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的知识中,经济学似乎是最接近人的生活现实与情感的科学,因而在人们面对这些各种的社会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学,但现在的经济学是市场经济学,其思想理论毫无普遍意义可言,或者说市场经济学本身就缺乏思想理论支持,于是各种似是而非的经济学,如发展经济学、环境经济、心理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等便形成了。
现有的经济学最基本的理论无疑是“最大最小”规律,最基本的思想是“选择”,所谓“最大最小”规律,就是说人们在市场生活中,总是最小的货币与劳动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货币收入与消费效用 ;而其“选择”思想,就是如何作好各种选择,如资源的利用、消费与投次的决策等,以最小代价实现收益。至于经济学对市场的分析,如边际变化、供求与数学函数、模型等,只能说是一种对人们在市场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上作的概率与统计趋势分析,因为这种分析忽视了人的行为差异与真实而丰富的感情,没有深入分析人的行为实质,而用一种根本不存在的、理想的“经济人”作为分析基础。于是将这种市场经济思想运用于现实生活,自然名不正、言不顺。
由于现有经济思想的局限性,对生活的断章取意,因此,当我们在更多地思考与应用时,就会发现其贫乏、很难经得起推敲,经济学向其它生活领域扩张显得多么无力与荒谬。
因此,重新与更深入地认识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弄清经济学与各种生活行为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我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其中自然科学解决了人们在生活中所遇到的物质问题,而社会科学分析人们的社会生活。遗憾的是,相对于自然科学,现在的社会科学更多的是从各种角度来分析人的生活,如哲学是谈人的生活观、经济学是谈市场、心理学是分析人的生理程序性反应与发展特点,以及各种问题探讨的社会学,而不象自然科学那样更具有系统性与一般性。
于是,我们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存在反应人们生活行为一般规律的科学,而作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与思路,我们不难从现有的经济学思想中找到。
经济学思路:财富——市场——经济规律:最大与最小原理————经济规律运用到其它领域————理论抽象:事物概念的形成、最大最小原理的实质:人抽象的得失心理等————全面生活意义的科学,即经济学。
经济学之所以最能反应人的生活与接近人的行为感情,其实质无非是“最大最小”思想与“选择”要求是人们最基本的行为感情。想一想,人之所以存在,在于其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的基本表现,无非是欲望:要什么、不要什么,而这种要与不要的对象就是一是现实环境与生活经历,依据是人的利害得失感受,目的是幸福,手段是评估选择,它们构成了人的行为及生活。
现在的经济学是这种思想感情在财富与市场生活的自然体现,使人们的这种基本感情得到了直接与较多的表达,于是当人们在其它生活形式中遇到问题、或者现实生活需要一种理论来解释时,人们自然会想到经济学。
因此,人的得失感与及由此产生的行为评估选择,才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实质性规律,成本核算是这种得失感受在市场经济中的表现,而选择也是在人的生活中早就存在的思想,并存在于人的各种行为中,市场生活中的选择仅是一种特列。
问题在于,这些在人类生活中早就存在的一般规律,人们并没有去发现它,总结它,以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理论,也有其深刻的原因。
知识从来就是为解决与适应人们的生活问题与需要而产生。在落后的农业时代,生存是主要的社会问题,于是经济思想就是重农;在工业化生产时期,财富就是一切,市场就是经济思想也就是必然;而后是对产权、对制度与对生活意义的关心。
至此,经济学产生与发展过程看,都体现出其对财富、对市场的关注。然而,对于我们今天所面对隐藏在物质与货币生活后面的、更广泛而基本的生活要求已开始被人们所关注的,如平等与权力、人的亲情与互助、人的意义理解等问题,也就自然无法解释。
在我们这样一个物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时代,人们已对发展的方向与意义产生了不安与兴趣,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疑惑与复杂矛盾得不到说明与解释,这时,对生活与人本身的认识就显得重要,建立真实的经济理论也就是必然与必要的时代要求,而市场经济思想在各种生活中的运用是这种时代要求的表现。
在寻找这种生活的理论中,我们不应从原有的理论知识中找答案,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生活实践。
人的存在在于其思想。从历史上看,看似完美的理论思想,往往在新思想的冲击下不堪一击,今天我们日益感受到经济学的教条与形式化发展,已暴露出改变的必然与时候到了,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建立真实的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