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40890152 发表于 2010-8-10 10:01 
生活的目的与意义是享受,而每个人所因环境、情感与思想的不同而追求的幸福方式与内容不同,而后者就是自我实现。显然,由于前者是根本的、后者是手段,因而能从从众中获得幸福与享受,且自我实现有困难与代价太大,人们就会选择前者。
生活中的事物不是绝对的不同,而是有很多的相同,即别人的追求与感到幸福的,与自己的追求、自我实现有很多相同,特别是幸福快乐本身可传递、共享。如夫妻二人一人要去散步,一人要在家看电视,这时并不是说想散步的去看电视就毫无乐趣了,只是少些,更重要的是你顺应了别人可获得更好的夫妻关系而有利于今后生活的幸福,且从对方的快乐中获得快乐。
另顺便介绍幸福原理之一,即幸福分享、递增原理:别人感到幸福,你去分享,你就能获得幸福,而别人的幸福不但不减少,还会增加,这与有形的财富分配相反。原因就在于情绪的印象感染与刺激美好生活的联想,都能有效激活了大脑快乐神经元。
于是,一个富翁捐赠财富,而穷人与受益者获得幸福与激情,这样就可能出现富翁从穷人与困难者的幸福中获得的幸福大于捐赠代价而自愿行善。显然,贫富差距大,捐赠人能切实感受到捐赠的意义,如透明,受益者知道感恩(表示自己很受益),社会正确的宣传引导,就能形成好的道德文化。
即幸福分享、递增原理:别人感到幸福,你去分享,你就能获得幸福,而别人的幸福不但不减少,还会增加,这与有形的财富分配相反。
很多人感到幸福恰恰是有形财富的增加,其实别人因此感到的幸福,你去分享,很难获得幸福的,要不然就没有那么多羡慕嫉妒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