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5264 13
2010-07-06
http://13540890152.blog.163.com/,生活学原理
生活的意义不是表面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而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情感去对待生活、以多大程度的理性去理解生活。否则我们的生活就是囫囵吞枣而失去精彩。
为了大家的方便,我把生活学原理再次简化为三个基本规律,即“求变”规律;感受印象规律与比较规律。
一,“求变”规律、人类从最初必须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是为了生存,到积极应对变化后获得满足,再到为获得满足与享受而寻找与创造变化,这是生活的基本特点,因而人的一切生活与追求都能找到其变化的原因,也是唯一的原因。如安全、财富、权力与地位等,其实质都是为了人们在生活中更有利、更多机会获得新颖性事物享受;我们组成家庭、参与社会活动等,也是为了有一个稳定与持续的感受变化的平台。

二,感受印象规律。人的行为选择=事物功能x事物印象这就是说,无论一事物对人有多么重要,只要没被感受与形成印象就不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于是,即使在前面是陷阱与地雷,因为你不知道就不会影响你继续往前走。相反,很小一个事情,如几元钱、一句话,你总是去想、甚至产生情绪化冲动,就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即事物的功能意义虽小,但印象大,故人的行为受此影响大。
生活是一种感受,无论什么事物,它对人的作用与意义如何,只要没有被人们所感受、人们对其没有印象,就相当于是不存在,即对人们来说毫无意义与影响。相反,一事物尽管意义不大,但给人感受容易、印象深,其对人的行为影响也就较大。
生活就是为了幸福。于是人们就可能有意义与无意中沉溺于事物表面的享受而忽视其真实与负面的意义。的确,如果我们能从现有的事物印象中获得美好与幸福享受,何必在乎事物的真实与欺骗性?何况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何必太认真呢?这也是生活中谎言、欺骗与自我安慰、宗教存在的理由。

生活中人们总是选择最容易感受的事物来感受,如环境与经验,而一事物给人的印象越深,对人的影响越大、即人们就越容易感受,而感受的结果是事物给人的印象进一步加深,这就是感受印象规律: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印象深的事物来感受,在感受中又不可避免地增加其印象而使人们的感受倾向加强,如此循环而导致人们生活在各自狭隘的世界里而导致矛盾与冲突。


三,比较规律、一个面包对人的作用有多大?从面包的功能上看,无疑很大:它为人提供了宝贵的营养与能量,但人们交不会这么想,道理很简单,如果食物很充足,即使没有面包、或者没有该面包,人们仍可充饥与获得营养,且如果面包不是很好的食物,人们还会因用面包充饥而感到痛苦,这就是事物意义的比较影响。
人们常用说生活需要经验与知识,就在于生活的认识需要经验知识,其过程是通过比较,否则人的行为就会盲然,生活就无味。
今天上班老板将我的收入提高了10%,我肯定会非常高兴,因为我能购买更多的物品与有更多的享受,但也会因此刺激而产生感想:为什么收入增加?即使老板说是因为工作出色,可能也还会去想的,以便作出合理反应。

这时,我们有必要从生活中寻找依据,找出相同性事物来作比较分析以得出相应的意义就很方便。如从别人是否也增加了收入、增加多少等作比较,且若发现大家都增加10%,那么收入的意义仅仅是收入与消费的增加与提高,而当发现自己比别人高,或者别人没有增加,其意义就更多了,如老板对自己的重视,证明自己有特别的工作能力、并会获得更高地位等,于是自己工作起来更努力。反之,发现别人获得的收入比自己还多,收入增加给人的意义与享受就会减少,于是考虑是否值得继续工作下去。

或者以老板的处事方法、奖励习惯等经验比较来分析老板这次奖励行为的意义,如我以前作出很大成绩,老板也没有这样奖励过,说明现在老板看到了我的某种工作潜力而希望我好好干等。新颖与变化产生于比较。我们在外面看到一个残疾人,可能就会产生一种不同的刺激而引起注意;相反,残疾人看见看见残疾人、或者看见正常人就没有特别的感受,因为这是正常、常见的事物。

那么,我们为什么认识与评估事物的意义?这在于生活的意义是为了幸福与享受,而可选择的行为与事物很多,就需要人们比较好坏、选择其最好的。
其实,我们说生活实质是人们对变化的追求,而变化产生于相同性比较所得出的不同而给人刺激,或者新颖事物本身就是相对重复与习惯的变化,其实质也是一个比较而已。且由于人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于变化与比较的刺激,故又强化了人们的比较心理与比较的普遍性。
我们说生活中的三大基本规律,就是生活的一切现象与行为意义都可以从这三大基本规律中得到解释说明,如劳动意义,就是选择比较的心理作用所产生的情感,即选择不是最理想事物所产生的痛苦。市场经济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部份,因而若市场经济理论脱离基本的生活认识与一般生活理论基础也就毫无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7-6 10:58:24
不错不错,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6 22:07:41
恩!很好,谢谢楼主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7 23:05:11
这个值得思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1 12:59:52
首先有人感兴趣我很高兴,谢谢。
我对“跨学科讨论”很感兴趣,因为这更容易让我们找到真实与有价值的东西,但我觉得这还不够,我想这样,以一些具体事例与生活有趣的现象作为大家讨论的对象与平台,然后用各种理论来解释说明,如哲学、经济学与心理学等,当然我用生活学来解释,这样更可能有有意外收获。我有一个基本观点是,理论不能解释现实,至少不是完美的。
这个列子是我从本论坛上找到的,当时就想谈一下,想在看来更有必要了,但愿有人参与讨论。
即:

对金融市场疑问的最有趣回答,有时候还是来自于科学实验室。《当代生物学》杂志(Current Biology)上周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当别人说某个东西比你原来想的更有价值时,你就有可能越是看重这件东西,当别人说这个东西没有你原来想的那样有价值时,你眼中这个东西的价值就下降了。更令人注意的是,如果你对这件东西价值的评估和其他人所说的一致,那么你大脑中一个专门处理奖励的部分就立马高速运转起来。

也就是说,投资者常常随群而动的原因,从最基本的生物学层面来讲,在于随大流感觉很好。从众不仅让投资者有一种“人多势众”的安全感,而且还能感受到快乐。

这或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市场情绪可以如此快速地转换,为什么真正的反向操作者如此难以找到,为什么投资者对华尔街的“共同观点”如此在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7-14 19:52:37
如果感到困难,可谈:人们为什么要行善、情绪化的意义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