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体倒挂现象
生活在西方社会的人,很多都感到这里的人工工资高得离谱,很多时候这里真是脑体倒挂,就是原先中国社会叫嚷的什么“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随便一个什么水电工、装修工上门服务其工资高得了得,而什么大学教书匠、公务员其实往往工资不高,这不说明这种现象与中国过去没有什么两样吗?这里面到底遵循的是什么市场原理,原来这里遵循的同样是供需均衡定价理论,而不是什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谁更有用没有,更不什么孔夫子的“劳力者治於人,劳心者治人”的理论。
在西方社会生活久了,发现这里的信用要多些,比如老板对于劳动的工资一般要高些,当然同样也存在着尽量少的趋向,但是相比于中国那无疑是趋向于较高定价的,在购物定价上,人们大多数不讨价还价,倾向于信任,在合同的签订上,大多时候也是倾向于高价的,特别是在华尔街上,这里的信用特别发达,简直是世界的信用工厂,相对地在中国的秀水街,那里到处是杀价,有的说这是1980年代中国实行双轨制的时候,人们在定价上养成的习惯,而这个习惯就是杀价,杀到不能再低为止,于是秀水街上的习惯使中国到处是低价趋势,这个低价趋势蔓延开来,就是中国社会普遍的低价趋势。
这个低价趋势给中国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小的,那就是到处是压价、克扣,低价不是一种信用的表现,恰恰是一种反信用的表现,但是有的人说高价其实也不是一种信用的表现,比如高价的话,人们很容易获得物质,于是就容易懒惰,这意思是说高价的如果不是具有真实性的话,容易让信用失去效率和效益,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同样在一个竞争的环境里,高价有时候是一种肯定,与高价相配套的其实是一种底气,反应的是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有钱,历史上大多数时候也不短缺,可能还有一种,就是这个社会福利也较高,社会也较公平,因为这些基础环境较好,所以,这个社会的信用尺度就较开放。
有的人说如果一个社会的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的时候,那么这个社会的信用可能是较发达的,而在这个数以下的话,比如在1,000-3,000美元的时候,情况可能就差点,如果更低,那么信用就更差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中国人均GDP肯定高于很多非洲国家,但是几乎很多人都觉得非洲人普遍的诚信高于中国人,这说明在物质之外,也还有一种精神的东西,那就是公序良俗的影响。
信用是一个相对更循环的东西,它比钱财更有循环性,那就是良性信用有良性循环,恶性信用有恶性循环,但是不是说信用就完全是这样了,有时候信用也会被流失,正如钱财容易被人私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但是信用是较为困难的,因为其循环性、回报性较容易体现出来,于是多是不可以的,它天生就更具有流动,而且这种流动性推动钱财也流动,如果信用那一天不流动了,或者比物质还慢些的话,那说明钱财到了人类的底线,为了维护人类的生存不得不流动了。正是这个底线的存在,可能又会激活信用活跃起来,这就是信用与钱财相互辨证的关系,总之,一切都是相互的。
经济社会有两个主要的趋势:一个是高低价趋势,一个是有无保障的趋势,这是经济生态的一种根本的基石,有无对经济生态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但是这也是有边界的。
比如保障就有两个边界,一个边界是保障高了,那么人们就容易懒惰,而低了,人们则容易不敢消费,二者对于经济都没有什么正面的作用。但是如果是恰到好处的,则具有正面意义的。比如下面的分析就是不无道理的:
假设深圳工厂老板雇工人为他打工,每年获利很多,把其中的50%作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不菲,于是他们拿来租房子,成家立业,工厂主手里还有余钱,足够形成新的投资,于是工厂主很可能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卖给工人。这样,几年之后,这里的开发就形成良性循环。
这里对于老板收入的合比率分配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最后多是一种良性循环,反之,则不是。下面的反例就可以说明之:假如工厂老板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这些钱不够他们发展,勉强过日子,工厂主尽管赚的更多,但是十几年过去了,珠三角到处都还是穷人,那他很可能就只有腾笼换鸟了,这样该地的开发就形成恶性循环,甚至难以为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