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enziyang 发表于 2008-10-4 00:20
以下是引用zenziyang在2008-10-4 0:16:00的发言:楼主此方法的确是好,不过,楼主可能混淆了“分筹契约”与“退出契约”我们通常说的股份,有两个属性:1)利润按股比分。2)如果散伙,总资产按股比分。这第二个属性常被忽略了,因为股份公司不存在散伙的问题,只有合作行公司,类似你的兄弟公司才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说,弟弟占3%,哥哥占97%,这个最初的股比可能是根据出资额拟定的。刚才说了,股比意味着散伙时的资产分配,如果实施“动态股权激励”,变为弟弟20%,哥哥80%,即意味着如果弟弟提出散伙,则本属哥哥的资产将流给弟弟。如果说合作制不具代表性,股份制也是一样,如果哥哥要退出,他出售手中的股权,是市值的97%还是80%,这仍是一个问题。哥哥因业绩不佳而少分得利润的确是个激励的好办法,但若哥哥因业绩不佳而损失原有股本,则不可接受。当然,他们可以签署一个合约,即股比只代表分利润的比例,不代表散伙时分家的比例。这个合约完全可行,但是,这就不再是一个股权问题了,而纯是一个分成问题(我把它叫做分筹契约)。像这样说吧,优先股也是股,但却不按利润分成,而是拿固定的钱,像工资和债务融资一样。但如果企业资产壮大100倍,然而优先股股东若退出,出售股票,则他仍可按获得股份投入100倍的钱,这和债务融资不同。但有的借贷,却不征收固定利息,而是和普通股一样分成,比如有的百货公司,将店位租给商家,每月按营业额提成。所以说,股票也可以不按股比分成,债务也可征收分成性质的利息。什么意思呢,怎么分成和股票还是债务无关,股票主要说的是怎么退出,债券也是。所以我说“分筹契约”与“退出契约”是两码子事。楼主这个与其叫“动态股权”不如叫“动态分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0-4 0:24:50编辑过]
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全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不是简单的按字面理解的只能应用在股权激励方面的模型,而是以模拟股权制为基础,对任何行业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种组织的各层次和各岗位的人力资源均可适用的一种持续性动态分配与动态化管理的激励体系。
一、项目简述
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不仅可以解决传统分配方案中的诸如分配不公平、利益难调和、管理思想不一致等问题,而且在解决中还有个不同传统的鲜明独道特色是,它不是静止的看待并解决问题,而是把问题放在一个贯穿各个分配周期的长期的自始至终的更大的视角和领域中来观察,为此,它有机融合了全程的动态化管理的激励思想,自始至终能对各级员工起到激励和约束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激励约束的有效性,它还构建了联通收入分配(含工资性收入与股权性收入)、股权分配及岗位聘任管理等三位一体化的动态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这一切的实现,均是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具有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明显不同的鲜明特色。
具体讲,新方案的不同之处是:
一是思想上的兼容并蓄。在分配上能更直接更充分地兼顾到岗位、职务、能力、过去贡献与现实贡献等各关键人力资源价值要素,能更好地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兼容。
二是设计方法上的有机合成。将管理思想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加以表现,并以模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各种指标和分配结果的百分率计算,实行比例化管理,这样就比传统方案做到更加的精确和直观。
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动态化设计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这种动态化一是有规律可寻,二是可积累、能跨期,三是分急缓两种速率进行结构设计,通过以上特别的设计能产生比传统方案更多更特别的管理效果。
四、在管理的应用上直接在模型的平台上实现了模型化程序化管理。由于新方案管理思想的集成性和设计上的有机性、效果上特殊的动态性,而能够程序化地无差别统一适用于组织内部的各种分配活动,既能对各种分配活动进行整合来统一应用,也能将这种新分配方法无须修改地直接运用于各项分配活动,要达到针对具体项目不同而需要的个性化效果仅需调整模型适用上的相关参数即可。这与传统的组合型管理相比,节约了大量的个案研究的精力和实施各项目管理活动的成本。
共同之处是:均可研制信息化管理软件,基于数据平台,进行信息化管理。
综上可见,新方案与传统简单组合式管理方案比较,具有管理成本低、综合效果好的明显优点。
二、研究阶段
本研究共分以下渐进的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传统股权激励以及对此加以改进的动态股权制进行研究,了解现有研究的进展,明确现有的不足,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提出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以解决上述问题。
第三阶段: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直接应用范围进行思考。这个应用范围除了一开始所确立的红利分配,还可扩展到更广义的收入分配,以及股权等其他资源的分配,并在这个新的分配基础上实施跨周期的连续性动态化管理。
第四阶段: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间接应用范围进行思考。明确它不仅可以用于解决分配领域的激励分配和长期的动态管理问题,而且还可以建立有机联动机制,将其激励效果横向延伸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领域,如岗位管理。
第五阶段: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构建全新的三位一体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思想成型。对具体细节进行设计论证。
第六阶段: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实践中能够应用的对象进行思考。即它可以在何时还是任何时、能够应用于何种类型还是所有类型、能够应用于何种职能和层次的人员还是所有人员均适用,等等。
第七阶段:配合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统筹兼顾和谐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管理逻辑,在薪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层面即绩效管理上进行深层次的创新探索,构建出“绩效链双系统”,将团队建设和人员之间的和谐推向深处,彰显明规则,消弥潜规则。多管齐下,给组织创造真正的和谐和公平公正,并保持良性动态变化。
第八阶段:将从理论到实践的设计都具体化、清晰化了的基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全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传统的各种管理方案与机制做比较,通过理论的比较分析,用事实说话,最终在理论上成功论证这一新体系的与众不同之独立性、可行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第九阶段:将理论上论证成功的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理论应用于实际,寻求合作试点企业或事业单位,观察追踪实践效果,通过具体的实践来进一步检验理论成效。一般来说,在理论上综合考虑实施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并与其他方案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这样在实践中应该不会出现本质上的问题,对局部可能出现的不足则认真地加以研究,并做补充和完善。
第十阶段:成熟期。以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为基础的全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各级各类型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得到大力推广和普遍应用,取代人类社会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以“等级制”、“静态化”、“阶段性”、“孤立性”、“隐晦性”等为本质特征的传统型、简单化、效果单一、思想分裂、貌明实暗的人力资源管理主流模式。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