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605 2
2010-06-24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农业、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指导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善,才能实现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给予农村、农业和农民以极大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提升农业、农村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解决三农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的战略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指导农业,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经济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善,才能实现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目标。据此,笔者着重从新农村建设角度谈点浅析之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生动而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新”字,是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名词,它在不同的社会主义阶段,人们给予不同的新内涵。在我国建国初期阶段,土地改革完成,合作化、人民公社建立之后,当时人们所描绘的新农村的景象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广播喇叭,新式汽车”,“耕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等等。这是当时我国农民对农业实行机械化和渴望居住生活、出行诸多条件迫切需要改善的愿望追求。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美好的愿望受到批判,人们从此不愿提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所经历的“农村家庭联系承包责任制”的新变化,首先是解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由贫穷到温饱,由温饱逐步到小康的大踏步前进的进程中,我们党顺以民意,很自然,又很适时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其内涵揭示的是,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广大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达到小康水平,从而逐步实现物质生活比较丰裕;精神生活比较充实,不是打打牌、打打麻将,是具有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娱活动;居住环境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医疗卫生及各项保障措施健全和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社会治安良好的农村新貌。
    纵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内容,可以看出,“生产发展”,是物质文明条件:“生活宽裕”是农村农民生活的具体体现:“乡村文明”是灵魂:“村容整洁”是重要条件:“管理民主”是政治保证。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是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体现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建设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下列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可以看出,我们党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小康社会基本实现,人均GDP 1 000美元已达到的经济发展出现转型条件下提出来的,其背景体现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因此,新农村建设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强调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的协调发展,时代感十分鲜明。
    2.体现了目标的兼容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配套的长远目标。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是通过一个一个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的目标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目标兼容了社会主义小康目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事实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为明显特征的阶段性目标。
    3.具有整体性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单体现在整治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医疗教育方面有改变,它更体现的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不仅使上述方面有新的变化,更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农民素质等有质的提高,并使农村各项事业都得到发展。它十分强调在新农村建设中使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能得到整体性的发展。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性,不仅仅指一个村庄,一个区域,而是指我国整个农村区域,不是指发达地区,包括欠发达地,也包括西部地区,都要融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三、社会主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全力关注的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也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在制定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中,要科学制定和合理设计村镇体系布局,把乡村人口布局和人口流动,城乡产业发展与就业布局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在具体规划过程注意结合城市化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性效应,通过试点和引导的结合,确保新农村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
    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好工作。
    1.农民参与是主体。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培养农民树立新农村建设是自己的事情的主体意识。农民既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更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他们才是真正的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的支持,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大目标是不可思议的。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大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区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环境美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环境的极大改善,让农民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四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社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和自主之上。
    2.农民增收是重点。新农村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中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从根本上说,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增加农民收入,既要从三农本身去考虑问题,寻找出路,更要跳出三农广开才路,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走公司加农户,走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生产发展经营之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思考问题,既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大力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和农村的外部寻找增收途径;既要从当前出发积极采取见效快的具体增收措施,又要着眼于从长远发展中寻求农民增收的根本之策。
    3.培训农民是保证。新农村建设能否成功,取决于农民的素质的提高。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能否实现,关键是教育农民的问题。要大力开展各种教育,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解决他们的就业困难问题。只有经过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才能使农民充分就业,帮助他们广开发展生产和经营之路;才能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才能帮助农民提高致富本领。通过培训,农民素质提高了,掌握了现代信息、科技和文化知识,就一定能在发展经济和社会中起主导作用,鼓励有一技之长的打工者回乡创业(当然政府应该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从而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这样解决三农问题,就犹如插了翅膀,带上前进动力的助推器,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就能比较快的得以实现。
    4.健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生产发展。保障农民的就业和创新发展,切实解决农民子女在接受教育和上学中存在的困难、就医费用高、就业难等问题。建立和健全各项农业保险、特种农产品销售等的保障措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做好新型农村医保工作,再不要因为生病医疗费用高,而出现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
    5.确保粮食安全是根本。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要结合“千村整治、万村示范”,搞好村庄整治工程,不滥征、滥用耕地,确保粮食安全。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土地管理,规范用地。不要借强调新农村建设而围地、毁地,要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应当划定用地红线区,不宜大拆大建。坚决杜绝假借新农村建设乱搞房产开发和兴建别墅区。新农村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不破坏自然村落的风貌,做到巧用自然环境,如山丘、池塘、水库、荒滩、荒地、堤岸等设计景观,把保护耕地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而又伟大的工程,要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这项伟大工程。当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牢固树立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发动千万农民群众为新农村建设自觉奋斗。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从而为实现新农村建设远景目标成为激励群众努力为之奋斗的强大动力。只要有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这项伟大工程中,并把它当作自己热心的事业去做,就一定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2.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促进各项事业都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广(下转48页)(上接16页)开财路,找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能否把经济发展起来,能否使农民增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因此,在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出一条强村富民的好路子。
    3.加大对农民的素质教育和培训力度,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靠什么,靠的是农民。农民是农业的劳动者,是新农村的建设者,教育和培训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这种培训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从知识、技能、素质、法律等方面去进行,把我们的农民培养成新时代的新型劳动者,使他们能有更多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进步和分享改革带来的成果。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各种保障措施,使农民切实享受到同城镇居民一样的保障安全体系,解决他们的各种困难,维护他们的各项权益。
    4.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一方面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另一方面要把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抓上去。积极开展有益于农民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乐娱,破除封建迷信和黄、赌、毒带来的危害,搞好农村治安。努力整治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搞好农村医疗合作,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或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建立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勇于创新、实干的干部队伍。坚持以党的先进性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建立一支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基层组织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带领广大农民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世纪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提出的战略举措。只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坚持用发展工业理念抓农业、坚持用经营城市促进农村发展、坚持用教育的手段帮助农民提高素质,那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作者:余炳泉 来源:《学理论·中》2010年第2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6-25 13:15:12
希望贵版主继续发表一些有思想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6-26 02:21:29
人生应该如水宜生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