润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中指出:
2、“平均利润只能是社会平均资本的利润,它的总和等于剩余价值总和” (同上,第194页)。
这是马克思分析从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价值转形”问题所给出的两个基本等式。
“价值转形”问题中的两个基本等式,即: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商品价值总和;
⑵、资本利润总和=剩余价值总和。
在马克思分析“价值转形”的问题的论述中,实际上存在一种漏洞,其没有正确地区分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就其本质而言是再生产商品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再生产商品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由此,商品价值量的计量单位是社会必要劳动量,而一般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表示。而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是商品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是单位商品所交换的货币量,商品价格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单位商品”。很显然,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单位商品的货币价格量,并非是同一的。
一、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图式及问题
1、马克思给出的第一张表格
马克思给出了两个假定:“为了简便起见,假定不变资本到处都是同样地全部加入所考察的年产品。其次还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会和它们的可变部分的量成比例地每年实现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就是说,把周转时间的差别能在这方面引起的差别暂时撇开不说。” (同上,第173页)。
马克思给出五个生产部门构成的第一张表格:(同上,第174页)
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产品价值 利润率
Ⅰ.80c+20v 100% 20 120 20%
Ⅱ.70c+30v 100% 30 130 30%
Ⅲ.60c+40v 100% 40 140 40%
Ⅳ.85c+15v 100% 15 115 15%
Ⅴ.95c+5v 100% 5 105 5%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五个部门的利润率是各不相同的,这样就把资本的平均利润率问题有效地提了出来。那么,上述表格可以再加上一行,用于表示社会总资本及平均利润等,可得到下面这个表格:
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产品价值 利润率
Ⅰ.80c+20v 100% 20 120 20%
Ⅱ.70c+30v 100% 30 130 30%
Ⅲ.60c+40v 100% 40 140 40%
Ⅳ.85c+15v 100% 15 115 15%
Ⅴ.95c+5v 100% 5 105 5%
合计:390c+110v 100% 110 610 22%
2、马克思给出的第二张表格
马克思给出的第二张表格:(同上,第175页)
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利润率 已用掉的c 商品价值 成本价格
Ⅰ.80c+20v 100% 20 20% 50 90 70
Ⅱ.70c+30v 100% 30 30% 51 111 81
Ⅲ.60c+40v 100% 40 40% 51 131 91
Ⅳ.85c+15v 100% 15 15% 40 70 55
Ⅴ.95c+5v 100% 5 5% 10 20 15
合计390c+110v — 110 — — — —
平均 78c+22v — 22 22% — — —
在这里可以看到,马克思给出的第二张表格相对于第一张表格进行了较大的调整。这里涉及到固定资本折旧的基本问题,由此就把原来的“假定不变资本到处都是同样地全部加入所考察的年产品” (同上,第173页)这个假定做了修改。这样以来商品价值比第一张表格中的产品价值就改少了,成本价格也跟着不同了。
为了清楚起见,把第二张表格可以改成下表:
资本 物耗 工资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 成本价格 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
Z H V M Y B ω λ
Z=C+V Y=H+V+M B=H+V ω=M/V λ=M/Z
Ⅰ.80C+20V 50 20 20 90 70 100% 20%
Ⅱ.70C+30V 51 30 30 111 81 100% 30%
Ⅲ.60C+40V 51 40 40 131 91 100% 40%
Ⅳ.85C+15V 40 15 15 70 55 100% 15%
Ⅴ.95C+5V 10 10 5 20 15 100% 5%
合计390C+110V 202 110 110 422 312 100% 22%
平均 78C+22V — 22 22 — — 100% 22%
由于涉及到固定资本的折旧及折旧率,因马克思并没有给出不变资本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物质流动资本)的比例,由此不便于随意猜测其假定物耗中固定资本折旧和物质流动资本的耗费比例。
3、马克思给出的第三张表格
马克思给出的第三张表格:(同上,第176页)
资本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 商品成本价格 商品价格 利润率 价格同价值的偏离
Ⅰ.80c+20v 20 90 70 92 22% +2
Ⅱ.70c+30v 30 111 81 103 22% -8
Ⅲ.60c+40v 40 131 91 113 22% -18
Ⅳ.85c+15v 15 70 55 77 22% +7
Ⅴ.95c+5v 5 20 15 37 22% +17
把上面这个表格可化为下表:
资本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 商品成本价格 商品价格 利润率 价格同价值的偏离
Ⅰ.80c+20v 20 90 70 92 22% +2
Ⅱ.70c+30v 30 111 81 103 22% -8
Ⅲ.60c+40v 40 131 91 113 22% -18
Ⅳ.85c+15v 15 70 55 77 22% +7
Ⅴ.95c+5v 5 20 15 37 22% +17
合计390c+110v 110 422 312 422 22% 0
平均 78c+22v 22 — — — 22%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看出,五个生产部门都获得了相同的平均利润率。
并且其保持“价值转形”中两个基本等式成立,即: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商品价值总和;
⑵、资本利润总和=剩余价值总和。
如果将上述表格加以解析,可以得到如下表格:
资本 物耗 工资 剩余价值 商品价值 成本价格 商品生产价格 剩余价值率 平均利润 利润率 价格同价值的偏离
Z H V M Y B W ω U λ
Z=C+V Y=H+V+M B=H+V W=B+U ω=M/V λ=U/Z W-Y
Ⅰ.80C+20V 50 20 20 90 70 92 100% 22 22% +2
Ⅱ.70C+30V 51 30 30 111 81 103 100% 22 22% -8
Ⅲ.60C+40V 51 40 40 131 91 113 100% 22 22% -18
Ⅳ.85C+15V 40 15 15 70 55 77 100% 22 22% +7
Ⅴ.95C+5V 10 10 5 20 15 37 100% 22 22% +17
合计390C+110V 202 110 110 422 312 422 100% 110 22% 0
平均 78C+22V — 22 22 — — — 100% 22 22%
4、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
价值和价格是两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价值量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量表示,一般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计量单位是社会必要劳动小时。价格是商品货币的交换比例,也即单位商品的货币量,计量单位是:货币量/单位商品。
马克思实际上等于提出如下两个等式关系,即: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商品价值总和;
⑵、资本利润总和=剩余价值总和。
来作为他分析“价值转形”过程的基本条件。
但是,如果把价值量和价格量作为两种不同的度量,那么显然价格量不可能等于价值量,因为它们分别使用的是不同的计量单位。
为了把问题简单化,把价格量看作是以货币计量的商品量,并假定其计量单位是:单位货币。这样以来,计量价值的单位是:社会必要劳动小时。而计量价格量的单位是:单位货币,比如:克金。
由此就可以把相关的问题更为清晰化地表现出来。这是马克思“价值转形”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问题之二
所谓“价值转形”就是要把以价值计量的商品价值变换为以货币计量并获得平均利润的商品的生产价格。其不仅要实现从价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到价格也即以货币计量的商品价格的转换,还要实现从一般价格到生产价格的变换。
这样以来,人们就发现,马克思所给的“价值转形”的变换中,并没有完成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全面变换。马克思的变换仅仅是把剩余价值通过转移即重新分配来实现平均化的。并没有给出以生产价格表示的成本价格。也即,仅仅变换了M,而没有变换H+V或C+V,由此说,马克思在“价值转形”理论上还存在着重要缺陷。
上百年以来,包括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内,一直对这个所谓的“价值转形”问题争论不休。并且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当然在马克思看来,其已经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其认为:“因为生产价格可以偏离商品的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包含另一个商品的这个生产价格在内的成本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它的总价值中由加到里面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构成的部分。必须记住成本价格的这个修改了的意义,因此,必须记住,如果在一个特殊生产部门把商品的成本价格看作和生产商品时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相等,那就总可能有误差。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来说,这一点没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无论如何,商品的成本价格总是小于商品的价值这个论点,在这里仍然是正确的。……此外,成本价格小于商品价值的论点,现在实际上变成了成本价格小于生产价格的论点。对于生产价格和价值相等的社会总资本来说,这个论点同以前关于成本价格小于价值的论点是一致的。”(同上,第184,185页)。
二、解析“价值转形”问题
为了使问题能够更为透彻和简单化,这里遵从马克思在给第一张表格使所给出的假定:“假定不变资本到处都是同样地全部加入所考察的年产品。其次还假定,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会和它们的可变部分的量成比例地每年实现同样多的剩余价值,就是说,把周转时间的差别能在这方面引起的差别暂时撇开不说。” (同上,第173页)。
而假定仅有三个生产部门。第Ⅰ生产部门生产铁,第Ⅱ生产部门生产小麦,第Ⅲ生产部门生产货币金。
㈠、解析一
1、转形前的价值关系(用社会必要劳动小时计量)
单位:小时
生产部门 资本 物耗 活劳动 劳动分配 剩余价值 产品价值 剩余价值率
Z H D V M Y ω
Z=C+V H=C D=V+M Y=H+D ω= M/D
Ⅰ生产铁 600c+240v 600 400 240 160 1000 0.4
Ⅱ生产小麦 300c+300v 300 500 300 200 800 0.4
Ⅲ生产货币金 100c+60v 100 100 60 40 200 0.4
总计 1000c+600v 1000 1000 600 400 2000 0.4
货币金存量(小时) 2500 2500+200
剩余价值率定义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活劳动形成价值。
即,ω= M/D
2、转形前的实物关系(以实物计量)
生产部门 物耗 具体活劳动 抽象活劳动 生产过程 产量 货币金存量
qa d D → Q G
qa+d→Q
(千克) (小时) (小时) (克)
Ⅰ生产铁(千克) 2400 400 → 4000
Ⅱ生产小麦(千克) 1200 500 → 8000
Ⅲ生产货币金(克) 400 100 → 40 40
货币金存量(克) 500
总计 4000 1000 540
为简便起见,假定三部门生产物耗只消耗铁。
上表中,具体活劳动时间未设定。
3、转形前货币价格关系(用货币金计量)
单位:克金
生产部门 资本 物耗 工资 利润 商品价格量 价格 利润率 劳动价格换算比
Zb Hb Vb Mb Yb Pb λb K1
Zb=Cb+Vb Hb=Cb Yb=Hb+Vb+Mb Mb/(Cb+Vb) K1=Yb/Y
Ⅰ生产铁 120+48 120 48 32 200 0.05 0.1904761 0.2
Ⅱ生产小麦 60+60 60 60 40 160 0.02 0.33333 0.2
Ⅲ生产货币金 20+12 20 12 8 40 1 0.25 0.2
总计 200+120 200 120 80 400 0.25 0.2
劳动价格换算比=商品价格量/产品价值量
即,K1=Yb/Y
K1=0.2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三生产部门商品总价格量是400克金,而对应产品的总价值量是2000小时。
在没有利润平均化之前,三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各不相同,总平均利润率是0.25(即25%)。
此表所给出的价格:
Pb1=0.05(克金/千克铁)
Pb2=0.02(克金/千克小麦)
Pb3=1(克金/克金)
这些是没有发生“价值转形“之前对应商品的价格。
4、价值转形方程
(qa1·Pz1+D1·(1—ω)·K2)·(1+λz)=q1·Pz1
(qa2·Pz1+D2·(1—ω)·K2)·(1+λz)=q2·Pz2
(qa3·Pz1+D3·(1—ω)·K2)·(1+λz)=q3·Pz3
K2=Yz/Y
Yz=q1·Pz1+q2·Pz2+q3·Pz3
Pz3=1
(K2为价值转形后的劳动价格换算比。)
即,
(qa1·Pz1+D1·(1—ω)·K2)·(1+λz)=q1·Pz1
(qa2·Pz1+D2·(1—ω)·K2)·(1+λz)=q2·Pz2
(qa3·Pz1+D3·(1—ω)·K2)·(1+λz)=q3
Y· K2=q1·Pz1+q2·Pz2+q3
方程组,有4个方程,4个未知数Pz1、Pz2、K2和λz。
代入已知数,得:
(2400·Pz1+400·(1—0.4)·K2)·(1+λz)=4000·Pz1
(1200·Pz1+500·(1—0.4)·K2)·(1+λz)=8000·Pz2
(400·Pz1+100·(1—0.4)·K2)·(1+λz)=40
2000· K2=4000·Pz1+8000·Pz2+40
解此方程组,得:
K2=0.2
Pz1=0.05275(克金/千克铁)
Pz2=0.018625(克金/千克小麦)
Pz3=1(克金/克金)
λz=0.2084592
5、转形后的货币价格关系(用货币金计量)
单位:克金
生产部门 资本 物耗 工资 利润 商品生产价格量 价格量偏离 生产价格 利润率 劳动价格换算比
Zz Hz Vz Mz Yz ΔYz Pz λz K2
Zz=Cz+Vz Hz=Cz Yz=Hz+Vz+Mz Yz-Yb Mz/(Cz+Vz) K2=Yz/Y
Ⅰ生产铁 126.6+48 126.6 48 26.4 211 +11 0.05275 0.2084592
Ⅱ生产小麦 63.3+60 63.3 60 25.4 149 -11 0.018625 0.2084592
Ⅲ生产货币金 21.1+12 21.1 12 6.9 40 0 1 0.2084592
总计 211+120 211 120 69 400 0 0.2084592 0.2
在上述数例的解析中,经过价值转形变换,劳动价格换算比未变,即K1=K2=0.2。
其中,按生产价格计算的平均利润率为λz=0.2084592。不同于一般价格(为转形前的价格)计算的平均利润λb=0.25。
由于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均不等于1,由此,“价值转形”问题中的两个基本等式: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商品价值总和;
⑵、资本利润总和=剩余价值总和。
并不成立。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400(克金)≠商品价值总和2000(小时);
⑵、资本利润总和69(克金)≠剩余价值总和400(小时)。
㈡、解析二
为了能够更为全面的解析“价值转形”问题,下面再给出一个数例。用以说明“价值转形”前后劳动价格换算比K1≠K2的情况。
1、转形前的价值关系(用社会必要劳动小时计量)
单位:小时
生产部门 资本 物耗 活劳动 劳动分配 剩余价值 产品价值 剩余价值率
Z H D V M Y ω
Z=C+V H=C D=V+M Y=H+D ω= M/D
Ⅰ生产铁 500c+300v 500 500 300 200 1000 0.4
Ⅱ生产小麦 300c+240v 300 400 240 160 700 0.4
Ⅲ生产货币金 200c+60v 200 100 60 40 300 0.4
总计 1000c+600v 1000 1000 600 400 2000 0.4
货币金存量(小时) 5000 5000+300
2、转形前的实物关系(以实物计量)
生产部门 物耗 具体活劳动 抽象活劳动 生产过程 产量 货币金存量
qa d D → Q G
qa+d→Q
(千克) (小时) (小时) (克)
Ⅰ生产铁(千克) 2000 500 → 4000
Ⅱ生产小麦(千克) 1200 400 → 7000
Ⅲ生产货币金(克) 800 100 → 30 30
货币金存量(克) 500
总计 4000 1000 530
为简便起见,假定三部门生产物耗只消耗铁。
上表中,具体活劳动时间未设定。
3、转形前货币价格关系(用货币金计量)
单位:克金
生产部门 资本 物耗 工资 利润 商品价格量 价格 利润率 劳动价格换算比
Zb Hb Vb Mb Yb Pb λb K1
Zb=Cb+Vb Hb=Cb Yb=Hb+Vb+Mb Mb/(Cb+Vb) K1=Yb/Y
Ⅰ生产铁 50+30 50 30 20 100 0.025 0.25 0.1
Ⅱ生产小麦 30+24 30 24 16 70 0.01 0.296292 0.1
Ⅲ生产货币金 20+6 20 6 4 30 1 0.1538461 0.1
总计 100+60 100 60 40 200 0.25 0.1
劳动价格换算比=商品价格量/产品价值量
即,K1=Yb/Y
K1=0.1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三生产部门商品总价格量是400克金,而对应产品的总价值量是2000小时。
在没有利润平均化之前,三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各不相同,总平均利润率是0.25(即25%)。
此表所给出的价格:
Pb1=0.025(克金/千克铁)
Pb2=0.01(克金/千克小麦)
Pb3=1(克金/克金)
这些是没有发生“价值转形“之前对应商品的一般价格。
4、价值转形方程
(qa1·Pz1+D1·(1—ω)·K2)·(1+λz)=q1·Pz1
(qa2·Pz1+D2·(1—ω)·K2)·(1+λz)=q2·Pz2
(qa3·Pz1+D3·(1—ω)·K2)·(1+λz)=q3
Y· K2=q1·Pz1+q2·Pz2+q3
(K2为价值转形后的劳动价格换算比。)
方程组,有4个方程,4个未知数Pz1、Pz2、K2和λz。
代入已知数,得:
(2000·Pz1+500·(1—0.4)·K2)·(1+λz)=4000·Pz1
(1200·Pz1+400·(1—0.4)·K2)·(1+λz)=7000·Pz2
(800·Pz1+100·(1—0.4)·K2)·(1+λz)=30
2000· K2=4000·Pz1+7000·Pz2+30
解此方程组,得:
K2≈0.0923076
Pz1≈0.0230769(克金/千克铁)
Pz2≈0.008901(克金/千克小麦)
Pz3=1(克金/克金)
λz=0.25
5、转形后的货币价格关系(用货币金计量)
单位:克金
生产部门 资本 物耗 工资 利润 商品生产价格量 价格量偏离 生产价格 利润率 劳动价格换算比
Zz Hz Vz Mz Yz ΔYz Pz λz K2
Zz=Cz+Vz Hz=Cz Yz=Hz+Vz+Mz Yz-Yb Mz/(Cz+Vz) K2=Yz/Y
Ⅰ生产铁 46.15+27.69 46.1538 27.69228 18.46152 92.3076 -7.6924 0.023076 0.25
Ⅱ生产小麦 27.69+22.15 27.69228 22.153824 12.461526 62.30763 -7.69237 0.008901 0.25
Ⅲ生产货币金 18.46+5.53 18.46125 5.538456 5.999994 30 0 1 0.25
总计 92.30+55.38 92.3076 55.38456 36.92304 184.6152 -15.3848 0.25 0.0923076
在上述数例的解析中,经过价值转形变换,劳动价格换算比改变,K1=0.1,K2≈0.0923076,K1≠K2。
其中,按生产价格计算的平均利润率为λz=0.25。一般价格(为转形前的价格)计算的平均利润λb=0.25。
由于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均不等于1,由此,“价值转形”问题中的两个基本等式: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商品价值总和;
⑵、资本利润总和=剩余价值总和。
并不成立。
⑴、商品生产价格总和184.6152(克金)≠商品价值总和2000(小时);
⑵、资本利润总和36.92304(克金)≠剩余价值总和400(小时)。
商品的价值经过价值转形,变换到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商品的成本价格包括工资和物耗价格均要发生变换,在这种变换中,总是存在一种劳动价格换算比K,从商品价值到一般价格存在一个劳动价格换算比K1,而从商品价值变换到生产价格,则存在一个劳动价格换算比K2。这一方面是价值量的计量单位为社会必要劳动小时和商品价格量的计量单位货币金(克金)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般价格总量到生产价格总量的缩减或增加造成的。并且经过转形之后,一般价格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利润率也会存在差异。
这就是从价值也即从抽象劳动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到生产价格“价值转形”的最基本的解析。
至于不同部门的具体劳动小时会转化为多少抽象劳动小时(社会必要劳动小时)则基本取决于实际的竞争状况来决定的。正常来说,其取决于具体劳动本身的量和同质的具体劳动时间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的情况,同时还取决于同一个劳动者在不同性质的劳动方面的效率的差异。要解决这个从具体劳动到抽象劳动的变换问题,则需要另外的专门的分析。
总之,那种认为生产价格与价值无关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㈢、解析三
如果假定劳动价格换算比K转形前后都为1
如果假定劳动价格换算比K转形前后都为1(K1=K2=1),那么,这等于给了一个特定的条件,由此只有在特例中才能成立。
也即,需要有转形前的特定结构,才能有转行后的对应方程的可成立解。
1、转形前的价值关系(用社会必要劳动小时计量)
单位:小时
Ⅰ生产铁 600c1+240v1+160m1=1000y1
Ⅱ生产小麦 300c2+300v2+200m2=800y2
Ⅲ生产货币金 100c3+60v3+40m3=200y3
总计 1000c+600v+400m=2000y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活劳动形成价值。
即,ω= M/D
ω= M/D=400/1000=0.4
2、转形前的实物关系(以实物计量)
由于假定转形前劳动价格换算比K1=1(克金/小时),则对应实物关系必须加以调整。
其等于给出了两个条件:
①、劳动价格换算比K1=1(克金/小时);
②、由此金的价格量在数值上必须等于金的价值量。
生产部门 物耗 抽象活劳动 生产过程 产量
qa+D→Q
(千克) (小时) (小时) (克)
Ⅰ生产铁(千克) 2400(千克铁)+400(必要劳动小时) → 4000(千克铁)
Ⅱ生产小麦(千克) 1200(千克铁)+500(必要劳动小时) → 8000 (千克小麦)
Ⅲ生产货币金(克) 400(千克铁)+100(必要劳动小时) → 200(克金)
(为简便起见,假定三部门生产物耗只消耗铁。)
3、转形前货币价格关系(用货币金计量,单位:克金)
单位:克金
Ⅰ 2400·Pb1+(240+160)·K1=4000·Pb1
Ⅱ 1200·Pb1+(300+200)·K1=8000·Pb2
Ⅲ 400·Pb1+(60+40)·K1=200·Pb3
Pb3=1
K1=1
(劳动价格换算比=商品价格量/产品价值量
即,K1=Yb/Y
假定K1=1)
解此方程组,得转形前价格:
Pb1=0.25(克金/千克铁)
Pb2=0.10(克金/千克小麦)
Pb3=1(克金/克金)
这些是没有发生“价值转形“之前对应商品的价格。
4、价值转形方程
(qa1·Pz1+D1·(1—ω)·K2)·(1+λz)=q1·Pz1
(qa2·Pz1+D2·(1—ω)·K2)·(1+λz)=q2·Pz2
(qa3·Pz1+D3·(1—ω)·K2)·(1+λz)=q3·Pz3
Pz3=1
Y· K2=q1·Pz1+q2·Pz2+q3
(K2为价值转形后的劳动价格换算比。)
将K2=1代入方程组,有:
(qa1·Pz1+D1·(1—ω))·(1+λz)=q1·Pz1
(qa2·Pz1+D2·(1—ω))·(1+λz)=q2·Pz2
(qa3·Pz1+D3·(1—ω))·(1+λz)=q3
Y=q1·Pz1+q2·Pz2+q3
(K2为价值转形后的劳动价格换算比。)
将实物消耗及必要劳动时间消耗代入上方程组,有:
(2400·Pz1+400·(1—0.4))·(1+λz)=4000·Pz1
(1200·Pz1+500·(1—0.4))·(1+λz)=8000·Pz2
(400·Pz1+100·(1—0.4))·(1+λz)=200
2000=4000·Pz1+8000·Pz2+200
解此方程组,得转形后价格:
Pz1=0.26374586
Pz2=0.09312707
Pz3=1
λz =0.2084713
5、保持劳动价格换算比K不变且K=K1=K2=1是极其特殊的条件下才能成立的特例。
这就好比牛顿力学的定律和相对论原理之间的关系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只是在相对论原理的一种特例。
所以说,马克思的价值转形只是给出了其中的特例,只是在劳动价格换算比K=K1=K2=1这种特殊的条件下,其的论述才是准确的,也即其相当于属于经典力学一样。
为了简单地说明这一点,只要指出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是否正好可以生产出1克金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如果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只生产0.2克金,则劳动价格换算比K1只能是:K1=0.2(克金/小时)。只有碰巧的时候,才会发生1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正好生产1克金,这时K1=1(克金/小时)。
补充上面说明:
解此方程组,得转形后价格及资本利润率:
Pz1=0.26374586(克金/千克铁)
Pz2=0.09312707(克金/千克小麦)
Pz3=1(克金/克金)
K2=1(克金/小时)
λz =0.2084713
(λz——转形后的预付资本利润率。)
这是我的意见:
https://bbs.pinggu.org/thread-70555-1-1.html&page=1
卫兴华与吴易风、苏星等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坚定捍卫者,一直认为剩余价值论不能动摇,但是前年(2004年)在中南财经大学的一次学术会议时卫兴华问我价值是否要分配,这说明了他并非仅是一味忠诚马克思理论,也在思考马克思理论的不足。我想我是靠谈价值分配起家的,他多少知道这一点,于是才有此问。补上“价值分配”这个环节后,则价值与价格之间将有“价值分配”这个环节,从而价值不能直接决定价格,于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有问题。显然《资本论》第三卷的价值转形就是指价值分配,但是《资本论》第一卷却没有价值分配,也没给价值转形留下任何余地。马克思看到了转形,但是他的反比又不允许转形,因为没有多余的价值。显然,假如各部门在基期获得的已是平均利润,那么某部门在其劳动生产力提高后,由于没有价值增量,它获得的正好还是平均利润,不需要转形。此时如果转形了,则该部门反而得不到平均利润。价值转形只有在正比下才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也许有人会重复马克思的理由,说技术有机构成变了,所以要转形,但是马克思没注意到技术有机构成变了意味着劳动生产力也变了,进而说明买机器和劳动力的代价也变了,显然马克思设定买机器和劳动力的代价不变。另一问题是,马克思说利润投入再生产后会使总C增加,从而要转形,但是马克思明显忽略了人数的变化。如果劳动生产力不变,则总C增加后劳动人数必须同比增加,仍不存在转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说利润转化成投资后总C增加,而总人数不增加,这说明劳动生产力提高了。显然劳动生产力提高后,机器和人的价格都要反比将低,可是马克思没考虑这种降低。这种降低又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不能转形或两个总量不等。两个总量不等在于马克思设定价格C和V不变,而其反比定律则使价值C和V必须变。在马克思转形下,如果考虑到技术有机构成变后生产力要提高,则两个总量肯定相等,利润率也不断降低。但是,问题是利润率降低的速度太快,据个人演算,假如基期的利润率为100%,则第十年的利润率为3.33%,这种下降速度是不可能事件。
回ccggqq:
你说的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十年前鄙人就已经解决了的。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提高,原不变资本价值跟着降低,由此利润率也就回反上来了。
其大致存在三种情况: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于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利润率下降;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等于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于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利润率上升降。
前提是假定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是在研究分析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时,附带解决的。
回ccggqq:
“劳动价格换算比=商品价格量/产品价值量
即,K1=Yb/Y”。
其K2应当是:K2=Yz/Y
作者在“㈡、解析二”中所给的正是“K1≠K2的情况”。
很显然,并非是一个不变的系数常数,其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并不相等的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
由此可见,你的所谓的“价值与价格的量钢不统一不是问题,因为二者在数上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剩个转换系数就统一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位,差火候啊。
如果仅仅用一个转换系数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要用两个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多余的东西。
实际上,你依然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只加一个系数K1就感到非常满足了的那一类,对问题依然不过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萌芽状态之上而已。
回ccggqq:
顺便说一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出:
“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
恐怕送给你这一类正合适。
大致应当这样考虑吧。
生产价格是用货币表示和计量的。
①、价值转换为一般价格
价值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社会劳动小时)。
物耗(物化劳动小时)+活劳动(社会劳动小时)=产品价值(社会劳动小时)。
一般价格:
(物耗(铁)×铁价格+活劳动×(1-剩余价值率)×劳动价格换算比K1))×(1+普通利润率λb)==商品量×商品价格
②、一般价格变换为转形价格
转形之后的价格方程
(物耗(铁)×铁转形价格+活劳动×(1-剩余价值率)×劳动价格换算比K2)×(1+平均利润率λz)=商品量×商品转形价格
所以,出现两个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
K1针对的是第一种情况,也即一般价格和价值(社会劳动小时)的对应关系。
K2针对的是第二种情况,也即生产价格和价值(社会劳动小时)的对应关系。
转形前后,实物生产关系不变,价值量不变(也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是,商品的价格从一般价格变换成了生产价格。
作者是这样定义剩余价值率的:
剩余价值率定义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活劳动形成价值。
即,ω= M/D
回ccggqq:
你说的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十年前鄙人就已经解决了的。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力)提高,原不变资本价值跟着降低,由此利润率也就回反上来了。
其大致存在三种情况: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于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利润率下降;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等于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利润率基本保持不变;
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于有机构成提高速度,利润率上升降。
前提是假定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是在研究分析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问题时,附带解决
回ccggqq:
“劳动价格换算比=商品价格量/产品价值量
即,K1=Yb/Y”。
其K2应当是:K2=Yz/Y
作者在“㈡、解析二”中所给的正是“K1≠K2的情况”。
很显然,并非是一个不变的系数常数,其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并不相等的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
由此可见,你的所谓的“价值与价格的量钢不统一不是问题,因为二者在数上是一一对应的,这样剩个转换系数就统一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考虑到位,差火候啊。
如果仅仅用一个转换系数就可以解决问题,那么,要用两个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就必然会出现一个多余的东西。
实际上,你依然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只加一个系数K1就感到非常满足了的那一类,对问题依然不过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萌芽状态之上而已。
你说话好冲呀,有点味道。
这里暂不问“劳动价格换算比=商品价格量/产品价值量 ”的逻辑基础,“劳动价格换算比”的单位是什么?好象两种商品的“劳动价格换算比”的单位不同!看来你的自科基础要加强约。
单位商品的价值除单位货币的价值=价格,我说的转换系数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如果你依此转不一直,你再问我。
回ccggqq:
顺便说一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出:
“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
恐怕送给你这一类正合适。
看来你还是比较了解俺的。
我的分配理论中没有考虑生产方式?你去看看我的叠加原理在讲什么吧?是呀,马克思的唯生产力论才是真正的“不庸俗”,所以在马克思的理论下就有“农民穷活该”的结论。
大致应当这样考虑吧。
生产价格是用货币表示和计量的。
①、价值转换为一般价格
价值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示(社会劳动小时)。
物耗(物化劳动小时)+活劳动(社会劳动小时)=产品价值(社会劳动小时)。
一般价格:
(物耗(铁)×铁价格+活劳动×(1-剩余价值率)×劳动价格换算比K1))×(1+普通利润率λb)==商品量×商品价格
②、一般价格变换为转形价格
转形之后的价格方程
(物耗(铁)×铁转形价格+活劳动×(1-剩余价值率)×劳动价格换算比K2)×(1+平均利润率λz)=商品量×商品转形价格
所以,出现两个劳动价格换算比K1和K2。
K1针对的是第一种情况,也即一般价格和价值(社会劳动小时)的对应关系。
K2针对的是第二种情况,也即生产价格和价值(社会劳动小时)的对应关系。
转形前后,实物生产关系不变,价值量不变(也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但是,商品的价格从一般价格变换成了生产价格。
作者是这样定义剩余价值率的:
剩余价值率定义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活劳动形成价值。
即,ω= M/D
看了楼主的回贴,我认为K1的计算有问题,也就导致了活劳动的价格计算出了问题,K1=一般价格/价值,一般价格不就是等于价值吗,你说它们单位不同,我不太同意,1克金=X克铁,其实说的就是他们包含的劳动时间相等,而劳动时间就是价值,所以1克金的一般价格(价值)与X克铁的价值是相等的,K1应该等于1。
以上是一点看法,其它部分不及细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7 23:37:48编辑过]
回ccggqq:
劝君不要相当然
假定全社会劳动者人数不变
假定物质资本在一年内全部周转。
假定资本家不吃不喝。
第1年:
C+V+M=Y
整个社会产品生产:
500+400+100=1000(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500+400)=11.11%
第2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⑴、如果依然用原来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00+(400+100)×110%=1150(劳动小时的产品)
⑵、如果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00/1.10+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545.45+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3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45.45/1.10+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586.77+400+100=1086.77(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4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86.77/1.10+400+100=1124.3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24.34+400+100=1124.3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5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24.34/1.10+400+100=1158.49(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58.49+400+100=1158.49(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6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58.49/1.10+400+100=1189.5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89.54+400+100=1189.5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7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89.54/1.10+400+100=1217.76(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17.76+400+100=1217.76(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8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17.76/1.10+400+100=1243.42(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43.42+400+100=1243.42(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9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43.42/1.10+400+100=1266.7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66.75+400+100=1266.75(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0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66.75/1.10+400+100=1287.9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87.95+400+100=1287.95(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787.95+400)= 8.42%
可见并非如你头脑中的想像的那样利润率迅速下降。
因为,物质资本的基数一旦庞大,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再增加的积累会使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的速度也随之降低下来。
第11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87.95/1.30+400+100=1183.0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83.04+400+100=1183.0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2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83.04/1.30+400+100=1102.3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02.34+400+100=1102.3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3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02.34/1.30+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541.03+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4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41.03/1.30+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493.1+400+100=993.1(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5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593.1/1.30+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456.23+400+100=956.23(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456.23+400)= 11.68%
你看,资本家的利润率不但比开始的第1年的11.11%没有降低,反而还达到了11.68%,有所提高。
你所关心的资本家的钱袋,不但没有干瘪,而且还鼓了起来。
靠你这种榆木脑袋能够考虑清楚什么问题?!!!
更正:
第14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41.03/1.30+400+100=993.1(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493.1+400+100=993.1(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5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593.1/1.30+400+100=956.2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456.23400+100=956.23(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456.23+400)= 11.68%
你看,资本家的利润率不但比开始的第1年的11.11%没有降低,反而还达到了11.68%,有所提高。
你所关心的资本家的钱袋,不但没有干瘪,而且还鼓了起来。
回ccggqq:
劝君不要相当然
假定全社会劳动者人数不变
假定物质资本在一年内全部周转。
假定资本家不吃不喝。
第1年:
C+V+M=Y
整个社会产品生产:
500+400+100=1000(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500+400)=11.11%
第2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⑴、如果依然用原来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00+(400+100)×110%=1150(劳动小时的产品)
⑵、如果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00/1.10+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545.45+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3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45.45/1.10+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586.77+400+100=1086.77(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4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86.77/1.10+400+100=1124.3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24.34+400+100=1124.3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5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24.34/1.10+400+100=1158.49(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58.49+400+100=1158.49(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6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58.49/1.10+400+100=1189.5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89.54+400+100=1189.5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7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89.54/1.10+400+100=1217.76(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17.76+400+100=1217.76(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8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17.76/1.10+400+100=1243.42(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43.42+400+100=1243.42(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9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43.42/1.10+400+100=1266.7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66.75+400+100=1266.75(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0年:
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66.75/1.10+400+100=1287.95(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787.95+400+100=1287.95(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787.95+400)= 8.42%
可见并非如你头脑中的想像的那样利润率迅速下降。
因为,物质资本的基数一旦庞大,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再增加的积累会使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的速度也随之降低下来。
第11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887.95/1.30+400+100=1183.0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83.04+400+100=1183.0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2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83.04/1.30+400+100=1102.34(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602.34+400+100=1102.34(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3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702.34/1.30+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541.03+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4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41.03/1.30+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493.1+400+100=993.1(劳动小时的产品)
第15年:
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3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30%。
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593.1/1.30+400+100=1054.03(劳动小时的产品)
即:
456.23+400+100=956.23(劳动小时的产品)
剩余价值率:
ω=100/(400+100)=20%
利润率:
λ=100/(456.23+400)= 11.68%
你看,资本家的利润率不但比开始的第1年的11.11%没有降低,反而还达到了11.68%,有所提高。
你所关心的资本家的钱袋,不但没有干瘪,而且还鼓了起来。
靠你这种榆木脑袋能够考虑清楚什么问题?!!!
搞这长干嘛?不累呀?!
一、第二年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是怎么来的?凭空捏造呀?
二、第二年总资本增加了(机器肯定同比例增加),而劳动人数没增加,这意味着什么?认真看看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的有关描述再回答。
三、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1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10%?你学过数学没有呀?……如果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200%,所有产品价值普遍反比降低200%,不变成负数了?!
四、⑴、如果依然用原来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00+(400+100)×110%=1150(劳动小时的产品),其中为什么乘110%?马克思的那条原理规定这个乘数的?
⑵、如果用当年的劳动生产率计量价值,则有:
600/1.10+400+100=1045.45(劳动小时的产品),其中,600为何除110%?
告诉你,马克思的反比是说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无关,这样在你的例中无论劳动生产率提高多少,每年创造的价值都是(400+100)。
就你这水平还骂我是榆木脑袋,真浪费时间!
回ccggqq:
奉劝老兄,省省心,改怎么凉快,就怎么凉快吧,啊!
对于马克思理论,是不需要象你这样的一知半解张口就错的来教唆俺的!!
细想了一下主贴,提这么两个问题:
1、转型前后的价格总量和利润总量不同。诚然,依作者所说价格总量可以不等于价值总量,但是,根据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原理,转型前后的价格总量是不应该发生变化的,同样的道理,利润总量也不应该发生变化,从这个原理来说,马克思的转型思想更容易让人接受一些,相比之下,价格和价值的单位不同并没有这个问题重要。
2、从方程本身来说,我没有看出构建上的问题,但我认为人们真正关心的也是争议的关键问题是转型的过程,即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换过程,是通过一天,还是通过一年来完成的,还是从商品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转型了。从实践上来说哪怕这个转型的过程只有0.1秒,在现实中都应该是可观察的。
而用类似实证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可靠,可能很容易被证伪,即转型出来的价格和平均利润率与现实不符,当然如果剩余价值率是不确定的或可变的,那就不好说了。
另外顺便说一下原文解析一中在转型后的货币价格I生产铁中利润一项原文为26.4,应为36.4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